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气象学论文 >

北太平洋不同地区低云的年际、季节和次季节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

发布时间:2020-06-29 09:28
【摘要】:本文利用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简称MODIS)提供的云产品数据和欧洲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简称ECMWF)提供的大气再分析资料,应用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合成分析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北太平洋不同地区低云的季节、年际和次季节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在年际尺度上,夏季北太平洋东部地区低云云量(Low Cloud Fraction,简称LCF)的增加与边界层逆温强度(Estimated Inversion Strength,简称EIS)的增强和以及海温(Sea Surface Temperature,简称SST)的降低有关,其中厄尔尼诺现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厄尔尼诺会通过提高SST使EIS降低,从而与LCF之间形成负反馈作用。在北太平洋西部地区,冬季LCF的增强与感热通量(Sensible Heat Flux,简称SHF)和冷平流呈正相关,这可能与副极地海洋锋(Subpolar Frontal Zone,简称SPFZ)的增强有关。SPFZ会通过增强海表冷平流使向上的SHF增加,进一步促进低云的形成。(2)北太平洋东部和西部地区LCF季节变化的影响因子存在很大的差异。在北太平洋东部地区,LCF在夏季的增加主要受到EIS和相对湿度(Relative Humidity,简称RH)的促进作用。在北太平洋西部地区,冬季LCF的增加主要是由增强的感热通量SHF和冷平流引起的。(3)北太平洋东部和西部地区均存在明显的LCF次季节信号。在北太平洋东部地区,LCF的次季节变化与海面风速和EIS呈正相关,与SST和温度平流呈负相关。该地区增强的海表风速和冷平流可以通过提高EIS来促进低云的形成。同时,LCF的增加会使得到达地面的太阳短波辐射减少,从而使SST降低。在北太平洋西部地区,LCF的次季节变化主要受海表风速,冷平流和SHF的影响,并与这些影响因子成正相关。该地区增强的海表风速和冷平流可以通过增加SHF来促进低云的形成。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P461
【图文】:

北太平洋,年际变化,低云,云量


在年际尺度上,北太平洋 LCF 与 EIS 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较弱(图3.1),说明 EIS 不是影响北太平洋 LCF 年际变化的唯一因子。此外,也有学者指出在北太平洋,LCF 的年际变化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海温、边界层逆温强度、感热通量、垂直速度以及温度平流的影响[84-85]。在本小节中,我们主要关注在北太平洋不同地区,LCF的年际变化分别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图 3.1 北太平洋低云云量年际变化异常对应的边界层逆温强度频率,左上角为相关系数,虚线表示标准差(Koshiro T 等,2017)

低云,北太平洋,云量,海温


解释低云的气候态分布以及季节变化特征[18,24]。因此,我们根据公式(2.1)中的一步计算得出了 EIS。图 4.2c 和 4.2d 分别给出了 2003—2015 年北太平洋夏季和IS 多年平均的气候分布特征。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在夏季,EIS 的大值区主要 25°N,125°W 附近的墨西哥西海岸以及 40°N 以北的中纬度地区(图 4.2c),这 LCF 的空间分布特征基本一致(图 4.2a)。与夏季相比,冬季 EIS 大值区在墨西岸依然存在,但强度要远小于夏季(图 4.2d)。这一区域对应的冬季 LCF 也要夏季,说明在这一区域,LCF 与 EIS 的季节变化特征基本一致。值得注意的是,西北太平洋鄂霍次克海附近,EIS 呈现出局地最小值,并且其绝对值小于零,这季该区域大气边界层很不稳定(图 4.2d)。但是这一区域对应的冬季 LCF 却存最大值,这与前人所提出的 EIS 与 LCF 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的研究结果相矛盾此 EIS 不能解释该区域 LCF 的季节变化,说明该地区低云的季节变化可能是由响因子控制的。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鸣彦;侯依玲;周晓宇;易雪;赵春雨;龚强;崔妍;;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异常活动与辽宁省冬季最低气温的联系[J];地理学报;2017年07期

2 ;第十七届北太平洋科学组织年会将在大连召开[J];海洋与渔业;2008年11期

3 卓美辉;;来自北太平洋的风[J];中国诗歌;2018年05期

4 席金合;;动物们所玩的“家伙”[J];青少年科技博览;2016年12期

5 ;大连市北太平洋鱿鱼钓生产首战告捷[J];水产科学;1995年06期

6 方建良;;日本三陆海面鲐鱼旺发[J];现代渔业信息;1987年03期

7 李春荣;;日本北太平洋渔业因减船要求政府赔偿[J];现代渔业信息;1987年03期

8 川村隆一;治文;;北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的季节变化[J];气象科技;1987年06期

9 陈烈庭,严邦良;北太平洋海平面气压的EOF分析与北方涛动[J];大气科学;1989年01期

10 由保传,赵绪孔;冬季影响北太平洋6级以上大风的天气分型[J];海洋预报;198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春;吴立新;;海洋-大气对北太平洋动力强迫的响应:一个耦合观点[A];“海洋动力过程与天气、气候变化”联合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韩博;任雪娟;;北太平洋风暴轴的气候态及异常分析[A];第三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3 任雪娟;杨修群;韩博;徐桂玉;;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变异特征及其与中纬度海气耦合关系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任雪娟;刘煦;葛家荣;;北太平洋海温年代际变化对大气水循环因子的影响[A];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6 东亚气候变异与极端事件及其预测[C];2016年

5 徐婷婷;;北太平洋副高异常与我国夏季降水的关系分析[A];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5 副热带气象及生态环境影响[C];2014年

6 曲维政;黄菲;赵进平;李春;;太阳活动与北太平洋年代际涛动[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水文气象分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潮汐及海平面专业委员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计算海洋物理专业委员会、山东(暨青岛市)海洋湖沼学会2005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谭言科;夏淋淋;尹锡帆;李崇银;;北太平洋冬季风暴轴分类及其机理研究[A];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2 副热带气象及环境影响[C];2015年

8 杨舒琳;;北太平洋涡旋振荡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A];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 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C];2015年

9 刘凯;祝从文;;冬季北太平洋海温主模态在1990年前后调整及其成因初探[A];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5 副热带气象及生态环境影响[C];2014年

10 林葵;郭炳火;熊学军;;1997年夏、冬季北太平洋副热带西部海域流场特征[A];中国海洋学文集——西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研究(二)[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刘晓华;北太平洋科学组织年会今日在连召开[N];大连日报;2008年

2 贾村 靖春生;我国在中北太平洋布放深海浮标[N];中国海洋报;2019年

3 特约记者 徐乐俊;中美北太平洋联合执法再延5年[N];中国渔业报;2010年

4 王中建;中美海警联合巡航北太平洋[N];中国海洋报;2016年

5 张建松 朱

本文编号:27337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27337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e74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