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柯本气候分类的中国大陆气候变化研究(1961-2010年)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P467
【图文】:
兰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基于柯本气候分类的中国大陆气候变化研究(1961-2010 年)第二章 数据与方法2.1 本文的技术路线本文的工作始于阅读大量文献,了解现代气候变化研究概况,从而总结出“单一气候要素的变化研究较多,而气候变化的综合性指标研究较少”这一问题,同时,选取柯本气候分类法进行现代气候变化的研究,使用简单的气温、降水等数据计算处综合性的气候区划作为指标,以弥补气温、降水等单一要素的不足。
兰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基于柯本气候分类的中国大陆气候变化研究(1961-2010 年)第三章 基于柯本气候分类的中国大陆气候区类型3.1 柯本气候区划分使用上述中国地面逐月降水量网格数据集(0.5 度),中国地面逐月气温网格数据集(0.5 度),中国大陆高程 0.5°×0.5°高程数据,根据表 2-1 的分类方法,通过计算对中国大陆进行柯本气候区划,结果如图 3-1 所示。
3.2 与其他气候区划方法的比较气候分类工作在中国开展已近百年,前人已使用过多种气候分类方法研究中国气候。50 年代以前,中国气候学者主要借鉴国外方法,在世界气候系统基础上做出中国气候区划(竺可桢,1979;涂长望 等,1938;卢鋈,1946;陶诗言,1949;吴和赓,1944;涂长望 等,1936;郑景云 等,2010)。1929 年,竺可桢根据很少的气候资料提出了中国第一个气候区划方案,将全国分为华南、华中、华北、东北、云贵高原、草原、西藏和蒙新八个气候大区(竺可桢,1979);20 世纪 30 年代中叶,涂长望等将全国划分成东北类、华北类、华中类、华南类、华西类、蒙古类、西藏类与西藏东南部八个大类,每类又分若干二级区(涂长望 等,1936)。50 年代以后,中国气候区划工作逐渐发展形成了中国自己的自然环境与气候特征的区划原则指标和方法(张宝X 等,1959;中央气象局,1966;中央气象局,1966;中央气象局,1979;中央气象局,1994;中央气象局,2002),并形成了国家标准(中国标准化研究院,200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天军;陈晓龙;;气候敏感度、气候反馈过程与2℃升温阈值的不确定性问题[J];气象学报;2015年04期
2 WANG Zhiyuan;LI Yao;LIU Bin;LIU Jian;;Global Climate Internal Variability in a 2000-year Control Simulation with Community Earth System Model(CESM)[J];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2015年03期
3 何金海;武丰民;祁莉;;秋季北极海冰与欧亚冬季气温在年代际和年际尺度上的不同联系[J];地球物理学报;2015年04期
4 谢永坤;刘玉芝;黄建平;;秋季北极海冰对中国冬季气温的影响[J];气象学报;2014年04期
5 郑景云;卞娟娟;葛全胜;郝志新;尹云鹤;廖要明;;1981~2010年中国气候区划[J];科学通报;2013年30期
6 冯琦胜;修丽娜;梁天刚;;基于CSCS的中国现存自然植被分布研究[J];草业学报;2013年03期
7 吴浩;侯威;钱忠华;胡经国;;基于气候变化综合指数的中国近50年来气候变化敏感性研究[J];物理学报;2012年14期
8 王会军;贺圣平;;ENSO和东亚冬季风之关系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之后的减弱[J];科学通报;2012年19期
9 张自银;龚道溢;胡淼;雷杨娜;;多种东亚冬季风指数及其与中国东部气候关系的比较[J];地理研究;2012年06期
10 王澄海;李健;李小兰;许晓光;;近50a中国降水变化的准周期性特征及未来的变化趋势[J];干旱区研究;2012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劲松;近100年来中东亚干旱区对全球变暖的区域气候响应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7780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2778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