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暖背景下江淮梅雨由典型向非典型演变的统计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发布时间:2020-08-13 02:42
【摘要】:本文采用中国气象局预报与网络司2014年印发的《梅雨监测业务规定》中涉及的气候区域划分以及统一的入、出梅指标,分析了整个江淮流域及4个梅雨气候区的梅雨特征量、梅雨期内天气结构以及不同等级降水量对梅雨量贡献率的变化特征。采用相似方法,构造了综合相似指数,将历年梅雨降水场划分为全区一致丰型、全区一致枯型、南丰北枯型、南枯北丰型、南北丰中部枯型、南北枯中部丰型、东丰西枯型和东枯西丰型,共8类,并给出各类梅雨型的梅雨特征及气候变暖前后梅雨型的变化。根据气温、相对湿度和雨日频率定义梅雨的非典型性,讨论了气候变暖前后江淮梅雨典型性的时空变化特征。并使用再分析资料探讨了江淮梅雨丰枯异常以及典型或非典型异常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4个气候区中,江南区、长江上游区和长江下游区梅雨特征相似,表现为:21世纪以来入梅偏晚、出梅偏早,梅雨量偏少。且上世纪90年代以来,雨日及昼雨比例显著下降,晴天比例明显上升。而淮河区刚好与之相反,表现为在21世纪初入梅偏早,出梅偏晚,梅雨量较常年略偏多。且近20a来昼雨比例显著上升,晴天比例明显下降。此外,1960~2012年间,4个气候区不同等级降水对梅雨量贡献率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小雨、中雨的贡献率减小,而大雨、暴雨和大暴雨的贡献率呈增加趋势。2)江淮地区出现全区一致枯型梅雨的概率最大,约为20.8%,南北枯中部丰型和东西反相型则较不易发生。且伴随全球增暖,全区一致型梅雨发生频率显著减少,尤其在近20a,这种现象十分突出。3)随着气候变暖,江南区、长江上游区和长江下游区梅雨的典型程度(高湿高温多雨)随时间呈减弱趋势,非典型程度整体呈增加趋势,其中以所占比例最大的低湿高温少雨型的增长最为明显。空间尺度上,该3个区典型梅雨发生的范围均存在缩小趋势,非典型梅雨发生的范围则有扩大趋势。即1960~2012年期间,江南区、长江上游区和长江下游区的梅雨由气候冷期的典型演变为气候暖期的非典型,且这种现象在气候最暖的近二十年十分显著。但淮河区梅雨并未有非典型的变化趋势。4)全区一致丰梅年南亚高压西部强度增强,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增强,东北冷涡增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中心强度增强,位置偏西,江淮流域为显著上升运动。枯梅年南亚高压东部脊偏强,极涡强度减弱,中高纬阻塞形势减弱,东亚大槽西退北缩,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弱,江淮流域为显著下沉运动。典型梅雨年南亚高压东部强度偏强,有利于副热带高压西伸,极涡位置偏西,中高纬为东阻形势,副热带高压偏西、偏强,水汽输送偏多。非典型梅雨年极涡强度偏强,面积偏大,鄂霍次克海附近为低槽形势,冷空气无法持续向江淮流域输送,副热带高压位置偏东,不利于暖湿气流向北输送,暖湿气流输送偏少。前期冬季赤道中东太平洋和西太平洋暖池海表热力异常可通过大气环流形势影响到江淮梅雨丰枯及其典型性。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426.6
本文编号:2791402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426.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邬锐;甘惠泉;;2007年上海地区“非典型梅雨”特征和成因探讨[J];大气科学研究与应用;2008年01期
2 罗绍华,金祖辉;南海海温变化与初夏西太平洋副高活动及长江中、下游汛期降水关系的分析[J];大气科学;1986年04期
3 钱永甫;王谦谦;黄丹青;;江淮流域的旱涝研究[J];大气科学;2007年06期
4 梁萍;何金海;;江淮梅雨气候变化研究进展[J];高原气象;2008年S1期
5 徐栋夫;李栋梁;王慧;;我国西南地区秋季干湿分类及主要类型异常年环流特征分析[J];大气科学;2014年02期
6 吕君宁 ,徐景芳;近3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降水的气候分析[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0年02期
7 彭加毅,孙照渤;春季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对西太平洋副高的影响[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8 王冀;江志红;严明良;张金玲;;1960—2005年长江中下游极端降水指数变化特征分析[J];气象科学;2008年04期
9 陶诗言,徐淑英;夏季江淮流域持久性旱涝现象的环流特征[J];气象学报;1962年01期
10 张庆云,陶诗言;亚洲中高纬度环流对东亚夏季降水的影响[J];气象学报;1998年02期
本文编号:27914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2791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