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气象学论文 >

山东半岛大范围海效应暴雪的观测分析与数值模拟

发布时间:2020-09-01 07:23
   冬季山东半岛的海效应暴雪具有明显的中小尺度特征,多局限于1-2个县级观测站范围内,而1999年以来共发生了4次日暴雪站点超过4个的海效应暴雪事件,称之为大范围海效应暴雪。本文对这4次过程进行综合分析,重点分析了降雪时间、空间特征,环流背景场特征,以及冷空气活动情况。再重点针对暴雪站点最多的2010年12月30日海效应暴雪个例,利用雷达资料、雷达反演水平风场和数值模拟对其进行了详细研究。从降雪的时空特征来看,山东半岛大范围海效应暴雪均发生在12月份。暴雪日当天,烟台地区最强降雪发生在00时—08时,威海地区则在08时—14时期间回波峰值达到最大值。暴雪站点均位于低山丘陵的北部,烟台(包括牟平)、威海(包括文登、荣城)地区是海效应暴雪最主要的分布区。在环流背景方面,大范围海效应暴雪发生时,500hPa的冷涡距离山东半岛较近,通常在我国东北地区上空,位于40°N—48°N、120°E—128°E之间。小范围海效应暴雪过程(日暴雪站点1-2个),冷涡一般距离渤海和山东半岛较远。在850hPa温度与海气温差的变化中,小范围过程与大范围相比最显著的区别在于暴雪后期。小范围过程后期冷空气强度不足,850hPa温度回升明显快于大范围过程,导致海气温差迅速下降,影响了降雪强度。研究雷达资料发现,强降雪过程中,烟台、威海的强回波带均呈西北—东南走向,且与山东半岛东北部海岸线近乎平行。随着西北风的增强,烟台强回波带逐渐向东移动,而威海强回波位置少动,“列车效应”明显。雷达反射率因子强回波带的位置与风场的辐合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强回波开始产生于渤海,减弱也是始于海上。烟台强降雪过程中,纬向方向海上的回波强度始终强于烟台:经向方向上,由于山地丘陵地形的强迫抬升作用加强了上升运动,使得强降雪阶段烟台的回波强度大于海上。整个降雪过程中,强回波带的高度均集中在700hPa(3km)以下。通过对反演风场的分析发现,对流层低层水平方向切变线的移动,会引起强回波带的方向和位置发生变化。烟台强降雪过程中,北端切变线位置相对稳定,南端切变线逐渐西移,引起强回波带以雷达站为中心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威海南端切变线位置相对稳定,北端切变线逐渐西移,强回波带则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垂直方向上,雷达强回波带的位置与风场辐合区相对应。烟台的风场辐合自近地面开始向上延伸,辐合区高度越高,雷达强回波中心的位置也越高:而威海东侧的风场辐合起始高度略高,影响了上升运动。辐合切变线是由经过辽宁南下的东北风与山东半岛的西北风(西风)辐合构成的,切变线受到西风分量减弱的影响而发生移动。对WRF模式输出的物理量场分析发现,山东半岛海效应降雪的水汽主要来自于渤海,近海面的西北风将水汽输送到山东半岛,并在半岛北部辐合,降雪落区也主要在北部沿海地区。降雪时高湿区主要集中在850hPa以下,湿层浅薄。强降雪发生在对流层低层相当位温脊线附近。对流运动发生在对流层低层,属于浅层对流。强烈的上升运动集中在对流层低层,上升运动的强弱直接影响降雪量的大小,上升运动越强,降雪量越大。
【学位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P426.6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学祥;杨冬红;;是什么让美国和中国的暴雪相互关联?[J];生命与灾害;2010年01期

2 丁永红;冯建民;赵蔚;郑广芬;纳丽;;1961-2009年宁夏大到暴雪气候特征和变化规律[J];冰川冻土;2011年06期

3 阎琦;蒋大凯;陈传雷;崔锦;陆井龙;桑明刚;;1960—2009年辽宁区域性暴雪气候特征[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2年04期

