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气象学论文 >

中国东部冬季区域性浓雾过程的传播机制分析

发布时间:2020-09-02 21:01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5年-2018年冬季中国东部区域性浓雾过程的传播机制进行分析和诊断研究,并以此为基础总结了适于对区域性浓雾进行雾区预报的9个预报因子,且评估了WRF输出结果对雾区预报的效果。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对中国东部雾区与区域性浓雾进行了归纳和分类。中国东部区域性浓雾可分类为华北区域性浓雾、江淮区域性浓雾和华北-江淮区域性浓雾;环流形势上则可分为高压脊型和均压场型。2.研究了冬季中国东部区域性浓雾的传播机制。(1)环流形势的变化是导致区域性浓雾迅速发展和扩大传播的直接因素。均压场型利于维持强浓雾的同时也会限制其传播;高压脊型则利于产生大范围强逆温区。(2)逆温区与水汽条件对于形成区域性浓雾来说都是缺一不可的。逆温区可以阻止水汽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疏散,而水汽条件则保证有足够水汽凝结维持雾发展、传播。(3)地形条件是影响区域性浓雾发生、发展、传播的一个重要因素。3.凝练了适于区域性浓雾雾区预报的9个预报因子。9个主要预报因子分别为环流形势、地面风场、T-lnP探空图、975hPa-地面温差、1000hPa温度平流、当日20时-次日02时变温、地面相对湿度、1000hPa水汽通量、地形。4.用WRF模式模拟了一次区域性浓雾个例并评估了其雾区模拟效果。通过WRF模式输出的地面2m相对湿度和地面10m风速来判断雾区较为准确,大致与实况雾区符合。但模式在近地面层的模拟效果并不好,同时对相对湿度的模拟比实际偏高,通过液态水含量(Liquid water content)模拟雾区的效果也不尽理想。
【学位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P426.4
【部分图文】:

雾区,海拔高度,中国东部,单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脉阻隔,东临黄海、渤海,全区域除山东中部的泰山山脉外再没有较大的地利于沿海水汽在整个中国东部雾区中流通;西部、北部的山脉海拔均超过 1多超过 500 米,又很好地锁住了水汽的扩散。这对大范围区域性浓雾的传播这一地势又便利了对中国东部雾区的划分,本文中对中国东部雾区的划分即地形地势。因此选定地区为中国东部雾区,一是其本身为区域性浓雾的高发型个例,二是中国东部经济较为发达,受雾害影响的经济活动较多,其对强为迫切。

浓雾,雾区,区域性,能见度


图 2.2 部分区域性浓雾个例雾区实况图(能见度单位:m)第三个特征是强浓雾中心的移动性。强浓雾中心的移动性是最显而易见的一个特征,它建立在区域性浓雾本身是大范围雾过程的基础上。其移动性亦可大致分为强浓雾中心在雾区范围内移动、强浓雾中心向雾区范围外移动两种情况。图 2.2 中第⑥号过程的两幅图中,雾区强浓雾中心由山东北部移至山东西部是第一种情况,如果从 25 日 02 时-25 日 08 时这段时间看强浓雾中心的移动则更为明显;图 2.2 中第 号过程的两幅图中,强浓雾中心由安徽中北部转移至江苏中北部则是第二种情况。这两种情况实际相差不大,在雾区较长时间内影响大范围区域时,第一种情况较为多见;在雾区影响范围并不大的时候,第二种情况更为多见。但无论如何,强浓雾中心的移动,虽受到较多因素影响,却往往代表着区域性浓雾接下来的发展、传播方向,是区域性浓雾预报的重点。值得一提的是,强浓雾中心的移动往往会经过数天,甚至在移动过程中会有短暂消散,这使得一些新生成的强浓雾中心会被误认为旧的强浓雾中心的移动,这一点在江苏尤为明显,在 2.4.2 节中也会提到。2.4.2 区域性浓雾按雾区分布的分类

环流形势,高压型,蒙古高压,信息工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会向南或向东分离。而分离出的高压会携强冷空气南下,带来比受高压脊影响更强烈的降温,这也是出现蒙古高压分离型环流形势的过程,其范围和强度普遍较蒙古高压南下型都更大的主要原因。而分离出的高压影响雾区时往往还会兼有其它高压型的特征,甚至最终完全转为其它高压型。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崴;刘学敏;关玉兵;;微电影传播机制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新闻前哨;2019年06期

