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层大气不稳定结构及极区大气异常变化的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421;P467
【图文】:
地球大气是围绕着我们的地球家园的气体混合物,它可以通过减少太阳紫外逡逑辐射、太阳风和宇宙射线的损害而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因此它的存在非常重要。逡逑大气主要由干空气、水汽、气溶胶组成。干空气主要由78%的氮气(N2)和21%逡逑的氧气(02)组成,除此之外还存在很少量的氩气、二氧化碳(C02)和其它气体,逡逑这些气体所占比例均不到1%。水汽的量变化很大,但平均约为1%。“气溶胶”逡逑则是很多漂浮在大气中的的小颗粒(固体和液体),包括粉尘、孢子和花粉、海逡逑水喷出的盐、火山灰和烟雾等。当从地球表面向高处移动时,大气变得越来越稀逡逑薄,在100-120km之间的区域,大气变得非常薄以至于许多高度可以被认为是大逡逑气和空间之间的边界。然而,在地球表面以上数百公里处仍然有非常稀薄但可测逡逑量的大气气体痕迹。逡逑由于垂直方向上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不同,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呈现明显的分逡逑层特征,每个大气层都有它自己的特征温度、压力和现象。地球大气的分层方法逡逑较多,可根据大气成分、大气压力、大气温度和电离程度做不同分层。最常用的逡逑是基于温度的垂直廓线变化,将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热层。逡逑
逡逑图1.1地球大气分层结构示意图逡逑注:图片来源邋https邋://scied.邋near,邋edu/atmosphere-layers逡逑对流层从地面向上延伸至海平面以上约l0km。我们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几逡逑乎所有的天气状况也发生在这个层。随着高度的升高,气压下降且温度降低。对逡逑1逡逑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北辰;李航;;极区高层大气 地球联系外太空的窗口[J];人与生物圈;2017年Z1期
2 ;极区典型环形坑[J];航天器工程;2010年06期
3 张宝昆;;“国际太阳极区飞行”轨道示意图[J];国外空间动态;1980年02期
4 鄂栋臣;张辛;;MODIS极区遥感应用研究进展[J];极地研究;2010年01期
5 王立;安美文;李晓娜;;抑制胞质分裂早期NRK细胞极区肌动蛋白聚合的研究[J];医用生物力学;2009年S1期
6 白春江;李颖;赵健;王庆武;刘丙新;陈澎;;“极地规则”强制实施下的极区船舶操作人员配备及培训[J];航海技术;2015年05期
7 蒋林;石雁祥;;基于尘埃等离子体理论的极区中层分层结构研究[J];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2016年04期
8 张北辰;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极区高空大气物理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4年05期
9 刘素珍;李德彪;;基于平面导航系的极区传递对准算法研究[J];光学与光电技术;2014年05期
10 淞园;;第三届国际离岸力学与极区工程学术讨论会[J];振动与冲击;198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瑞源;杨惠根;胡红桥;;我国极区日地物理观测研究进展[A];第十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2 万卫星;袁洪;宁百齐;丁锋;汤秋林;;中国中部地区观测到的与极区相关的电离层行扰[A];200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六届年会论文集[C];2000年
3 李琳;张海峰;;虚拟极区技术在惯性系统极区导航中的应用研究[A];2016年光学陀螺及系统技术发展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6年
4 张子迎;史建魁;;磁暴期间极区电子上行事件的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郭兼善;尚社平;张满莲;罗熙贵;史建魁;张清毅;;极区扰动赤道向输运研究(Ⅰ)—数据同化法[A];第九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6 李海龙;吴健;黄际英;;对极区中层夏季回波散射截面的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蔡红涛;马淑英;濮祖荫;;极光沉降粒子在极区大气中传输的数值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陈相材;;极区空间天气业务化进展[A];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7 空间天气业务观测、预报和服务保障论文集[C];2017年
9 赵璐璐;郑昊;焦维新;;极区航行的空间天气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李丙瑞;刘顺林;郭井学;席颖;;极区遥感现场验证系统与综合试验[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朱_g;智取极区水下监测“持久战”[N];中国海洋报;2017年
2 记者 丁全利;我国将大幅提升极区海洋科考能力[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吕宁;与张清和一起走进极区等离子体云块[N];中国海洋报;2013年
4 记者 吕宁;]美国《科学》杂志盛赞我国极区研究成果[N];中国海洋报;2013年
5 记者 林岳夫;中美极区碳循环合作成绩卓越[N];中国海洋报;2008年
6 崔静;我国将在中山站建设极区地球空间环境实验室[N];中国矿业报;2009年
7 记者 方正飞;重点发展海洋极地等领域关键技术[N];中国海洋报;2016年
8 记者 张弘_";强化创新驱动 引领跨越发展[N];中国船舶报;2016年
9 本报记者 王菡娟;蓝天 碧水 厚土 绿能 新城[N];人民政协报;2016年
10 本报记者 施芳;中国的月图最“圆”[N];人民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韩微;极区春夏季降水形态变化特征、成因及影响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8年
2 李静;中层大气不稳定结构及极区大气异常变化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3 范军勇;技术极区理论与中国的实践[D];同济大学;2006年
4 李海龙;极区中层夏季回波特性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5 徐盛;极区电离层F2层峰值电子密度特性共轭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6 焦芳冉;极区日冕中准周期性扰动激发与传播的观测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熊环宇;海量极区空间物理数据组织与服务关键技术[D];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
2 杨祥龙;船用惯导极区传递对准技术[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5年
3 彭文生;旋转式激光惯导极区导航算法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7年
4 赵成龙;基于格网坐标系的极区惯性导航与组合导航算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5 蒋林;极区中层弱电离尘埃等离子体加热现象研究[D];伊犁师范学院;2016年
6 符路遥;极区中层异常雷达回波加热模型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7 张永;极区夏季中层对雷达波的反射特性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8 陈玉梅;极区中层冬季回波统计分析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7年
9 徐栋;冰载荷作用下极区船舶强度校核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10 彭建东;极区上行离子对地磁活动和季节变化响应的统计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7423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2742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