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气象学论文 >

严寒地区体育馆气候适应性评价体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08 09:21
   体育建筑在设计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是一种区别于普通建筑的功能复杂的大型公共建筑。在严寒地区,体育建筑与这种严苛的气候环境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因此,适应气候的可持续性设计也成为了严寒地区体育建筑的设计重点。目前关于气候适应性设计的方法与策略众说纷纭,无法快速有效的指导严寒地区体育建筑的设计与优化。如何能够建立具有严寒特色的评价体系,明确多个影响因子对最终成果的影响机制与评价标准,在方案设计阶段实现设计与反馈修改的闭环关联逻辑,对高效实现体育馆的节能可持续设计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剖析严寒气候与体育馆之间的矛盾问题,提出适应此气候的体育建筑的概念性评价模型;依据国内外相关规范与文献的研究、实地体育馆的调研分析、专家的专业建议确立评价体系的评价指标与标准,结合统计学运算方法计算出各指标影响权重,建立评价体系的综合评价模型;开发与制作严寒地区体育馆气候适应性评价体系的测评工具,以设计方案为例,结合性能模拟工具,应用测评工具评价与分析。首先,本文通过对气候特征的研究分析出严寒地区体育建筑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结合气候适应性相关理论与建筑评价体系的研究提出了本文评价体系的概念模型。而后,根据对国内关于严寒气候、体育馆建筑相关规范标准、既有的专业学术研究成果的剖析,建立评价指标初选库。根据实地调研结果,结合使用者与专家的建议对指标初选库进行两轮筛选,确定最终6个一级指标、23个二级指标、57个三级指标的评价体系指标库。利用AHP层次分析法计算评价指标的权重,借鉴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并进行适当简化得出最终的综合评价模型。最后,结合相关技术手段,将已经建构的严寒地区体育馆气候适应性评价体系转化成个人可利用计算机操作的评价工具。随后选取一个具体设计方案,结合Honeybee、Ladybug、fluent17.0相关模拟手段,对不能直接读取的评价内容进行模拟预估后,利用开发的评价工具对其进行评价,并解析评价结果,为其日后的方案优化指明方向。
【学位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U245.2;TU119
【部分图文】:

全球能源,文献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硕士学位论文第 1 章 绪 论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1.1.1 课题来源本研究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项目《基于性能模拟与评价的寒地体育场馆气候适应性设计与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编号为 51678177)。1.1.2 研究背景1.1.2.1 能源问题近年来随着建筑业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建筑能耗与日俱增。根据《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2016)》的数据显示,我国 2014年的建筑能耗占全球建筑能耗的 16.2%,全球排名第二,仅次美国这一发达国家[1]1。

全球能源,文献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硕士学位论文第 1 章 绪 论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1.1.1 课题来源本研究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项目《基于性能模拟与评价的寒地体育场馆气候适应性设计与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编号为 51678177)。1.1.2 研究背景1.1.2.1 能源问题近年来随着建筑业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建筑能耗与日俱增。根据《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2016)》的数据显示,我国 2014年的建筑能耗占全球建筑能耗的 16.2%,全球排名第二,仅次美国这一发达国家[1]1。

月平均,风速


图 2-2 月平均风速.1.2 日照方面的特征日照会在光、热、能源三方面影响建筑设计,建筑应尽量争取有利的光减少灯光照明的能源消耗。建筑的日照时数是衡量居住建筑室内采光情况个重要指标,它主要受太阳高度角与太阳方位角的影响。太阳高度角是指观察太阳时的仰角,即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它与太阳辐射能量成正关系。太阳方位角是指以地面为标准平面时,太阳光线投影与南向的夹角在夏季变化较大,在冬季变化较小。因此,在夏季各朝向立面能接收到的辐射量大,均能有一定日照,而冬季则相反。此外我国严寒地区地处高纬度阳高度角与其他温暖地区相比本身就相对较小,因此在寒冷的冬季能获得的日照就显得难能可贵。规范以大寒日的最不利日照时数作为严寒地区居筑的设计评判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涛;徐健;奚慧建;;严寒地区典型村镇的防灾安全应对策略[J];住区;2018年06期

2 张立宝;高凤杰;杜可;高君峰;;东北严寒地区村镇环境现状调查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6年11期

3 黄婧雯;潘晓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乡村连队农房现状及对策研究[J];河北企业;2017年11期

