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7年长江黄河源区ET时空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响应关系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P461
【图文】:
长江黄河源区地处青藏高原东缘,区内水系发育,河网密布,冰川纵横,湖泊众多,是长江、黄河的发源地和汇水区(任又成,2012;郝亚蒙,2018),素有江河源之称(杜际增 等,2015)。目前,对长江黄河源区地理范围的研究没有统一的界定,本研究在参考前人关于地理学和水文学范围界定的基础上,根据区域内山脉分布、河流汇聚状况,确定本文所研究的长江黄河源区范围,即特指地理范围介于 32°06′~35°08′ N,90°09′~101°06′ E 之间的区域,位于青海省南部三江源自然生态保护区内(乔慧捷 等,2018)。长江黄河源区包括 12 个市县级行政单元,分别为青海省玛沁县、曲麻莱县、甘德县、久治县、达日县、称多县、杂多县、玛多县、治多县和玉树市、格尔木市以及四川省的石渠县,总面积约 212,693.81 km2(图 2-1)。其中,长江源区西起格尔木市,东至称多县,其地理范围介于 32°06′~35°05′ N,90°09′~97°04′ E 之间,源区面积约 157,525.32 km2;黄河源区西起青海省曲麻莱县,东至久治县,地理位置介于32°03′~35°08′ N,95°06′~101°06′ E之间,源区面积约55,168.49 km2。
图 2-2 改进型 MODIS ET 算法流程图(据 Mu et al.(2011),经修改)研究选用的 2001-2017 年 MOD16A2 ET 数据,来源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https://www.nasa.gov),覆盖研究区的遥感卫星轨道号为 h25v05 和h26v05,每个轨道号每年共 46 景遥感影像。此外,因 2001 年 6 月缺少2001177.h25v05 和 2001177.h26v05,2008 年 1 月缺少 2008025.h26v05,2008 年4 月缺少 2008089.h25v05 和 2008089.h26v05,2008 年 6 月缺少 2008177.h25v05,2008 年 7 月缺少 2008209.h25v05 和 2008209.h26v05,2008 年 10 月缺少2008273.h25v05,故 2001-2017 年研究区影像共 1555 景。在后期 ET 数据的处理过程中,分别用邻近年份相同轨道号影像代替以上缺失的 9 景影像(表 2-1)。表 2-1 长江黄河源区 MOD16A2 ET 数据信息年份 下载影像数 缺值影像轨道号 替代影像轨道号2001 90 景 2001177.H25v05 2001177.H26v05 2002177.H25v05 2002177.H26v052002 92 景 无 无 无 无
2010 92 景 无 无 无 无2011 92 景 无 无 无 无2012 92 景 无 无 无 无2013 92 景 无 无 无 无2014 92 景 无 无 无 无2015 92 景 无 无 无 无2016 92 景 无 无 无 无2017 92 景 无 无 无 无利用 MRT(MODIS Reprojection Tools)将下载的 MOD16A2 ET 数据进行格式转换、重投影和影像镶嵌等预处理工作,根据 MOD16 全球 ET 产品说明文件和 ET_QC 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及异常值剔除,生成研究所需的 ET 初始数据(叶红 等,2018)。特别地,本文以 2009185.h25v05.hdf 和 2009185.h26v05.hdf 两幅影像作为长江黄河源区 ET 数据的预处理示例,展示研究区 ET 数据预处理前后的对比效果(图 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莺;李耀辉;孙旭映;;气候变化对黄河源区生态环境的影响[J];草业科学;2015年04期
2 马守存;保广裕;郭广;杨莲;代青措;郑玲;;1982—2013年黄河源区植被变化趋势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干旱气象;2018年02期
3 韩东;马琛林;格拉海;;黄河源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6年04期
4 谢昌卫,丁永建,刘时银;近50年来长江—黄河源区气候及水文环境变化趋势分析[J];生态环境;2004年04期
5 王光谦,邵学军;黄河源区水与生态问题分析[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0年03期
6 余琅宏;;近53年黄河源区流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J];青海气象;2015年04期
7 徐丽华;李梅;谢德体;;长江黄河源区高寒草甸退化研究进展[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0年01期
8 严应存;李凤霞;颜亮东;肖建设;;长江、黄河源区土壤储水量动态变化规律[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8年04期
9 ;黄河源区断流的三大罪魁祸首[J];科学大观园;2002年03期
10 张荣刚;靳莉君;芦璐;刘静;;2017年秋季黄河源区连阴雨成因分析[J];人民黄河;201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玉虎;;黄河源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C];2003年
2 马守存;保广裕;郭广;刘玮;代青措;郑玲;;1982-2013年黄河源区植被变化趋势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A];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21 卫星气象与生态遥感[C];2018年
