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气象学论文 >

基于静止水色卫星的黄海日间海雾及能见度遥感分析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08 16:27
   海雾遥感探测对海洋开发、航运安全及海洋气象研究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随着海上活动的日益频繁,人们迫切需求高时空分辨率的海雾遥感监测产品。本文以中国近海海雾发生最频繁的黄海为研究区域,基于多年GOCI(Geostationary OceanColorImager)卫星遥感资料、沿海探空资料、浮标气象资料等数据,建立了适用于黄海日间海雾的遥感反演提取算法,并融入长时间序列卫星数据分析黄海海雾的时空分布及变化规律。在对黄海日间海雾有一定的认识后,建立基于GOCI的黄海海上能见度遥感反演算法,并对其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主要结论包括以下几点:(1)通过对不同地物(晴空无云海表、中高云、低云和海雾)在瑞利校正反射率Rrc(Rayleigh Corrected Reflectance)的光谱进行分析,发现不同的地物表现出光谱特征差异。结合中高云在GOCI各波段的Rrc大于海雾/低云的特性,建立中高云与海雾/低云分离的指数,初步实现两者的有效分离;同时,根据海雾与低云的水汽含量大小差异以及两者在680nm和745nm两波段的水汽吸收能力差异,建立了海雾与低云分离指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的实现海雾和低云的分离;此外,建立高浑浊水体识别指数,减少高浑浊水体误判,提高了海雾算法识别精度。利用黄海沿海探空资料、浮标资料以及沿岸气象台站资料,对识别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反演算法能够有效的提取海雾信息;为了验证海雾算法的稳定性,算法被应用到海雾的长时间实时监测,结果显示遥感算法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以及对于动态监测的开发潜力;同时,通过与国家气象台发布的海雾监测报告比较,体现GOCI数据高分辨率的优势;最后,利用成山头气象站多年气象资料计算多种统计指标,对海雾算法进行了精度评估,准确率达72.2%。(2)在海雾提取结果的基础上,优化已有能见度模型,建立了黄海海上能见度遥感反演耦合算法。针对海雾像元,基于已有雾区能见度反演模型,通过改进其输入参数,建立适用于雾区的能见度反演模型;而针对晴空像元,在GOCI气溶胶光学厚度产品的基础上,利用Peterson的反演模型,建立适用于晴空像元的能见度反演模型;最后,结合浮标能见度数据,验证算法的适用性,总体分类精度达76.7%,Kappa系数为68%,说明GOCI算法具有估计黄海海上大气水平能见度的潜力。(3)利用建立的黄海海雾遥感提取算法,反演获取2012-2016年逐时海雾提取结果。基于GOCI的逐时高时间分辨率,提出了新的黄海日间海雾雾频指数定义,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的黄海海雾年际变化显著,在海雾雾频较多的年份,高值中心主要分布于西朝鲜湾沿岸至白翎岛以南江华湾海域、山东半岛东南沿海、江苏沿岸、黄海中东部和长江口以东海域;黄海海雾自4月开始,7月结束,6月的长江口以东海域雾频达到全年最高,进入8月黄海海雾雾频迅速减小,雾季终止。黄海雾季海雾在08-09时海雾雾频最大,最小出现在13-14时,15时再次增加。影响海雾的环境要素包括海-气温差、海表风场配置以及海流等。(4)利用建立的能见度算法对2012-2016年的黄海海上能见度进行反演,并系统的分析了黄海能见度的时空分布特征。总体上黄海海上能见度呈现出近岸低、离岸高的特征,且黄海西部的能见度优于黄海东部,在径向呈现出两边高,中间低的特征。同时,能见度的年际变化与海雾雾频分布有着密切联系。黄海海上平均能见度在夏季(6-8月)达到全年最高13.6km,最低值出现在冬季(12月-2月)为5.7km,春季(3-5月)为7.8km,秋季(9-11月)为8.8km。能见度的最大值出现在8月份为17.5km,而最小值在2月为5.2km。黄海能见度低值一般在08-09时,峰值出现在15时。
【学位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7
【中图分类】:P732
【部分图文】:

布图,台站


图2.1研究区域及探空台站及浮标站位分布图逡逑16逡逑

顺序图,采样顺序,遥感影像,卫星数据


是以朝鲜半岛为中心,中心经纬度为东经130°,北炜36°,覆盖韩国、朝鲜、日本、俄逡逑罗斯及中国约为2500kmx2500km范围的海洋环境,包括我国黄海、渤海及东海部分海逡逑域(图2.2)。整幅遥感影像分为16个子区域,采样顺序依据图中黄色箭头顺序进行。逡逑GOCI的空间分辨率为500m,时间分辨率为lh,从北京时间08:邋15-15:邋15,提供每小逡逑时一景遥感影像。GOCI处于地球同步静止轨道,能够在同一天对某一地区进行多次监逡逑测,减少了由于中高云覆盖对数据造成的误差或数据缺失;此外,其高频率的逐时监测逡逑能力,有利于观察东北亚海域海洋环境的实时状态、能够及时有效的处理突发事件并预逡逑测短时间尺度的海岸带的海洋环境变化[49],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逡逑GOCI传感器共设置有8个波段,其光谱范围包括400-900nm,共含6个可见光波逡逑段以及2个近红外波段,具体的卫星参数及性能见表2.1及表2.2。GOCI的可见光波段逡逑主要应用于水体光学的研宄

