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气象学论文 >

基于多个季风指数与CMIP5模式评估的东亚夏季风主模态的再认识

发布时间:2020-09-02 15:11
   利用1979-2016年ERA-Interim、NCEP和JRA-55再分析资料计算了25个常用的东亚夏季风指数,通过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等方法对其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两类典型的季风指数与东亚夏季风主模态的联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多种统计方法探讨东亚夏季风主模态对应的降水、环流异常特征和可能的热力驱动因子。最后,利用第5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提供的31个全球气候模式的历史模拟试验数据,评估了模式对1979-2005年间东亚夏季风主模态空间分布、时间变率及其热力驱动因子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1)现有的东亚夏季风指数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分别记为I_(EASMI1)、I_(EASMI2),三套再分析资料描写的指数特征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其物理本质是反映了东亚夏季风异常活动的主模态特征:I_(EASMI1)反映了东亚夏季风异常活动的年际模态,具有2-3年的周期变化;而I_(EASMI2)反映了东亚夏季风异常活动的年代际模态,呈现出约12年的强弱交替变化。(2)I_(EASMI1)与低纬环流异常紧密联系,与EAP遥相关型显著相关,对应着我国东部夏季降水的经向三极型分布。I_(EASMI1)揭示了东亚夏季风年际模态与热带海温异常的紧密联系,前期冬季ENSO型海温异常分布可以对东亚夏季气候产生滞后作用,同期夏季热带印度洋和热带北大西洋的海温异常也可以影响东亚夏季风的年际模态。(3)I_(EASMI2)与中高纬环流异常紧密联系,与EU遥相关型显著相关,对应着我国东部夏季降水的经向偶极型分布。I_(EASMI2)不仅揭示了海温异常的重要作用,还揭示了欧亚大陆中高纬热力状况的改变对东亚夏季风年代际模态的显著影响。(4)CMIP5模式基本能模拟东亚夏季风主模态的空间分布特征,但普遍缺乏对主模态时间变率的模拟能力。对东亚夏季风年际模态的时空特征模拟能力最强的5个模式为INMCM4、GFDL-ESM2M、BNU-ESM、MPI-ESM-MR、ACCESS1-3;而对年代际模态的时空特征模拟效果最好的5个模式为Had GEM2-AO、GFDL-ESM2G、ACCESS1-0、INMCM4、GFDL-ESM2M,且模式整体对年际模态的模拟能力高于对年代际模态的模拟。分别对年际模态、年代际模态模拟最优的5个模式进行等权重集合平均,记为MM1、MME2,其模拟技巧评分高于所有单个模式,这充分说明了对模式进行评估并择优集合平均的重要性和优越性。(5)CMIP5模式对东亚夏季风主模态与下垫面热力异常关系的模拟能力还有待提升,整体看来,模式对东亚夏季风年际模态的热力驱动因子的模拟效果优于年代际模态。大致有10个模式能模拟出夏季从热带印度洋至菲律宾海盆附近的海温异常对东亚夏季风年际模态的影响,但关键区相应于观测整体向东偏移,而仅有4个模式再现了热带大西洋的海温负异常。有6个模式能够模拟出贝加尔湖地区的热力异常对东亚夏季风年代际模态的影响,但对强度和范围有所低估。利用MME1和MME2并未显著提升模式对季风主模态热力驱动因子的模拟能力。
【学位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P425.42
【部分图文】:

850hPa风场,阴影区域,回归系数,显著性水平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南下的冷空气在华北、东北交汇,造成我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异常多雨,但大兴安岭地区主要受异常偏西气流影响,因此降水有所减弱。而在低指数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南、偏强,鄂霍次克海附近建立起阻塞形势。廖荃荪[136]的研究表明,夏季东亚的阻塞高压通常是造成我国持久性旱涝的主要原因。此时环流形势稳定,梅雨锋停滞在长江流域,暖湿的西南季风气流与北方冷空气频繁地在长江流域交汇,造成长江流域持续多雨。但这种形势不利于夏季风向北推进,导致我国北方降水明显减少。

时间序列,集合平均,主模态,东亚夏季风


90年代初期有显著的增强。图4.8给出了31个模式集合所得的时间序列以及模拟结果相对于观测的离散度。由图4.8a,可见模式模拟的第一模态时间序列与观测的离散度较大,尤其在1998年的所有模拟值都高于观测,最高值与观测相差近5个标准差。多模式集合平均的第一模态时间序列与观测值仍有较大的差异,相关系数仅为0.13,尤其在1984-1986年的模拟值显著偏低,而在1987-1991年的模拟结果整体偏高。由图4.8b,多模式模拟的总体变化幅度未能再现东亚夏季风在20世纪80年代偏强、90年代初期减弱的变化趋势,与观测值存在较大差异

时间序列,线性趋势,主模态,时间序列


模态时间序列在1979-2005年的线性趋势(图4.9)。可见观测的第一模态时间序列的线性趋势趋近于0,仅有GFDL-ESM2M、BNU-ESM等6个模式的线性趋势与观测相近。观测的第二模态时间序列呈显著减弱的趋势,线性趋势为-0.08,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水平。有16个模式模拟出了线性减弱趋势,但强度都小于观测,其中仅有MRI-CGCM3、MIROC5、HadCM3这三个模式的线性减弱趋势通过0.10信度检验,另有10个模式的时间序列甚至表现为与观测相反的增强趋势。进一步比较观测与模式模拟的东亚夏季风主模态时间序列的相关系数(图4.10)。可见,仅有MPI-ESM-MR、INMCM4这两个模式与观测的第一模态时间序列呈显著正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祝从文;刘伯奇;左志燕;袁乃明;刘舸;;东亚夏季风次季节变化研究进展[J];应用气象学报;2019年04期