3 王根绪;丁永建;王建;刘时银;;近15年来长江黄河源区的土地覆被变化与演变格局分析[A];三江源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高级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4 牛玉国;张学成;;黄河源区水文水资源情势变化及其成因初析[A];水问题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研究与进展——第二届全国水问题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顾明林;魏巧莲;;黄河源区水文信息化建设措施探讨[A];2018(第六届)中国水利信息化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8年
6 程捷;张绪教;田明中;唐德翔;岳建伟;于文洋;占车生;;黄河源区的地质及生态环境特征[A];第八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7 李凤霞;常国刚;肖建设;周秉荣;伏洋;;黄河源区湿地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研究[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8 李丹颖;刘昌明;牛存稳;;黄河源区PUBs问题研究[A];水问题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研究与进展——第二届全国水问题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马玉寿;施建军;董全民;王彦龙;文金花;杨时海;;黄河源区“黑土型”退化草地群落结构特征研究[A];三江源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高级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10 段小兰;苏凤阁;郝振纯;张磊磊;童凯;;BCSD降尺度方法在分析黄河源区未来气候变化中的应用[A];水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九届中国水论坛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蔺生睿;关于“黄河源区概述”的讨论[N];黄河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赖敏;长江黄河源区生态恶化之“殇”[N];中国气象报;2009年
3 记者 王圣志 顾玲 林嵬 訾红旗;黄河:断流会越来越频繁[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4 朱艳莹;黄河源区土地三成以上退化[N];中国矿业报;2005年
5 章轲;黄河源区:在暖风中干裂[N];第一财经日报;2005年
6 罗绍宏 吴安家;黄河源区断流成因初步查明[N];青海日报;2002年
7 记者 禹伟良、马应珊;黄河源区缘何断流?[N];人民日报;2002年
8 通讯员 何萍 刘中策;黄河源区生态在逐年恢复[N];中国气象报;2010年
9 采访人 科学时报记者 王进东 本报记者 王德民;黄河源区冻土缘何退化[N];中国气象报;2010年
10 韩玉峰;黄河源区生态环境亟需立法保护[N];黄河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宁云;黄河源区沼泽湿地宏观生态变化与气候的关系研究[D];云南大学;2018年
2 程慧艳;黄河源区高寒草甸草地覆被变化的水文过程与生态功能响应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3 孙步功;黄河源区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地CO_2、CH_4通量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叶红;近17年长江黄河源区ET时空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响应关系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9年
2 杨瑞瑞;2000-2017年黄河源区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及其与气候变化响应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9年
3 苏元戎;黄河源区不同地表覆盖类型下河流水化学和溶解碳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D];内蒙古大学;2019年
4 刘昭燕;黄河源区河流碳时空分布及土地覆盖影响[D];内蒙古大学;2019年
5 张磊;近32年黄河源区土地利用和植被指数时空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子分析[D];西安理工大学;2017年
6 李想;黄河源弯曲河流形态特征及牛轭湖演变规律[D];长沙理工大学;2018年
7 田明扬;黄河源区不同地表覆盖类型下河流二氧化碳逸出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D];内蒙古大学;2018年
8 徐浩;气候变化对黄河源地区沙漠化的影响与风险评价[D];兰州大学;2017年
9 张建锋;黄河源区水文气象要素的周期规律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10 王欢;近60年黄河源区流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7805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2780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