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气象学论文 >

基于层次贝叶斯网络算法的长江源区降水数据融合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5 17:56
【摘要】:长江源地区是我国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最严重、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长江源区水文水资源的变化引起政府、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科学评估长江源区流域降水的时空变化并进行未来趋势预测对保护源区生态环境,防灾减灾和维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受限于观测数据的匮乏,对长江源区水文水资源变化的研究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近年来,诸多全球尺度或者大区域尺度的网格化气象数据的开发和广泛使用促进了对长江源区气候变化和水资源评估的深入研究,然而大量的数据分析研究表明格网气象资料具有明显的误差,且其误差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鉴于此,为解决长江源区水文水资源研究遇到的数据匮乏和精度不高问题,本文利用层次贝叶斯网络方法融合观测降水数据和APHRODITE格网降水数据,得到具有较高空间分辨率(0.25°Lat×0.25°Lon)的日步长融合降水数据,并以此数据为基础,初步研究了长江上游岗拖水文站控制流域的降水时空特征和变化趋势,得到如下主要成果:(1)建立了包含九个参数的融合站点观测降水和格网降水数据的层次贝叶斯网络模型,以平均绝对值误差(MAE)为评价指标,训练层次贝叶斯网络,完成模型的学习、校验与预测过程的数学推导。利用研究区域及周边的台站观测降水数据和格网APHRODITE降水数据,在,WinBUGS软件中编程,使用基于马尔科夫链的蒙特卡洛采样方法推理融合降水值及其对应的后验概率,得到覆盖流域的空间分辨率为0.25° Lat×0.25° Lon的555个格点日降水量值及其对应的后验概率,得到覆盖整个研究流域的28年(1980~2007年)长度的融合降水数据。(2)利用Studentt、F和Kolmogorov-Smirnov进行显著性检验的结果表明融合后降水数据在绝大多数校验点在95%的置信水平下具有相同的均值、方差和分布,且融合降水相对于观测降水的误差在-6.8%~5.9%之间,二者线性回归的决定系数均在0.95以上。融合降水和观测降水进行逐日逐格点的误差主要分布在-0.5 mm~0.5 mm之间,同时在降水天数上也非常接近。(3)GBHM模型模拟径流结果表明融合后降水数据相对于再分析数据对日步长径流模拟的能力有显著提高,与观测降水的模拟精度相似,NSE大于0.85,且相对误差小于5%,对于洪水事件的探测率和虚警率在窗口期为1天时分别能达到85.9%和3.1%。实测降水和融合降水模拟洪水径流的超定量序列的累积频率相似而且在径流量大于2500m3/s时低于对应的实测径流量超定量序列的累积频率。(4)通过分析融合降水,发现研究区域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夏季多年平均降水量238mm,占全年降水量的59%,冬季降水最少,仅有12mm。降水在流域空间分配上主要集中在东南部金沙江段的高山峡谷地带,年降水量达到550mm以上,但流域中部和北部降水稀少,年降水量普遍在350mm以下。同时发现流域中北部的干旱荒漠地带的降水不均匀性和集中度较高,分别能达到1和0.65以上。但在流域东南部,由于气候较为湿润,降水的不均匀性和集中度相对偏低。(5)趋势研究发现流域在1980~2007年降水呈现显著增长的趋势,增长率为20.5mm/10a,且降水量的显著增加主要表现在夏季。同时降水趋势在空间上差异明显,流域东南部金沙江段的高山峡谷地道降水在各个季节均呈现增加的趋势,且在春夏两季显著上升。冬季降水在流域大部分地区呈下降趋势,但仅在流域西部部分地区下降趋势显著。(6)降水垂直分布的分析表明流域夏季降水随海拔抬升整体上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以海拔5000m左右为界,其上夏季降水急遽增多,垂直方向增幅为25.2mm/100m。但在海拔低于5000m的区域,夏季降水随海拔升高遽减,垂直方向降幅为8.3mm/100m。受诸多地形和气象气候因素的影响,夏季降水在局地范围内的垂直分布表现出明显的个性特征。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P426.614
【图文】:

长江源区,冻融侵蚀,地貌形成过程,地貌


2013)。逡逑2.1.1自然地理和气候逡逑本文研究区域为长江上游岗拖水文站控制流域(图2-1),包括通天河水系逡逑(长江源区)和部分金沙江上段干流(直门达一岗拖河段)流域。研究区域位于逡逑北纬30°?36°,东经89°?100°之间,流域面积149072平方公里。研宄区域处于逡逑青藏高原中东部,地形地貌的形成主要受“新构造运动一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逡逑影响(冯永忠等,2004)。长江源区多为宽谷和丘陵相间的波状起伏地形,相对逡逑高差一般不超过500m,基岩为第三系红色泥岩和砂岩。地表浅层为第四系坡积逡逑物残积沙质粘土、粘沙土中夹有碎石,河沟谷中则为砂卵砾石土(李春杰,2010)。逡逑长江源区冻土和地下冰层较为发育,河谷中常有潜水存在,常形成冰锥、冻胀丘逡逑等地形地貌。自然的地貌形成过程中,风蚀、水蚀、冻融侵蚀为基本的地貌营力,逡逑其中水蚀和冻融侵蚀占主导地位(吴青柏等

