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概率密度变化特征的气候突变早期预警信号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P456
【图文】:
第一章 绪论一种路径是系统的控制变量穿过某一临界阈值,此时系统会快速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转换到另一个稳定状态。另一种路径是外强迫大小的增加,即当外强迫的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可能使系统穿过两个稳定状态之间的吸引域边界,突变到另一种稳定状态。通过图 1.1 简单介绍这两种突变路径[27]。图中横坐标表示环境变量,纵坐标表示系统状态。实线为稳定平衡态;虚线为不稳定平衡态,也表示上下两个稳定平衡态之间的吸引域边界。灰色箭头表示当系统不在稳定态时的移动方向,可以发现当系统处于虚线上的稳定态,受到小扰动时,会逐渐地远离虚线,而不是像实线那样拥有吸引作用,因此被称作不稳定平衡态。这个系统是一个拥有两个分岔点(临界点),即点 F1和点 F2,典型的折叠突变模型。图(a)展示了第一条路径的突变,即系统控制变量穿过临界点导致突变。图(b)展示了第二条路径的突变,即系统在控制变量不变时,受到较大强度的外强迫,穿过吸引域边界发生突变。
第一章 绪论现出一些统计学特征,如方差增大[35]。闪烁描述了在外强迫(随机扰动)非常大的环中,系统可能会在两个稳定状态之间来回切换的现象[31]。在这种大的随机扰动作用系统可能在远离临界点时就发生闪烁现象而没有表现出临界慢化现象,因此对于这种型的突变,一些基于 CSD 的预警信号可能会失效。
小球从小扰动中恢复的速率较高。而靠近临界点时,系统吸引域减小,小球从小扰动中恢复的速率降低。图1.3 展示了 CSD 在平稳时间序列中的表现效果[36]。图 1.3a 和图 1.3b 分别展示两个系统的折叠分岔图,以描述系统内部动力学结构,即稳定状态及临界点。图 1.3c 和图 1.3d分别为对应系统状态的时间序列。以图 1.3a 的系统(即 cell 1)为例,对比图 1.3c 和图1.3d 中描述 cell 1 的时间序列(即图中上支曲线)。通过对比可以很明显地发现,当系统受到相对相同强度的一个扰动时,系统在远离临界点与靠近临界点时,从小扰动中恢复到平稳态的恢复时间是不相同的。远离临界点(图 1.3c)时的恢复时间小于靠近临界点(图 1.3d)时的恢复时间,即系统靠近临界点时,恢复速率降低。前人的工作通过模型数据或历史数据,依据上述两种现象提出了许多统计学特征,例如自相关系数增加、方差系数增加、能谱变化等,并将其用作预测临界点来临的早期预警信号。一方面根据 CSD 现象,提出可以表现其特征的早期预警信号,例如 CSD 表(a)(b)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东永;张洪波;黄强;;滑动移除重标方差在动力学结构突变检验中的应用[J];物理学报;2014年20期
2 闫慧;李中轩;陈杰;;温盐环流对气候突变的影响[J];许昌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3 吴建国;周巧富;李艳;;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S1期
4 何文平;何涛;成海英;张文;吴琼;;基于近似熵的突变检测新方法[J];物理学报;2011年04期
5 何文平;邓北胜;吴琼;张文;成海英;;一种基于重标极差方法的动力学结构突变检测新方法[J];物理学报;2010年11期
6 Marten Scheffer;Jordi Bascompte;William A.Brock;Victor Brovkin;Stephen R.Carpenter;Vasilis Dakos;Hermann Held;Egbert H.van Nes;Max Rietkerk;George Sugihara;李迎春;闫伟;蒋长胜;;临界转换的早期预警信号[J];国际地震动态;2009年09期
7 吴文祥;胡莹;周扬;;气候突变与古文明衰落[J];古地理学报;2009年04期
8 房莲;周伟灿;;关于东亚夏季风突变的机制研究[J];气象与减灾研究;2009年02期
9 蔡忠建;;对描述性统计量的偏度和峰度应用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10 李潮流;康世昌;;全球新仙女木事件的恢复及其触发机制研究进展[J];冰川冻土;2006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倪素兰;行星际日冕物质抛射引起福布斯下降的一维随机微分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7年
2 刘群群;基于空间场的突变检测方法及其在电离层TEC变化中的初步应用[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8031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2803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