4 聂勇;;电供暖将成为严寒地区城镇供热的有力补充[J];供热制冷;2016年03期

5 王涛;程文;;严寒地区村庄空间特征及其优化策略[J];规划师;2015年06期

6 王西奇;王封顺;张浩;;严寒地区农村居民对冬季炕供暖的心理评价[J];山西青年;2017年15期

7 李英丁;张铬;;彩色混凝土路面砖的生产方式及其严寒地区的应用[J];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2011年10期

8 金虹,赵华,盛晔;严寒地区乡村住宅热工质量分析与对策[J];低温建筑技术;2000年02期

9 ;冬季严寒地区防止幼龄果树抽干的方法[J];农业科技通讯;1994年11期

10 李加和,张魁洁,王连杰;严寒地区节能养护坑的研制及应用[J];混凝土;199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先进;;严寒地区围护设计应注意的问题[A];中国大型建筑钢结构工程设计与施工[C];2007年

2 朱琦静;姜彦冰;;基于精明收缩策略的严寒地区村庄空间优化方法[A];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8乡村规划)[C];2018年

3 王涛;程文;;绿色视角下严寒地区村镇现状特征及规划转型研究[A];持续发展 理性规划——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8乡村规划)[C];2017年

4 王丽颖;;严寒地区农村居住建筑节能关键技术研究[A];吉林省土木建筑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杨佳;;严寒地区高速铁路接触网设计关键技术研究[A];高寒地区高速铁路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7年

6 李静海;;严寒地区大容量电厂主厂房采暖测试分析与设计优化论证[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7 荣婧宏;刘晓光;吴冰;;严寒地区乡村室外风环境模拟研究[A];2019城市发展与规划论文集[C];2019年

8 鲍晚楠;;分层城市理论在严寒地区中小城市规划的应用研究[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崔亚南;;严寒地区运营隧道渗漏水病害综合整治技术[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防水排水专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7年

10 张玉;赵立华;;严寒地区住宅小区室外风场的数值模拟分析[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4年学术年会资料摘要集(2)[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春雨 郑传海 马晓凤;打造严寒地区四电系统集成精品工程[N];中国铁道建筑报;2018年

2 本报记者 执笔 张建友;严寒地区,群文活动不缺席[N];中国文化报;2017年

3 中国楼市记者  苏擎;沈阳首开严寒地区强制节能[N];中国建设报;2006年

4 文吉;超低能耗绿色建筑在严寒地区的实践[N];中国建设报;2014年

5 记者 狄婕;推动严寒地区绿色建筑研发推广[N];黑龙江日报;2013年

6 记者 曹传明 刘参昌;东北严寒地区建筑节能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启动[N];中国建设报;2011年

7 记者 敖娟;“严寒地区塑料门窗成套技术”验收会召开[N];中国建材报;2007年

8 记者 陈树青 通讯员 尤春颖 史少龙;我国首座严寒地区大跨浅埋隧道获国家级工法[N];中国铁道建筑报;2014年

9 通讯员 贾红;“严寒地区无砟轨道关键技术研究”通过铁道部审查[N];中国铁道建筑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杨m8;做严寒地区建筑节能引领者[N];中国建材报;201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凌薇;基于全生命周期生态足迹的严寒地区农村住宅外墙构造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2 宁浩然;严寒地区供暖建筑环境人体热舒适与热适应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3 王成山;严寒地区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温度应力研究与温控防裂技术[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4 石刚强;严寒地区高速铁路路基冻胀和工程对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5 张姝;严寒地区空气源土壤蓄热式热泵系统及运行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6 任洪国;热宜居视角下严寒地区农村住宅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7 刘慧芳;严寒地区全玻璃真空管集热系统自循环防冻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8 杨众凯;基于行驶工况的严寒地区公共汽车通用动力系统配置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9 张锐;基于全生命周期的严寒地区外窗物理性能优化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10 白天;严寒地区土壤源热泵系统地埋管运行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凯;严寒地区体育馆气候适应性评价体系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2 刘岩;严寒地区民用建筑屋面有组织排水优化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3 刘媛媛;严寒地区楼宇型天然气冷热电三联供系统优化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4 郑宏锐;严寒地区典型墙体热湿耦合传递及冻融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5 向艳;严寒地区建筑中庭热环境及气流分布的测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6 雷永生;严寒地区城市室外热舒适多维度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7 郑伟程;严寒地区军队营房建筑的节能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8 魏欣桐;基于热舒适的严寒地区老年人照料设施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9 罗琳;学习效率导向下的严寒地区高校图书馆形态节能设计策略[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10 孙国飞;建筑被动房技术在我国严寒地区的应用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8139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28139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f3f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