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气象学论文 >

中红外数据反射信息反演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8 08:33
【摘要】:本文阐述了青藏高原积雪填图和中红外数据反射信息研究现状,介绍了青藏高原地区基本概况。研究中红外数据的反射信息主要是因为1998年以后的中分辨率积雪亚像元填图研究较为成熟;为延长亚像元积雪面积数据的时间序列,需要使用存在历史较久的AVHRR/2数据进行积雪填图,但是该数据在可见光范围只覆盖了2个波段,使得积雪亚像元填图过程中光学信息有些不足,难以开发出可靠可行的AVHRR/2数据亚像元积雪填图算法。如果能增加AVHRR/2数据的光学波段,就会提高基于AVHRR/2数据识别地物信息的精度与可靠性。AVHRR/2数据的中红外波段包含反射能量与发射能量,因此只要将中红外波段中的反射能量反演出来,也就等于为AVHRR/2数据增加一个光学波段,应该能够提高积雪亚像元填图研究的精度与可靠性。在本文中,提出了一个基于AVHRR/2数据中红外波段(3.55μm~3.93μm)的能量辐射传输方程,通过该方程就可以计算得到AVHRR/2数据中红外波段的地表反射率,这样就可以为基于AVHRR/2数据积雪亚像元填图提高精度。具体来说,本研究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使用MODTRAN软件模拟研究区内中红外波段在大气中的辐射传输过程。在对传输过程模拟时需要输入各项大气参数,其中水汽是最重要的参数,需要从得到的NCEP数据中计算得到研究区的水分含量。在确定各项大气参数后,模拟计算得到大气辐射、大气透过率等数据。2.使用劈窗算法计算研究区域的地表温度。中红外波段辐射传输模拟过程中,地表温度是该过程中重要的影响因素。根据NDVI阈值对地物进行分类,利用经验算法确定不同地物比辐射率,然后使用劈窗算法计算地表温度。3.根据地表温度计算地面地物在中红外波段的发射能量。基于不同的地表温度,对普朗克函数曲线微分求和计算得到地表在中红外波段的发射能量。4.计算地表的反射率。基于能量辐射传输方程,输入各项辐射能量值,计算得到地表反射率。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地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407;P426.635
【图文】:

水平地带性,垂直地带性,青藏高原,地理单元


图 2.1 研究区概况青藏高原的地质发育较为年轻,受到多种地质构造的作用,形成了现在高多条山脉交错纵横,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紧密结合的地理单元。虽然日照充足,但是温度较低,常年平均气温在 0℃以下,夏季最高气温也不0℃。总的来说,青藏高原高原气候特征主要表现为:太阳辐射较强,日照气温较低,积温较少,日气温差较大,气温起伏明显;一年之中分为干湿两干冷,降雨少;夏季凉爽湿润,降雨多,冰雹较多;.2 青藏高原积雪分布特征青藏高原的积雪变化与区域气候变化、全球变暖有着重要联系,因此,及藏高原的积雪分布及其时空变化特征不仅可以为全球气候、环境变化做出,并且对自然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根据青藏高原气象站点的观测数据研究中基于遥感数据得到的积雪信息,将青藏高原地区的积雪分布特征总三个方面:

示意图,青藏高原积雪,季节变化,面积


积雪的季节性变化。从图 2.2 中可以看出,青藏高原的积雪期,而且存在明显的波动[55]。积雪面积的最大值出现在春季三九月份开始到十月份,积雪面积迅速增加,之后出现较小的积突然减少,下旬又突然增加,然后积雪面积变化趋于平稳积达到峰值;五月到六月温度升高,导致积雪面积大幅度减,导致积雪面积突然增加,但之后积雪迅速消融。青藏高原雪与气温的影响。近年来由于全球气温上升,青藏高原积雪春季节湿热水汽较多,降雪增多,但是相应夏季温度升高,幅度减少。

全球大气,水分含量,大气水分


dswrf.ntat 向下短波辐射通量 W/m2pres.hcb 高云底气压 10Papres.hct 高云顶气压 10Papres.lcb 低云底气压 10Papres.lct 低云顶气压 10Papres.mcb 中云底气压 10Papres.mct 中云顶气压 10Patcdc.etm 总云量 %ulwrf.ntat 向上长波辐射通量 W/m2uswrf.ntat 向短长波辐射通量 W/m2的数据资料在实验过程中使用不到就不再赘述。大气水分含量是在计算大气辐射与大气传输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数据在 NCEP 数据中得到研究区内平均大气水分含量,全球大气水分含量如图使用研究区内的 NECP 大气水分数据 pr-wtr.eatm,通过均值计算得到研大气水分含量数据。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敏敏;;中红外InAsPSb、远红外PbEuTe具有发展前途[J];上海金属.有色分册;1988年05期

