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气象学论文 >

青藏高原东南侧南风东扩特征分析及其对全球变暖的可能响应

发布时间:2020-09-04 07:16
   与东亚季风区的风场季节转换特征截然不同,青藏高原东南侧有一区域全年出现偏南风的概率高达90%以上,这一偏南风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且存在明显的东扩现象,气候平均场上于15侯东扩到达115°E以东。本文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常年南风区南风东扩时间的年际变化特征、可能影响因子以及其对我国降水的可能影响,并用CMIP5模式资料分析了南风对全球变暖的可能响应,得到了如下结论:(1)南风东扩时间存在显著的年际变化特征,最早在2月初就已出现东扩,而偏晚年常年南风区南风直到3月才开始东扩。(2)南风东扩的早晚对我国东部气候存在显著的影响。当南风东扩偏晚时,江南春雨偏少,华南准静止锋偏弱,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建立偏晚,2-3月从孟加拉湾南部起向东延伸至菲律宾以东洋面的广大地区均降水偏多,而在我国华南地区降水普遍偏少;6月则形成了以长江流域为界的南北偶极子型降水异常,该异常降水带向东北方向延伸,长江流域偏多的降水是由偏强偏北的西太副高造成。(3)南风东扩时间的影响因子主要有两个。其一,当2月高原热源偏强时,高原南侧形成气旋性环流,从高原东南部至西太平洋均为异常南风,有利于南风东扩偏早。另一个因子来自海上,Ni?o3.4区海温异常与东扩时间序列呈负相关,El Ni?o事件时南风区南风东扩偏早,并且在CP El Ni?o事件发生时南风区南风东扩更显著。南印度洋上的负—正—负海温异常会自南印度洋激发一反气旋-气旋-反气旋-气旋波列,在高原南侧形成的异常西风加强了高原绕流,使高原东南侧形成异常南风气流,有助于常年南风区南风的加强与东扩。(4)CMIP5各模式成员对于南风区南风东扩的模拟都较差,而对于南风的强度变化,BCC-CSM1.1、GFDL-CM3和MIROC5三个模式的模拟结果较好。但它们对于未来全球变暖各情境下南风区南风的变化预估却存在着明显的非一致性:BCC-CSM1.1和GFDL-CM3模式结果显示在未来全球变暖背景下秋季南风区南风将会明显减弱,这一趋势随着升温阈值的增大而加剧;而MIROC5模式的结果则相反,全球增温后南风区南风在秋季将明显加强。出现这种差距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不同模式对于青藏高原上空气温的模拟存在较大差异,MIROC5模式过高的估计了青藏高原上空的增温幅度。
【学位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P425
【部分图文】:

经向风,850hPa风场,单位,年平均


图 3.1 1980-2016 年平均(a)冬季、(b)春季、(c)夏季和(d)秋季 850hPa 风场(单位:m阴影为经向风风速(单位:m/s)将 1980-2016 年的 NCEP/NCAR 逐日再分析资料进行候平均,仿照前人的方法计了逐年的 850hPa 经向风全年南风概率空间分布(受篇幅影响,图 3.1 中只列出了 4 年分布图,间隔时间均为 10 年),从中可以发现常年南风区是一个每年都稳定存在的域,基本维持在青藏高原的东南侧,但它的范围面积存在明显的年际差异。与气候态均的 850hPa 经向风全年南风概率分布图(图 3.2a)进行对比后发现,1980-2016 年间年的全年南风概率大于 90%的范围(灰色区域)较气候态平均的范围偏小,南边界较人认为的 20°N 明显偏北,东边界也明显偏西,如图 3.2(b-e)中给出的部分年份(191991、2001、2011 年)的结果所示。因此得出结论,气候态平均的结果过高的估计了年南风区的真实范围。为了使后续对于常年南风区偏南风年际变化的讨论更准确,综考虑前人所得到的气候态结果以及现有的逐年计算结果,将常年南风区的纬度范围选

