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气象学论文 >

环渤海地区云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预报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1 09:40
【摘要】:云是大气中常见的天气现象,在天气和气候变化中扮演重要角色,对飞行和军事活动有直接影响。环渤海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发展区域,因此,研究该地区云量变化特征和精细化预报方法,对于深入了解区域内气候变化的机制、服务居民日常生活以及保证飞行和军事活动的正常开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云观测资料、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和T639数值产品,研究了环渤海地区包括总云量、低云量、对流云量、非对流云量在内的云量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物理量的关系,分析了云量与影响云生成的主要气象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应用多元逐步回归思想建立了该地区云量的时间精细化定量预报模型。主要结果如下:(1)环渤海地区年平均和秋冬两季总云量空间分布呈南多北少、西多东少的分布特征,春季分布相对比较均匀,夏季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低云量年平均和各季节的空间分布大体相同,呈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的分布特征。对流云量北部山区多于南部平原地区,非对流云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北部低云以对流云为主,南部以非对流云为主。总云量的空间分布与上升运动和水汽的空间分布正相关;对流云量的空间分布与大尺度下沉运动正相关;非对流云量的空间分布在秋冬只与水汽正相关,在春夏只与大范围上升运动正相关。两个代表站围场站和莒县站的总云量、围场站的对流云量以及莒县站的非对流云量年变化均比较显著,夏季最多,春秋次之,冬季最少,这主要是由垂直上升运动和水汽的年变化引起的。两站总云量全年各季日变化均不明显,对流云量和非对流云量在夏季表现出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对流云量在08时最少,午后对流活动发展,云量增加,至14时达到峰值;非对流云量夏季峰值出现在05时,谷值出现在午后。(2)各类预报因子对环渤海地区总云量、低云量和非对流云量的影响比较类似。水汽、大气不稳定度、大气垂直速度几乎全年与总云量、低云量和非对流云量显著相关,其中相关性显著的因子,水汽类因子包括整层相对湿度、整层湿度、大气可降水量,大气不稳定度类因子包括K指数和位势不稳定指标,大气垂直速度类因子包括850~400 hPa五层平均垂直速度;天气系统强度类因子的相关性不如其他类因子显著。预报因子与对流云量的相关程度没有总云量和非对流云量显著,水汽和大气不稳定度主要在春夏秋季节、大气垂直上升运动主要在夏秋季节、天气系统强度类因子主要在春冬季节的午后与对流云量显著相关。T639数值模式直接输出的低云量产品与总云量、低云量、对流云量和非对流云量均显著相关,特别是在冬半年。(3)通过多元逐步回归,建立了环渤海地区总云量、低云量、对流云量和非对流云量的时间精细化预报模型。总云量、低云量和非对流云量预报方程的复相关系数大多在0.5以上,对流云量预报方程的复相关系数大多在0.2以上。回代检验结果表明:总云量、低云量、非对流云量的回代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2.2成、1.8成、2.1成,相对误差分别为54.6%、62.6%、67.6%。总云量试预报检验结果表明:模型试预报的平均绝对误差为2.3成,相对误差为48.1%。个例分析结果表明:新民站和沂源站两个代表站的预报效果比较理想,大部分时段总云量的预报值及变化趋势与实际观测接近,模型预报性能较好,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环渤海地区气候研究和当地实际业务预报提供参考。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426.5;P457
【图文】:

空间分布,气象站,空间分布,区域研究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环渤海地区云量的时空分布特征第二章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区域研究区域为 35.0~42.5°N,115.0~123.5°E 的环渤海地区,位南部,地形主要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受陆地与海洋相互作用的候特征比较复杂。研究区域内共有 296 个常规气象观测站点,日观测次数不同,筛选出其中每日 8 次观测记录完善的共 69 个。

示意图,双线性插值,示意图,物理量


图 2-2 双线性插值示意图Fig.2-2 Schematic diagram of bilinear interpolation Y 方向上进行一次线性插值:()(()()()()())()()()(()()()()())()()()()1212122211211212212121221211122111212xxyxxyyfQxxyyxyyfQxxyxxyyfQxxyyxyyfQfRyyyyfRyyyy 量与物理量的相关分析数 r 的公式如下: MiiMiiiOOXXOOXX221()()()()

分布图,对流云,总云量,年平均


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环渤海地区云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预报3)对流云量对流云的形成与不稳定度和上升运动有关。从 2001~2013 年环渤海地和各季节的对流云量分布图(图 3-3)可以看出,对流云量整体较少, 8%,其分布特征主要与地形吻合较好,北部山区对流云量明显大于平是由于山区地形对气流的被迫抬升作用形成对流,对流发展到一定高凝结形成对流云(图 3-3a)。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翠翠;李昀英;寇雄伟;孙国荣;;中国东部暖季对流云与层状云的比例及与降水的对应关系[J];大气科学;2017年03期

2 陈超;郭晓军;邱晓斌;孟辉;;中国华北地区云垂直结构及云水含量卫星遥感研究[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5年05期

3 孙国荣;方乐锌;李昀英;高翠翠;寇雄伟;;1985—2006年中国中东部总云量变化趋势分析[J];气象与减灾研究;2015年03期

4 范娟;朱泽伟;蔡佳熙;金培;邢天放;;1959—2005年我国冬季和夏季区域气温与日照、云量的相关分析[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4年03期

5 向华;张峰;江静;彭杰;张喜亮;张春艳;;利用CFSR资料分析近30年全球云量分布及变化[J];气象;2014年05期

6 王亚敏;冯起;李宗省;;1960~2005年西北地区低云量的时空变化及成因分析[J];地理科学;2014年05期

7 孙继松;;从天气动力学角度看云物理过程在降水预报中的作用[J];气象;2014年01期

8 刘引鸽;王宁练;武小波;郭忠明;贺建桥;;1951-2009年中国低云量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高原气象;2013年06期

9 牛晓瑞;王淑瑜;;华北地区低云量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J];高原气象;2012年05期

10 邱学兴;张萍;陈勇航;张国庆;崔彩霞;武志婷;张栋;桂丽娜;;基于CERES资料的山区低层云特性时空变化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赵文婧;葫芦岛代表站云量的精细化预报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2 徐寅;基于ISCCP资料的云宏观特征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3 陈录元;基于逐步过滤方法的环渤海中期相似预报系统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4 金霞;亚洲季风区云和降水的日变化特征分析[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9年



本文编号:27992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27992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f66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