2 张鹏;;社交媒体广告传播机制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9年19期

3 吴海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的机制研究[J];新闻战线;2017年12期

4 方荟玲;刘忠昂;;构建微电影与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机制[J];才智;2018年12期

5 张伟峰;;全球化背景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播机制探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8年03期

6 许多;;移动互联网时代中新闻媒体的发展与融合[J];电视指南;2017年18期

7 朱晓霞;刘萌萌;赵雪;;复杂网络中的信息传播机制研究[J];情报科学;2017年05期

8 唐润华;韩娜;;我国反恐战略传播机制初探[J];新闻记者;2017年03期

9 张婷婷;;微电影的叙事方式与传播机制初探[J];新闻研究导刊;2017年09期

10 牛丽红;;试论负面信息的传播机制——以“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为例[J];新闻论坛;201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应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机制研究[A];发挥社会科学作用 促进天津改革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二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C];2017年

2 赵伟;;新媒体与日常生活实践研究——以“\L丝”一词的传播机制与社会心理研究为例[A];第三届华中地区新闻与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获奖论文[C];2012年

3 赵德勇;刘颖辉;闵春红;;基于等级组织的信息传播机制仿真研究[A];2001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4 安绍正;;新媒体背景下突发事件的舆论特点与传播机制分析——以“乐清滴滴”事件为例[A];首届意识形态与舆论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8年

5 周杰;李清;;“安利纽崔莱健康跑”营销传播机制研究[A];第四届全国体育产业学术会议文集[C];2009年

6 杨静;;略论“舆论倒逼”传播机制与路径[A];媒介化社会的社会文明建构——第四届“华中地区研究生新闻传播学术论坛”优秀论文集[C];2013年

7 王斌;郑满宁;;扭转“逆差”:社交媒体时代国人形象传播机制及策略[A];新闻学论集(第30辑)[C];2014年

8 付长海;;论完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机制[A];马克思主义传播研究(第2辑)[C];2016年

9 柳忠婉;;昆虫对微生物的传播机制[A];中国昆虫学会1962年学术讨论会会刊[C];1962年

10 张宝龙;倪四道;夏英杰;周勇;;用数值方法研究T波产生及传播机制[A];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12:强震机理、孕育环境与地震活动性分析论文集[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晴丹 通讯员 沙爱红;解锁超级细菌耐药的传播机制[N];中国科学报;2019年

2 本报驻波士顿记者 侯丽;认知科学揭示虚假新闻传播机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

3 记者 陶婷婷;全新高效神经信号传播机制[N];上海科技报;2018年

4 记者 张建列 通讯员 王兴民 方玮;共生菌传播机制领域有新发现[N];广东科技报;2017年

5 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王威;可视化技术与“两微一端”舆情传播机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

6 岳钟;治理食品谣言须先完善举报机制[N];中国消费者报;2017年

7 周领顺 扬州大学文学院;拓展文化“走出去”的翻译传播机制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

8 李莹;网络舆论视角下文化传播机制探析[N];吉林日报;2015年

9 记者 侯静;北京科学传播创新论坛召开[N];科技日报;2009年

10 朱四倍;谣言拷问政府信息传播机制[N];中国社会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璐;中国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克隆特征及传播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9年

2 宋黎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传播机制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3 隋少杰;文化传播与艺术的机制性生成[D];四川大学;2007年

4 王长广;无线环境下恶意程序的传播机制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5 刘志成;中国共产党政治传播理论与实践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6 易成岐;社会网络的信息传播机制及控制方法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6年

7 王帅;HBV宫内传播机制的蛋白质组学和相关miRNA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1年

8 王雷;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群体情绪传播机制与影响因素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

9 崔明全;沙门氏菌mcr-1基因传播机制与食源性耐药致病菌检测芯片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7年

10 王理;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络谣言传播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新苗;网络时代官员言行不当事件的传播及对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2 邵禹晨;中国东部冬季区域性浓雾过程的传播机制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9年

3 秦僮;春节传统文化在微博中的传播机制与话语变迁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9年

4 崔雯;网络公益寻亲的传播机制研究[D];安徽大学;2019年

5 王娜;微信谣言的传播机制及治理研究[D];浙江传媒学院;2019年

6 伍尚伟;基于先验知识和传播机制的图像显著性目标检测[D];湖南大学;2018年

7 庞宇;基于传播机制的显著性检测方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8年

8 张鹏霞;网红内容生产与传播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9 王亚云;中南地区鸡源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及其耐药传播机制[D];河南农业大学;2018年

10 王佳丽;网络募捐传播机制研究[D];山西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110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28110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e13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