2 张国轩;;用升级中红外化学激光进行反卫星试验[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1989年08期

3 陈昊;李剑峰;欧中华;杨怡;陈明;罗鸿禹;魏涛;刘永智;;中红外光纤激光器的研究进展[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11年11期

4 韩凯;闫宝珠;许晓军;刘泽金;;中红外高功率激光系统强光元件热损伤特性[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2016年06期

5 ;中红外治疗仪[J];红外技术;1992年04期

6 邓颖;朱启华;曾小明;王凤蕊;王逍;张颖;谢旭东;王方;黄征;郭仪;孙立;;超短中红外激光脉冲的产生及其发展状况[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06年08期

7 徐卫林;影响织物中红外透射量的主要因素研究[J];上海纺织科技;1997年01期

8 尚亚萍;李霄;王鹏;许晓军;;10W级中红外光学参量振荡器偏振合成技术[J];光学学报;2016年10期

9 韩凯;陈坚;黄明;李霄;;中红外光学元件微弱吸收实现微米分辨率的表征[J];中国激光;2017年07期

10 岳桢干;;欧洲启动旨在研制先进中红外光子系统的CLARITY项目[J];红外;2011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和方;范有余;冯际田;林凤英;;在可见光到中红外5μm波段具有高透过率的玻璃[A];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2 陈绍武;王振宝;闫燕;武俊杰;;脉冲中红外激光光谱仪的研制[A];第十六届全国光学测试学术交流会摘要集[C];2016年

3 陈长水;;利用气体精细吸收光谱进行单频中红外激光波长锁定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4 魏星斌;彭跃峰;王卫民;李德明;;高功率中红外可调谐光参量振荡器[A];全国光电子与量子电子学技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5 陈长水;刘颂豪;;中红外光源技术和痕量物质检测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6 曹念文;袁怿谦;郭强;王佩琳;;中红外高功率拉曼激光的产生[A];1996全国青年激光学术研讨会及中科院光束特性及变换高研研讨班论文摘要集[C];1996年

7 张秋琳;张静;邱康生;江曼;张东香;冯宝华;;可调谐中红外皮秒参量激光产生及中红外微弱信号灵敏探测[A];第九届全国光学前沿问题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乔岩瑞;van Kempen A.T.G.;;用拉曼、中红外和近红外等光谱技术预测肉骨粉中氨基酸的含量[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第九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钱列加;袁鹏;谢国强;;基于OPCPA过程的高功率可调谐中红外飞秒激光技术[A];第十届全国光电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10 彭跃峰;;高效率中红外可调谐激光器[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9年版)[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北京 张纯学;报废鼠标中红外对管的利用[N];电子报;2004年

2 刘海英;新型中红外激光二极管转换效率超50%[N];科技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希斌;面向中红外宽带高效频谱变换的硅基复合波导研究[D];浙江大学;2018年

2 黄楠;中红外及太赫兹波段的光学频率变换技术及应用[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2017年

3 闫超;基于超表面的红外偏振相关电磁调控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2019年

4 陈祥;基于中红外波长调制光谱技术的NO_x/NH_3高灵敏检测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5 彭琛;基于量子级联激光器全光调制的高速中红外调频光谱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6年

6 仲海洋;中红外碲酸盐激光玻璃中稀土离子的光学跃迁与能量传递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7 陈小明;高功率短脉冲固体激光及其泵浦的中红外周期极化铌酸锂光学参量振荡器特性研究[D];西北大学;2014年

8 石立超;中红外空心布拉格光纤及其痕量气体传感应用[D];清华大学;2012年

9 朱雨;含水范德瓦尔斯复合物的中红外激光光谱[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10 董延涛;大功率中红外参量振荡器的理论模拟与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艳彬;中红外数据反射信息反演研究[D];河北地质大学;2018年

2 吴少华;卤素取代和离子能量传递对稀土掺杂氟锆酸盐玻璃中红外发光性能的影响[D];天津理工大学;2019年

3 戴峰;差频产生中红外激光光源及甲烷气体检测应用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8年

4 黄薄;稀土掺杂玻璃2-3μm近中红外光致发光增强机理研究[D];湘潭大学;2018年

5 臧春阳;SiO_2-PbF_2玻璃的近中红外宽波段发光及上转换白光[D];湘潭大学;2018年

6 田丽华;基于介质超表面的中红外偏振器件设计[D];合肥工业大学;2018年

7 李仁富;中红外荧光光谱仪的改进研究及应用[D];福州大学;2017年

8 郭权;Dy~(3+)掺杂硫卤玻璃中红外发光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2017年

9 郑菡雨;中红外全介质超表面的制备与表征[D];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10 周观香;ZnS:Cr的制备与可调近中红外发光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7606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27606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630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