2 吴姗薇;郭大勇;;东亚夏季风和西太副高活动对全国夏季降水的影响[J];科技创新导报;2019年16期

3 陈海山;陈健康;;东亚夏季风指数的分类及物理特征分析[J];大气科学学报;2017年03期

4 纪忠萍;谷德军;林爱兰;;东亚夏季风强度的多尺度统计预测模型[J];大气科学;2016年02期

5 林祥;祝从文;吕俊梅;;1880~2004年间东亚夏季风及其相关的亚太地区近地面温度的年代际变化[J];科学通报;2013年25期

6 高辉,梁建茵;南海夏季风建立日期的确定和东亚夏季风强度指数的选取[J];热带气象学报;2005年05期

7 王宝鉴,黄玉霞,何金海,王黎娟;东亚夏季风期间水汽输送与西北干旱的关系[J];高原气象;2004年06期

8 黄荣辉,黄刚,任保华;东亚夏季风的研究进展及其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J];大气科学;1999年02期

9 施能,朱乾根,吴彬贵;近40年东亚夏季风及我国夏季大尺度天气气候异常[J];大气科学;1996年05期

10 虞左俊,沈如桂;东亚夏季风建立过程中的大气能量变化[J];热带气象;198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健康;;东亚夏季风指数的分类及物理特征分析[A];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7 东亚气候、极端气候事件变异机理及气候预测[C];2018年

2 武炳义;张人禾;Tim Li;;东亚夏季风的减弱与印度夏季风的增强[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季风动力学论坛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3 李春;韩笑;;东亚夏季风北界与我国夏季降水关系的研究[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季风动力学论坛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4 曹杰;;印度夏季风和东亚夏季风交界指数研究[A];山地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西南片区会议论文集[C];2013年

5 黄荣辉;刘永;;东亚夏季风在1990s末年代际变化的内动力成因分析[A];第八次全国动力气象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13年

6 陶诗言;张小玲;;东亚地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及其与东亚夏季风季节变化的关系[A];海峡两岸气象科学技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7 张韧;洪梅;余丹丹;;东亚夏季风动力和热力因子影响副高活动的综合模糊优化聚类[A];第六次全国动力气象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5年

8 张秀芝;吕心艳;;2005年东亚夏季风活动异常分析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杨周;林振山;俞鸣同;;黄土高原100万年以来东亚夏季风演变信号的多尺度分析[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10 纪忠萍;谷德军;林爱兰;;东亚夏季风强度的多尺度统计预测模型[A];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6 东亚气候多时间尺度变异机理及气候预测论文集[C];201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郑菲;青藏高原变暖影响东亚夏季风环流[N];中国气象报;2012年

2 本报通讯员 刘晓倩 本报记者 宋喜群;湖底岩石暗藏古气候之谜[N];光明日报;2015年

3 本报记者 刘毅;“南涝北旱”格局发生改变[N];人民日报;2012年

4 刘毅;华北近年降水量增多 “南涝北旱”格局正改变[N];黄河报;2013年

5 湖南日报记者 周月桂 通讯员 谭萍;厄尔尼诺负“主要责任”[N];湖南日报;2019年

6 记者 周映;今年全区汛情预测偏重[N];广西日报;2016年

7 丁一汇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超级厄尔尼诺”出现的可能性很小[N];中国水利报;2015年

8 本报记者 徐文彬 张永;汛期将至 哪些气候特点值得关注[N];中国气象报;2015年

9 ;未来20年华北降水可能增加[N];中国气象报;2012年

10 本报记者 吴越;历史性洪水的冲击[N];中国气象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施健;过去千年东亚夏季风变化的模拟评估与机理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7年

2 于天雷;TraCE-21ka模拟的误差评估及对其东亚夏季风演变的模拟改进[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8年

3 顾雷;东亚夏季风爆发和推进过程的年际变化及其与春季热带西太平洋热力状态的关系[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6年

4 韩晋平;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7年

5 吕心艳;大气季节内振荡对东亚夏季风活动的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6 郭漪然;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对广义东亚夏季风和印度夏季风交界面年际变化的影响机制[D];云南大学;2016年

7 付建建;海温对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及冬季风年际变异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8 葛非;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的天气气候特征及其与太阳活动的相关性[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9 俞亚勋;东亚夏季风雨带进退与西太副高活动、降水年代际变化及江苏气候若干问题[D];兰州大学;2011年

10 高辉;南半球大气环流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及其对东亚夏季风的影响[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明飞;东亚夏季风及局地环流对中国南方稻纵卷叶螟发生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9年

2 何萍;中尺度加强对东亚夏季风环流模拟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9年

3 叶茂;基于多个季风指数与CMIP5模式评估的东亚夏季风主模态的再认识[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9年

4 吴天贻;东亚夏季风对我国登陆台风降水强度及分布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8年

5 林海意;黄土高原1.65Ma以来东亚夏季风演化的长石记录[D];浙江师范大学;2018年

6 闫禹;辽宁本溪石笋氧同位素记录的中晚全新世东亚夏季风演化历史[D];福建师范大学;2017年

7 张晨;青藏高原对东亚夏季风影响的数值模拟[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8 石睿;气溶胶—云—辐射—东亚夏季风相互影响的资料分析[D];南京大学;2014年

9 沈柏竹;海陆热状况异常与东亚夏季副热带季风的关联[D];吉林大学;2007年

10 余荣;中国东部城市群发展对东亚夏季风推进过程影响的数值试验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8107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28107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cf9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