采样顺序,现场图,卫星数据,浮标


ll_邋II5.CK)邋120,00逦125.00逦130,00逦135.00逦140,00逦145.00逦150.0C逡逑Longitude邋(deg)逡逑图2.2邋GOCI卫星数据覆盖范围示意图(引自[49]),整幅遥感影像分为16个子区域,采样顺序依据逡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艳芳;张杰;崔廷伟;秦平;;海雾卫星遥感监测研究进展[J];海洋科学;2017年12期

2 王静菊;高小雨;高山红;;一次黄海海雾的数据同化试验与形成机制研究[J];海洋气象学报;2017年01期

3 吴晓京;李云;黄彬;王曦;宋晚郊;;利用动态阈值方法改进的风云二号卫星海雾检测技术[J];海洋气象学报;2017年02期

4 侯美亭;;《海雾观测和预报进展及其面临的挑战》介绍[J];气象科技进展;2016年02期

5 张振顺;李岩招;蔡世旺;;闽东海雾观测及其预报[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5年07期

6 肖雪莲;;逆旅[J];四川文学;2017年03期

7 朱光潜;;当局者迷,旁观者清[J];作文新天地(初中版);2017年06期

8 傅刚;宋亚娟;;北太平洋海雾发生频率的气候特征[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10期

9 周立佳,刘永禄,袁群哲;东南沿海海雾分布的统计与预报[J];航海技术;2005年04期

10 刘科峰,张韧,江海英,赵艳玲,石光;模糊逻辑仿真建模及其在青岛海雾分析中的应用[J];海洋湖沼通报;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玲;汪靖;吴振玲;;渤海湾海雾气候特征及气象要素分析[A];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 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C];2015年

2 齐伊玲;高山红;张守宝;;一次黄海海雾过程逆温层形成变化的天气学原因[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事件的预警、预报及防灾减灾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3 裘杭培;叶玲萍;;台州市2009年沿海海雾天气分析[A];第六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9年

4 杨万裕;邓方俊;高领花;应迪;;浙江中部沿海海雾特征及预报着眼点分析[A];第六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9年

5 熊勇;蒋辉明;;霞浦水门地区春季海雾的分析及预报[A];S1 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C];2012年

6 周立佳;刘永禄;袁群哲;;东南沿海海雾分布的气候统计分析[A];中国航海学会海洋船舶驾驶专业委员会天气海洋与航海安全论文集[C];2000年

7 张守宝;高山红;齐伊玲;;一次黄海海雾逆温层的成因分析[A];“海洋动力过程与天气、气候变化”联合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张守宝;高山红;齐伊玲;;一次黄海海雾逆温层成因的观测分析[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事件的预警、预报及防灾减灾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9 侯淑梅;杨成芳;王建林;;青岛海雾的预报着眼点——以上合组织青岛峰会气象保障服务为例[A];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1 城市气象与环境——第七届城市气象论坛[C];2018年

10 吕江津;汪靖;;渤海湾一次罕见持续性海雾过程的成因分析[A];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 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C];201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课题负责人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傅刚;揭示海雾的秘密[N];中国气象报;2011年

2 张建江;海雾[N];中国渔业报;2010年

3 周宽宏;开展航线海雾预报刻不容缓[N];中国气象报;2002年

4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学院 张苏平;我国海雾研究面临机遇与挑战[N];中国气象报;2009年

5 沪科;我国将开展海雾海面风监测[N];中国气象报;2006年

6 本版编辑邋姜云飞 张声敏 记者 姜成坤 李实yN;“海雾”罩滨城 航班大面积延误[N];大连日报;2008年

7 记者 谭允 通讯员 杨绮薇;八部门开展珠三角海雾预报研究[N];广东科技报;2006年

8 唐贵江 杨绮薇;科学家首次大规模研究珠三角地区海雾预报[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9 本报记者 段昊书 王瑾;点亮冲破海雾的引航灯塔[N];中国气象报;2015年

10 记者 张建松;“雪龙”号冰海雾航,诡异又奇妙[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袁逸博;基于静止水色卫星的黄海日间海雾及能见度遥感分析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7年

2 郝增周;黄、渤海海雾遥感辐射特性及卫星监测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3 岳岩裕;春季南海海雾微观特征和雾水化学组分的观测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4 衣立;黄海海雾/层云的空间分布及云底高度遥感方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5 郭敬天;海雾形成与发展机制的观测分析与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6 黄辉军;华南沿海海雾及其边界层结构的观测分析[D];南京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曦;厦门春季海雾宏微观结构观测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2 王冠岚;北大西洋海雾发生频率的气候学特征[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屈凤秋;一次华南沿海海雾过程的观测分析与数值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4 魏书晓;星载激光雷达在基于MODIS海雾检测中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5 陈阳;西北太平洋7月海雾频率年际变化及全球变暖背景下的可能趋势[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6 文杰;海雾下无人艇视觉系统视频图像增强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5年

7 孙喜艳;汕尾市沿海海雾监测、预报预警平台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8 齐伊玲;典型黄海平流海雾形成机制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杨伟波;2010年2月一次冬季黄海海雾的成因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10 陆雪;黄海海雾卫星数据同化中不同辐射传输模式的效果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324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28324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dd0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