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气边界层高度特征研究及一次飓风大涡模拟试验
【学位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7
【中图分类】:P421.3;P444
【部分图文】:
在采用Heffier法获取逆温层前首先参考SivaramanC,邋etal.邋(2013)对二次取样后的探逡逑空资料进行三点平滑以减少由于噪声或者局地变化所引起的虚假层次的识别。在此基础上逡逑定义位温递减率连续超过O.OOlK/m的具有一定厚度的层次为逆温层。如图2.4右黑色短逡逑虚线及短点线分别表示依次判断的多个逆温层的底部与顶部,并对所获取的逆温层进行判逡逑14逡逑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逦资料与方法逡逑另!1,当第一次遇到某层内的位温与其层底的位温差大于2K时,确定其为边界层高度,如逡逑图2.4黑色长实线所示。若没有逆温层符合上述要求或者所获取高度大于5km时,则取位逡逑温梯度最大的层次作为边界层高度。逡逑PBL邋using邋Heftter邋method邋for邋58457邋2012041600逡逑Potentia丨了emperature邋Lapse邋Rate邋<K/m>逡逑-0邋040逦0邋000逦0邋000逦0邋020逦0040逡逑I逦I逦I逦I逦息逡逑5000邋-逦/逦t::,逦-逡逑/逦q逡逑4000逡逑J逦/邋ir逡逑0逦3000逦/逦y逦-逡逑1逦i,逡逑至姞-/逡逑/逦gSn;;::::;:::逡逑looo邋-逦/逦<5逦逦逡逑ojii,逦-逡逑280逦300逦320逦340逦360逦380逡逑Potential邋Temperature(K)邋[solid]逡逑图2.4边界层位温及位温递减率廓线(标题包含站点以及观测时间,蓝色实线表示位温,红色虚线表逡逑示位温递减率,黑色虚线表示位温递减率连续超过0.005K/m的底,黑色点线表示位温递减率连续超过逡逑0.005K/m的顶,黑色实线指示边界层高度位置)逡逑2.2.4总体里查逊数Rib法(稳定条件下)逡逑总体里查逊数见6是描述两层高度间垂直稳定度的无因次量。它代表了热力湍能产生逡逑率的负值与机械湍能产生率之比。要注意的是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逦资料与方法逡逑另!1,当第一次遇到某层内的位温与其层底的位温差大于2K时,确定其为边界层高度,如逡逑图2.4黑色长实线所示。若没有逆温层符合上述要求或者所获取高度大于5km时,则取位逡逑温梯度最大的层次作为边界层高度。逡逑PBL邋using邋Heftter邋method邋for邋58457邋2012041600逡逑Potentia丨了emperature邋Lapse邋Rate邋<K/m>逡逑-0邋040逦0邋000逦0邋000逦0邋020逦0040逡逑I逦I逦I逦I逦息逡逑5000邋-逦/逦t::,逦-逡逑/逦q逡逑4000逡逑J逦/邋ir逡逑0逦3000逦/逦y逦-逡逑1逦i,逡逑至姞-/逡逑/逦gSn;;::::;:::逡逑looo邋-逦/逦<5逦逦逡逑ojii,逦-逡逑280逦300逦320逦340逦360逦380逡逑Potential邋Temperature(K)邋[solid]逡逑图2.4边界层位温及位温递减率廓线(标题包含站点以及观测时间,蓝色实线表示位温,红色虚线表逡逑示位温递减率,黑色虚线表示位温递减率连续超过0.005K/m的底,黑色点线表示位温递减率连续超过逡逑0.005K/m的顶,黑色实线指示边界层高度位置)逡逑2.2.4总体里查逊数Rib法(稳定条件下)逡逑总体里查逊数见6是描述两层高度间垂直稳定度的无因次量。它代表了热力湍能产生逡逑率的负值与机械湍能产生率之比。要注意的是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英;熊安元;;L波段探空仪器换型对高空湿度资料的影响[J];应用气象学报;2015年01期
2 徐桂荣;崔春光;周志敏;张兵;李跃清;赵兴炳;;利用探空资料估算青藏高原及下游地区大气边界层高度[J];暴雨灾害;2014年03期
3 刘辉志;冯健武;王雷;洪钟祥;;大气边界层物理研究进展[J];大气科学;2013年02期
4 ;Analysis of observations on the urban surface energy balance in Beijing[J];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2012年11期
5 赵世强;张镭;王治厅;王腾蛟;张磊;梁捷宁;;利用激光雷达结合数值模式估算兰州远郊榆中地区夏季边界层高度[J];气候与环境研究;2012年05期
6 涂静;张苏平;程相坤;杨万裕;杨育强;;黄东海大气边界层高度时空变化特征[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4期
7 朱春玲;马耀明;陈学龙;;青藏高原西部及东南周边地区季风前大气边界层结构分析[J];冰川冻土;2011年02期
8 韦志刚;陈文;黄荣辉;;敦煌夏末大气垂直结构和边界层高度特征[J];大气科学;2010年05期
9 徐桂荣;崔春光;;青藏高原东部及下游关键区大气边界层高度的观测分析[J];暴雨灾害;2009年02期
10 郁淑华;;夏季青藏高原低涡研究进展述评[J];暴雨灾害;2008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蔡芗宁;边界层参数化及其在中尺度数值模式中的应用[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本文编号:28195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2819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