4 陈威;一次大──暴雪过程分析[J];黑龙江气象;1994年03期

5 季致建,邱小伟;丽水地区40年大到暴雪气候[J];浙江气象科技;1995年04期

6 陈爱玉,李存龙,陈新育;春、冬季暴雪成因对比分析[J];气象;1999年11期

7 王文,程麟生;“96.1”高原暴雪过程湿对称不稳定的数值研究[J];高原气象;2000年02期

8 许可欣;何宏让;朱茂钊;;暴雪数值模拟研究进展[J];广东气象;2010年02期

9 周倩;程一帆;周甘霖;王式功;尚可政;杨德保;;2008年10月青藏高原东部一次区域暴雪过程及气候背景分析[J];高原气象;2011年01期

10 杨光武;刘海峰;;2012年春季吉林省两次暴雪过程的对比分析[J];吉林气象;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梁亮;;2005年初浙中地区两次暴雪过程对比分析[A];平安浙江气象保障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5年

2 蒋年冲;胡雯;邵洋;周述学;;安徽大别山一次暴雪过程的粒子谱特征分析[A];2009第五届苏皖两省大气探测、环境遥感与电子技术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9年

3 梁亮;;2005年初浙中地区两次暴雪过程对比分析[A];第二届浙江中西部科技论坛论文集第二卷(气象分卷)[C];2005年

4 朱同生;冯芝祥;翟伶俐;曹书涛;;二次暴雪成因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与应急气象服务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5 姜麟;韩桂荣;张备;;一次淮北暴雪过程分析[A];第二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5年

6 杨莲梅;杨涛;贾丽红;常涛;张璞;;新疆牧区大—暴雪过程气候特征及其水汽分析[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7 侯建忠;胡皓;许新田;张淑敏;;2009年陕西区域性暴雪过程的综合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8 郑红;;黑龙江省暴雪时空分布特征与风险区划研究[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3天气预报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C];2011年

9 吴彩霞;陈爱玉;汤建国;缪燕;丁爱萍;;南通地区两次暴雪过程的对比研究[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提高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江苏省气象学会第七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10 胡中明;周伟灿;;中高纬暴雪的个例对比分析[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成功;沈阳:一座特大城市与暴雪的战争[N];南方周末;2007年

2 杨守勇 刘翔霄 张兴军 张轶水;暴雪考验执政能力 百姓感受政府温暖[N];中国改革报;2009年

3 本报通讯员 杨玲;暴雪袭湘 不再惊慌[N];中国气象报;2011年

4 记者 潘继鹏;北疆致灾暴雪研究获阶段性成果[N];中国气象报;2012年

5 郭起豪;暴雪预警提前发布 各地从容应对[N];中国气象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张云 武俊鹏;暴雪袭三晋民生最关情[N];山西日报;2009年

7 龙新;农业部门积极应对暴雪灾害影响[N];农民日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蒋秀娟;北方暴雪为何来得如此迅猛?[N];科技日报;2009年

9 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研究员 杨莲梅;新疆北部因何暴雪连连[N];中国气象报;2010年

10 章莹;力保交通 确保安全 必保供应[N];无锡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成芳;渤海海效应暴雪的多尺度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王琪;山东半岛大范围海效应暴雪的观测分析与数值模拟[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2 胡中明;中高纬暴雪形成的统计分析和机理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2003年

3 宋晓辉;2009年11月冀南回流暴雪诊断分析及数值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4 翟丽萍;华北暴雪和暴雨的大气能量结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5 苏博;山东半岛强冷流暴雪的观测与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6 叶晨;北京初冬两场典型暴雪过程发生发展的环境条件及物理成因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1年

7 郑怡;渤海海效应暴雪云团的观测分析与数值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094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28094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8b7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