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全球气候环境的变化,干旱发生愈发频繁,灾害损失也愈发严重。云南省地处低纬高原,受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的影响,易发生干旱灾害。干旱影响了当地的农业生产,限制区域经济发展,且干旱形势越来越严峻。如何及时、准确地监测云南省干旱发生的范围、程度及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而分析其干旱成灾机理,评价其干旱灾害风险,对制定有效的防旱、抗旱措施,降低灾害损失,使抗旱工作由消极承受和被动适应变为积极预防和主动应对,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本研究以云南省干旱为研究对象,探究云南省干旱发生及干旱灾害风险的时空演变规律。选取2001年、2005年和2010年三个大旱年2月的数据为实验数据,首先根据温度值被指数(TVDI)、有效降水干旱指数(WAP)、归一化干旱指数(NDDI)、相对湿润度指数(M)与云南省综合损失率的相关性构建云南省干旱评价模型,利用该模型监测云南省干旱时空演变;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孕灾环境脆弱性、灾害危险性、承灾体暴露性以及抗灾害能力这四个方面选取社会、经济、环境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在SPSS22的支持下计算各指标权重,生成孕灾环境脆弱性、灾害危险性、承灾体暴露性以及抗灾能力模型;最后利用参考模型对云南省干旱灾害风险进行评价。主要研究成果:(1)选取温度植被指数(TVDI)、有效降水干旱指数(WAP)、归一化干旱指数(NDDI)、相对湿润度指数(M)四个指标构建云南省综合干旱监测模型,据此模型分别对云南省2001年、2005年和2010年2月期间干旱状况进行反演。结果表明:云南省干旱灾害较为严重,时间分布上干旱最严重的为2010年,空间分布上干旱最严重的是中部地区;干旱分布以中部为中心缩放,具有向东部地区扩展的趋势;在干旱程度演变上,云南省15个州市2005年2月的干旱程度低于2001年和2010年同期干旱程度,仅普洱地区2005年干旱程度高于2001年和2010年2月干旱程度。且丽江、普洱、迪庆、德宏地区干旱程度的变化幅度较大。(2)对实际降水量与多年平均月降水量及实际日温与多年平均日温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2月平均温度较53年平均温度越高,干旱程度越高;53年平均月降水量较当年2月降水量越大,干旱程度越高;且平均温度以1℃为临界值,月降水量以10mm为临界值影响干旱的发生、发展。当2月平均温度高于多年2月平均温度,且月降水量低于多年平均月降水量时,必定发生干旱;在站点温度高于多年平均气温接近1℃时,降水量比多年平均降水量少20mm左右容易发生微旱;在降水量与多年降水量差值小于10mm时,温度较多年平均温度高于1℃时也容易发生微旱。(3)选取孕灾环境脆弱性、灾害危险性、承灾体暴露性以及抗灾害能力相关因子,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构建云南省干旱灾害风险评价模型,对云南省干旱灾害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云南省干旱灾害风险分布与干旱分布具有相似性,干旱灾害风险主要分布在云南中部和东部地区,滇西北风险最低,且中、东部地区风险具有逐步增强的趋势;云南省中部为致灾因子高危险区,并以此为中心进行扩展;东部为孕灾环境脆弱性区,并逐渐向中西部地区扩展;北部、中部地区为承灾体高暴露性区域,且有降低趋势;总体来说,云南省抗旱灾能力北部较南部高。(4)对云南省各区域的干旱灾害高风险区与其灾害风险评价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抗灾能力强的地区在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脆弱性、承灾体暴露性这三个因子中有两个及两个以上因子较高时,就有可能导致干旱灾害风险性较高,如:昆明、曲靖;而抗灾能力中等或较弱的地区,则以上三个因子只要有一个因子较高都有可能导致干旱灾害风险性较高,如文山、昭通;而抗灾能力并不高、致灾因子危险性较高的地区,如普洱、西双版纳,则分别因为孕灾环境脆弱性低、承灾体暴露性较低而干旱灾害风险并不高。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426.616;P40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贾建英;贺楠;韩兰英;张强;张玉芳;胡家敏;;基于自然灾害风险理论和ArcGIS的西南地区玉米干旱风险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5年04期
2 李晓;何鹏;林正雨;杜兴端;蔡臣;;农业干旱灾害风险评价与风险区划研究——以川南地区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14年09期
3 杨祖祥;宋媛;杨若文;刘毅鹏;;低纬高原地区不同强度降水日数变化及其与2009—2011年干旱的联系[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5期
4 石界;姚玉璧;雷俊;;基于GIS的定西市干旱灾害风险评估及区划[J];干旱气象;2014年02期
5 王婷;袁淑杰;王鹏;游超;;基于两种方法的四川水稻气候干旱风险评价对比[J];中国农业气象;2013年04期
6 胡安德;姚德宽;;云南省年度特大气象干旱成因及影响评估——以保山市2009-2010年数据为例[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3期
7 马建琴;魏蕊;;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华北地区农业干旱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9期
8 张顺谦;侯美亭;王素艳;;基于信息扩散和模糊评价方法的四川盆地气候干旱综合评价[J];自然资源学报;2008年04期
9 谢江霞;张丽华;;基于遥感的农业干旱监测模型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8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朱珊珊;吉林省西部地区干旱分布型规律及趋势预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2 程曼;干旱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及评估[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3 陈继祖;河南省区域干旱灾害风险评估[D];郑州大学;2010年
4 王艳玲;区域干旱模糊综合评价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
27609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2760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