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卫星短波辐射数据制作与分析评估
【学位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7
【中图分类】:P407;P422
【部分图文】:
利用FY-2静止卫星上可见光通道观测信息,基于大气辐射传输模型??ORT反演得到地面短波辐射,生成一套时间序列较长、高质量、高时(逐小时,〇.〇625°x〇.〇625。)东亚区域(0-65°N,?60-160°E)地面短波据集产品。利用地面观测,再分析数据以及同类卫星产品对卫星反演辐射数据产品进行质量检验与评估,为中国地区太阳辐射变化研宄以式驱动数据参量提供高质量地面波短波辐射数据产品。??本文研宄的主要内容包括:??(1)地面短波辐射数据产品研制,学习大气辐射传输模型DISORT,研法,收集反演过程中需要的FY2系列卫星观测资料,ERA-Interim再,DEM以及地表反射率数据等。??(2)不同版本地面短波辐射数据的对比评估,使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氧、大气可降水、地面气压等数据替换FY-2E地面短波辐射反演算法平均大气场,然后利用中国地区(2009-2014年)91个站点的地面观测数
?::處:???,???,-M.?.???,??I??90°’?E?1004?E?1106?E?1204?E?130A?E??图1.1中国气象辐射观测台站空间分布??利用FY-2静止卫星上可见光通道观测信息,基于大气辐射传输模型??DISORT反演得到地面短波辐射,生成一套时间序列较长、高质量、高时空分??辨率(逐小时,〇.〇625°x〇.〇625。)东亚区域(0-65°N,?60-160°E)地面短波辐??射数据集产品。利用地面观测,再分析数据以及同类卫星产品对卫星反演地面??短波辐射数据产品进行质量检验与评估,为中国地区太阳辐射变化研宄以及陆??面模式驱动数据参量提供高质量地面波短波辐射数据产品。??本文研宄的主要内容包括:??(1)
均来自CIMISS。由于CIMISS中存储的气温、气压、相对湿度以及日照时数数??据来自不同的数据库且每个时次的数据条数有变化,每个时次同时包含气温、??气压、相对湿度以及日照时数数据的站点数在2000左右(见图2.1)。??_,?|?|?1?!?r? ̄I?I?I?'?I?T??75°E?90°E?105*E?120*E?135*E?75°E?90eE?i〇5°E?120BE?135aE??图2.1实际选用辐射观测站与Hybrid计算输出的站点分布图??2.2技术与方法??2.2.1?DISORT?模型??辐射传输过程是大气辐射的关键步骤,辐射传输的物理过程被描述为一个??微积分方程。在考虑散射和吸收介质的条件下,即使是平行大气假设下,辐射??传输方程的精确解也很难获得,因此需要近似解。在众多的方案中,二流近似??方法是在考虑计算效率的条件下最可行的方法。目前大多数的辐射传输方程,??仍然采用二流近似方法W,其中离散纵标法[6°]是使用最多方法之一。??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涛;苗春生;王新;;LAPS与STMAS地面气温融合效果对比试验[J];高原气象;2014年03期
2 李得勤;周晓珊;陈力强;杨森;王恕;;基于数值模式的风速预报方法研究[J];太阳能学报;2012年10期
3 师春香;谢正辉;钱辉;梁妙玲;杨晓春;;基于卫星遥感资料的中国区域土壤湿度EnKF数据同化[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1年03期
4 何忠杰;韩桂军;李威;李冬;张学峰;王喜冬;吴新荣;;中国海及邻近海域卫星观测资料同化试验[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9期
5 吴其重;王自发;崔应杰;;我国近20年太阳辐射时空分布状况模式评估[J];应用气象学报;2010年03期
6 叶晶;刘辉志;李万彪;蔡双彭;李宇明;曹丽霞;;利用MODIS数据直接估算晴空区干旱与半干旱地表净辐射通量[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版(预印本);2010年01期
7 吕宁;刘荣高;刘纪远;;1998-2002年中国地表太阳辐射的时空变化分析[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09年05期
8 梁益同;刘可群;夏智宏;;利用FY-2C卫星资料估算太阳辐射研究[J];气象科技;2009年02期
9 朱君;唐伯惠;;利用MODIS数据计算中国地表短波净辐射通量的研究[J];遥感信息;2008年03期
10 文小航;尚可政;王式功;杨德保;樊文雁;;1961—2000年中国太阳辐射区域特征的初步研究[J];中国沙漠;2008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马金玉;中国地面太阳辐射长期变化特征及短期预报方法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2 赵东;中国太阳能长期变化及计算方法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龚伟伟;CMA陆面数据同化系统(CLDAS)产品评估[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4年
2 徐华;中国太阳辐射区域影响因子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3 卢鹏;大气辐射传输模式的比较及其应用[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9年
4 邱荣;大气中的辐射传输及应用[D];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8493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2849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