南风,线间隔,阴影,灰色


图 3.3 1980-2016 年 22.5°-30°N 平均 850hPa 经向风(a,单位:m/s)及其 7 候滑动南风率(b)从上一年第 48 侯至当年 48 侯的时间-经度剖面图,(a)中等值线间隔 2m/s,正值由灰色阴影标出,(b)中等值线间隔 0.1,南风率 0.8 由灰色阴影标出3.3 常年南风区偏南风东扩的年际差异为了更加直观地体现常年南风区偏南风的东扩,本文对南风率 0.9 等值线的逐候空间分布进行了计算。常年南风区偏南风的这一东扩特征在南风率的气候态空间分布(图3.3a)中也得到了验证,15 候前(蓝色实线)南风率高于 0.9 的区域主要位于青藏高原东南角,15 侯后(红色实线)南风率 0.9 等值线范围突然向东扩展,越过了 115°E。那么常年南风区偏南风的这一特征是否每年都稳定出现呢?通过对逐年的南风率空间分布的计算后,我们发现常年南风区偏南风范围在春夏转换季的突然东扩在每年都稳定出现,但其东扩越过 115°E 的时间存在显著的年际差异,例如:2010 年(图 3.4b)偏南风的东扩时间偏早,第 7 候就已发生东扩,偏南风在东扩后能够在我国东部维持较长时间;

时间序列,南风,演变图,偏南


图 3.4 850hPa 南风率为 0.9 等值线的时间空间演变图。(a)1980-2016 年平均;(b)2010 年;(c)1994 年,等值线上数值为其时间(单位:侯),黑色粗线标出了 115°E 位置,蓝色实线表示东扩前,红色实线表示东扩后因此,为了表征常年南风区偏南风东扩时间的这种年际变化,本文将常年南风区纬度范围内(22.5°-30°N)南风率 0.9 等值线越过 115°E 并能稳定维持的候数定义为了常年南风区偏南风的东扩时间点,由此得到了常年南风区偏南风东扩时间序列,如图 3.5所示。可见,常年南风区偏南风的东扩时间平均发生在第 15 候左右,即 3 月中,该偏南风东扩时间没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趋势,但存在着显著的年际变化,东扩偏早(除去1998 年东扩发生在第 1 候的特殊情况)可能出现在第 7 候左右(2 月初),偏晚则大约出现在第 25 候左右(5 月初)。以 1 倍标准差作为阈值挑选出常年南风区偏南风东扩偏早年与偏晚年(图 3.5b),得到了 5 个特征偏早年和 3 个特征偏晚年,如表 3.1 中所示。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纳米级二氧化碳粉可助吸收汽车尾气[J];中国粉体工业;2008年03期

2 ;全球变暖我国缺水将加剧[J];给水排水动态;2007年02期

3 陈菊青;;警惕全球变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J];人口与健康;2019年12期

4 沈亚东;;文明三部曲:热战、冷战与暖战[J];能源;2019年12期

5 ;3000亿美元制止全球变暖,解决方案是土壤[J];腐植酸;2019年06期

6 刘涵泳;何朗;卢奕晓;孙晨阳;林泽恩;;新西兰福克斯冰川应对全球变暖的策略研究[J];低碳世界;2019年01期

7 唐晓剑;薛洪海;塔春红;王占华;;探析全球变暖对环境保护的启示[J];中外企业家;2018年36期

8 李扬;张娇艳;向波;;全球变暖背景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变化的探讨[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19年02期

9 祝叶华;;全球变暖被预测进一步加重[J];科技导报;2017年24期

10 ;全球变暖让蔬菜收成减少 人类或现缺粮危机[J];中国食品学报;201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迪;侯亚红;何金海;栾健;;不同地区和季节的温度对全球变暖减缓的响应[A];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5 副热带气象及生态环境影响[C];2014年

