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卫星微波探测资料的青藏高原温度变化趋势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P423.3;P407.7
【图文】:
图 2.1 辐射传输模式(CRTM)根据标准大气计算得出的各通道权重函数随高度的分布情况((a):MSU 通道 2/AMSU-A 通道 5;(b):MSU 通道 3/AMSU-A 通道 7;(c):MSU 通道 4/AMSU-A 通道9)2.2 NOAA-15(AMSU-A)亮温资料由于高原独特的地形特点以及其自身恶劣的气候条件等的限制,气象观测站无法达到高度的普及;而传统的再分析温度资料来源于常规观测资料,经过模式和统计插值得到空间连续的格点数据。但由于高原西部站点的稀疏,其效果很难达到最优。NOAA-15可以提供几乎全天时(仅在出现强降水的天气情况下会受到一些干扰)、全天候、全球覆盖的亮温观测数据,可以成为一种极其重要的可替代数据源。NOAA-15(AMSU-A)是一种跨轨道仪器,每次扫描有 30 个 FOV(Field Of Views),其宽度约为 2300km,从最低点开始的最大扫描角为±48.3°,FOV 为 15 和 16 时具有1.67°的近天底角,其空间分辨率约为 48km。NOAA-15(AMSU-A)提供了 12 个温度
图 3.1.1 青藏高原区域 MSU/AMSU-A 对流层上层季节平均的亮温(单位:K)空间分布图。(a)表示春季,(b)表示夏季,(c)表示秋季,(d)表示冬季;图中黑色粗实线为 3000 米地形高度等高线)(单位:K)3.1.2 高原地区线性趋势温度的长期线性趋势变化也得到了很多前人的重视[68-70]。为了便于与以往研究进行对比,首先给出了青藏高原地区区域平均的 MSU/AMSU-A 对流层上层通道亮温逐月距平及其线性趋势结果,同样给出了两种再分析资料的大气温度对应结果。这里的高原地区定义为 15°N-50°N,60°E-120°E 区域内地形高度大于 3000 m 的地区。图 3.1.2 是1982-2016 年 MSU/AMSU-A 亮温观测资料和两种再分析资料(1982 年 1 月至 2016 年12 月)的温度距平及其线性趋势。根据对流层上层通道的权重函数峰值位置,选取了再分析资料 300 hPa 高度的大气温度作为对比资料。拟合前资料都去除了年际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卫星资料、探空资料还是再分析资料,高原地区高空大气温度变化
第三章 MSU/AMSU-A 亮温资料揭示的青藏高原对流层高层温度气候趋势其他资料,300 hPa 的大气层的增温速率为 0.07 K·(10a)-1。虽然对流层上层的亮温并不能完全等同于 300 hPa 的大气温度,但是亮温是由 300 hPa 附近的大气温度不等权重组合而成,其增温趋势与大气温度的趋势有很好的相关关系。而且从增温速率上看,亮温资料与探空观测资料差异最小,且与 ERA-Interim 资料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而 NCEP-R2资料与亮温序列存在显著差异,其增温速率明显偏慢。Zou 等人[58]研究表明全球平均的对流层温度增幅为 0.18 0.05 K·(10a)-1; Fu 等人[62]对 MSU 数据进行再次处理并消除了平流层对数据的影响,得到 1979-2001 年全球对流层的增温趋势为 0.18 K·(10a)-1。高原地区对流层上层的温度变化率与全球平均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均趋于升温,只是高原对流层上层的整体升温趋势值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亦霏;查勇;;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地表亮温变化特征[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9期
2 石亦霏;查勇;;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地表亮温变化特征(英文)[J];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1年12期
3 邢业新;娄国伟;李兴国;;3mm波段天空亮温计算与测量[J];微波学报;2010年06期
4 邢业新;娄国伟;李兴国;张光锋;;云、雨天气对3mm波段天空亮温的影响[J];现代防御技术;2010年05期
5 石汉青,何明元,刘寒;对气象卫星亮温的一种云、地分离方法[J];气象科学;2003年01期
6 马俊飞;李炜;史雯;;基于地表亮温的山东省地震活动性分析[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16年06期
7 贾萌娜;邸凯昌;岳宗玉;孙姝娟;;火星表面亮温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J];遥感学报;2016年04期
8 劳保强;王锦清;王俊义;符杰林;安涛;仇洪冰;王玲玲;;0.1-50GHz 天空亮温计算[J];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年刊;2014年00期
9 王雨;陶玮;张颖;傅云飞;;校正热带测雨卫星轨道抬升对微波成像仪亮温的影响[J];气象学报;2013年02期
10 温少妍;屈春燕;闫丽莉;宋冬梅;万剑华;单新建;;区域红外亮温背景场建立方法及初步应用[J];地震;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尹川;薄亚明;;一种改进的亮温追踪模型[A];2015年第十届全国毫米波、亚毫米波学术会议论文集(二)[C];2015年
2 徐秀杰;闫丽莉;屈春燕;;华北地区红外亮温背景场的建立及亮温偏移指数K值计算[A];中国地震学会空间对地观测专业委员会2012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3 师春香;卢乃锰;游然;杨虎;张文健;;微波通道亮温稳定性分析[A];第二届微波遥感技术研讨会摘要全集[C];2006年