随机选择,模型校验,德格,协方差函数


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7)逦逡逑降水观测站&和A之间的距离,i,y邋=邋1,2,…,斤。参数的值需通过模型校验逡逑得到。为简便记,义和\可以表示为:逡逑v邋L逦Eq.(3.15)逡逑IK%逡逑Eq.(3.15)中和和%是协方差函数矩阵,表示两个降水观测站A和七之间的相逡逑关性和残差随距离的变化。逡逑从研究流域任意选取六个降水观测站点(伍道梁、曲麻莱、玉树、德格、甘逡逑孜和新龙,图3-1),分析1988年5?6月的观测降水随时间的变化(图3-2)及逡逑观测降水和对应的网格降水之间的绝对误差随时间的变化(图3-3)。由图3-1逡逑和图3-2可得出如下结论:逡逑

参数模型,过程模型,数据模型,中共


Figure邋3-4.邋The邋autocorrelation邋coefficients邋computed邋from邋the邋six邋stochastic邋selected逡逑precipitation邋gauges逡逑(3)参数模型逡逑数据模型(Eq.(3.9))和过程模型(Eq.(3.11))中共有^邋p,j?0,逡逑33逡逑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齐冬梅;李跃清;陈永仁;赵旋;周长艳;;气候变化背景下长江源区径流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冰川冻土;2015年04期

2 徐涛;李哲;周曼;吴天蛟;;新一代三峡水利枢纽短期洪水预报系统的构建与检验[J];水力发电学报;2015年03期

3 孙永寿;段水强;李燕;曹广超;;近年来青海三江源区河川径流变化特征及趋势分析[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5年01期

4 段水强;刘_";曹广超;吴庆;李燕;刘希胜;;近期长江源区湖泊扩张特征及其成因[J];干旱区研究;2015年01期

5 解毅;王鹏新;刘峻明;李俐;;基于四维变分和集合卡尔曼滤波同化方法的冬小麦单产估测[J];农业工程学报;2015年01期

6 蒋文轩;假拉;肖天贵;;青藏高原冬季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研究[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14年06期

7 王法胜;鲁明羽;赵清杰;袁泽剑;;粒子滤波算法[J];计算机学报;2014年08期

8 褚茜茜;陈进;陈广才;;长江源区1978—2009年径流极值序列变化趋势分析[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4年02期

9 齐冬梅;张顺谦;李跃清;;长江源区气候及水资源变化特征研究进展[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13年04期

10 王冰冰;荣艳淑;白路遥;;长江源区和黄河源区降水量变化分析[J];水资源保护;2013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哲;多源降雨观测与融合及其在长江流域的水文应用[D];清华大学;2015年

2 王春晖;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伴随同化研究及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3 李明亮;基于贝叶斯统计的水文模型不确定性研究[D];清华大学;2012年

4 叶正伟;江淮下游典型平原水网地区水循环变异的洪涝响应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5 张小侠;雅鲁藏布江流域关键水文要素时空变化规律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6 穆振侠;高寒山区降水垂直分布规律及融雪径流模拟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7 刘红亚;雷达资料三维变分同化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9年

8 邓稳根;人格测验的项目反应过程与数据分析方法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9 邵薇薇;中国非湿润地区植被与流域水循环相互作用机理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10 唐莉华;基于地貌特征的流域水—沙—污染物耦合模型及其应用[D];清华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匡晓为;全球变化背景下黄河流域径流变化特征及其插值预测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2 姚璐;电离层TEC空间相关性与数据同化在地震电离层研究中的应用[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4年

3 高海沙;几种顺序数据同化方法的比较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年

4 韦芬芬;不同再分析资料驱动场对我国夏季区域气候模拟的不确定性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5 徐辉;我国农业巨灾保险定价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6 毕雪丽;新疆博斯腾湖流域气候变化及地表径流响应[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范晓梅;长江源区植被覆盖变化对高寒草甸蒸散的影响及作物系数的确定[D];兰州大学;2011年

8 刘永峰;Bayes方法在无失效数据可靠性中的若干应用[D];温州大学;2011年

9 关小杰;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基于粒子滤波的目标跟踪[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10 李春杰;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典型高寒草地植被覆被变化对地表水循环影响的试验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701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27701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eea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