2 安玉柱;张韧;周爱霞;钱龙霞;李倩;;全球变暖对国家海洋战略潜在的风险识别与响应对策初探[A];第八届博士生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3 钱诚;严中伟;符淙斌;;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国二十四节气气候变化[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4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C];2011年

4 姜大膀;富元海;;2℃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国未来气候变化预估[A];2011年海峡两岸气象科学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肖洁;李力;;湖南对全球变暖的区域响应[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分会论文集[C];2003年

6 姚檀栋;;全球变暖与青藏高原环境变化[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7 王万里;刘耀林;蔡述明;邓南圣;侯浩波;周博;王卫国;谢应齐;;大气环流中的能量平衡问题及对全球变暖的可能响应[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4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C];2011年

8 姜锋;杨红梅;白雪;王鹏;王蓓元;;连云港市季节变化对全球变暖的响应[A];S3 聚焦气候变化,探索低碳未来[C];2012年

9 汪高明;;湖北地区气温变化对全球变暖的响应[A];2007年湖北省气象学会学术年会暨全省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交流会议学术论文详细文摘汇集[C];2007年

10 曹跟华;李玉杰;张素云;;浅谈二氧化碳与温室效应[A];环境与健康:河北省环境科学学会环境与健康论坛暨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赵熙熙;全球变暖让北极熊同类相食[N];科学时报;2011年

2 群芳 译;全球变暖危及海洋生物[N];科学时报;2010年

3 丁佳 译;青藏高原灰尘滚滚皆因全球变暖?[N];科学时报;2011年

4 赵路;联合国限制全球变暖目标不靠谱[N];科学时报;2011年

5 群芳;全球3/4珊瑚礁面临威胁[N];科学时报;2011年

6 记者 赵路;遏制全球变暖有点悬[N];科学时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谷星月;全球变暖致山火发生更频繁[N];中国气象报;2020年

8 冯维维;全球变暖 长夜无眠[N];中国科学报;2017年

9 本报记者 黄辛 通讯员 黄艾娇;中科院院士解读“全球变暖之争”[N];中国科学报;2017年

10 冯维维;研究表明全球变暖并未停滞[N];中国科学报;201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迅殊;热带年际变化及其对全球变暖的响应[D];浙江大学;2018年

2 宋连春;西北干旱气候变化及其对全球变暖的响应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3 张怀坤;全球变暖条件下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赵海坤;全球变暖背景下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变化机理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5 闫修民;全球变暖对松嫩西部草原中小型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5年

6 李博;温度升高和氮沉降对松嫩草地羊草种群生理与生态特性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7 贾凡;全球变暖背景下热带太平洋的响应及其机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8 姚志刚;全球气候变化对美国东海岸区域气候变化和风暴潮活动影响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9 孙雯;气候变暖对中国水稻生产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10 游文华;水生植物外来种在全球变暖背景下的生态适应[D];武汉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睿婷;青藏高原东南侧南风东扩特征分析及其对全球变暖的可能响应[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9年

2 陈皓;全球变暖背景下空调用电量集合预测[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9年

3 王传传;《我们这一代:全球变暖的挑战》(节选)翻译项目报告[D];安徽大学;2019年

4 曹奇;福建斗湖硅藻季节变化及近800年来的气候响应[D];福建师范大学;2018年

5 李芳芳;《全球变暖—通俗版》(第十三和十四章)翻译报告[D];海南大学;2016年

6 龚亚亚;《全球变暖—通俗版》(第二部分)翻译报告[D];海南大学;2016年

7 王晓萌;从历史话语分析视角看奥巴马第一任期内《纽约时报》全球变暖话语的可靠性[D];外交学院;2017年

8 王迪;全球变暖减缓背景下不同区域和季节的温度变化特征[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4年

9 胡念;“解析全球变暖条件下的气候安全:复杂性及环境与冲突的关联性”翻译项目报告[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6年

10 王文本;全球变暖背景下强对流天气形成机理[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120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28120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b4c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