4 余涛;田国良;吕永红;王进;何剑峰;刘强;顾行发;阎广建;;城市简单目标方向亮温正向模型研究[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城市气象与科技奥运”分会论文集[C];2003年
5 闫丽莉;屈春燕;徐秀杰;;卫星红外与微波亮温对比研究及在地震监测中的初步应用[A];中国地震学会空间对地观测专业委员会2012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6 李青;魏鸣;王振会;;地基微波辐射计亮温数据偏差订正效果分析[A];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0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论文集[C];2017年
7 年丰;杨于杰;王伟;黄培康;;8mm频段微波亮温校准系统的研究[A];2009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9年
8 吴学睿;李颖;兰国新;梁刚;;微波辐射计油膜厚度测量原理及研究现状[A];第八届成像光谱技术与应用研讨会暨交叉学科论坛文集[C];2010年
9 单寅;林珲;付慰慈;江吉喜;黄签;;夏季青藏高原上中尺度对流系统初生阶段特征[A];第十三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10 马丽娜;王振会;李青;姜苏麟;李东帅;;地基微波辐射计亮温数据的质量控制和云检测[A];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0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论文集[C];201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本报记者 李慧;“北冕”和“别人”不一样[N];中国气象报;2019年
2 张建松;月球氦3资源约有103万吨[N];北京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卫东;静止卫星数据准实时处理与亮温场远程计算服务综合技术研究与应用[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8年
2 张颖;静止轨道干涉式毫米波大气探测仪动态目标观测仿真分析[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2017年
3 王小兰;使用物理方法由TRMM/TMI亮温资料反演中国陆地降水[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9年
4 吴莹;微波地表发射率的卫星遥感反演和模式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5 张思勃;云区卫星微波资料直接变分同化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6 吴量;基于统计推断的综合孔径辐射计反演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7年
7 衡志炜;基于卫星及数值模式资料的云水凝物的气候特征分析和检验[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8 连懿;基于嫦娥探月微波数据的月球浅表层成分反演与结构分析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9 杨宏;基于机器学习的SAIR图像反演和目标检测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10 郑文超;月球纵向温度分布遥感探测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昶;基于深度学习的星载微波遥感亮温图像分辨率增强重建算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9年
2 明绍慧;基于卫星微波探测资料的青藏高原温度变化趋势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9年
3 朱明伟;大气吸收辐射快速计算方案研究及遥感应用[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9年
4 曾晓明;月球微波遥感亮温数据分辨率增强与应用[D];天津师范大学;2019年
5 乔梦璐;粗糙面场景亮温辐射模拟成像方法的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8年
6 叶琛;综合孔径微波辐射计仿真中的场景亮温非均匀划分方法[D];华中科技大学;2018年
7 张宸;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内核区微波亮温特征及其在气旋强度预报中的应用[D];兰州大学;2018年
8 张宜振;西北太平洋海面风矢量对海表面亮温遥感信息的影响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7年
9 温少妍;地震构造区红外亮温背景场建立及异常提取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10 马晓静;中国大陆地震卫星热红外异常的亮温背景场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8年
本文编号:27896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2789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