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气候下的高密度住区微气候设计参数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U984.12;TU119
【图文】:
1.4.?1研究尺度??本文对于研究尺度的界定借鉴了街区峡层设计研宄模型中的模式分类标准??(图1-2)?[22]:其中宏观尺度指的是覆盖直径为几百公里的区域层面;中观尺??度为城市范围;微观尺度的覆盖范围为直径在102?5X104的城市范围。本文选??取的研宄范围为住区微气候,即从建筑单体和建筑组群两个层面研宄住区的微??气候环境。??1秦???????????????!?建筑或街道??;建筑组团?微气候尺度:|??;?;??|?区?\地方性气候尺度:10-5又1技想?:??:域市?中观气鎂尺m?i??M??\?区域?\宏规气娱尺度:|??I?????????????????????图1-2关于气候尺度和城市形态尺度的分析122]??1.4.?2微气候??从空间尺度上来看,如表1-?3,气候可分为大气候和小气候。大气候??(Macroclimate)指的是较大地区范围内各地所具有的一般气候特点或带有共性??的气候状况,而小气候则是指小范围内因受各种局部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具有和??大气候不同特点的气候[23]。在此基础上结合下垫面因特殊构造对水平面和垂直??面范围和时间尺度造成的影响,又将小气候分为地区气候和微气候??(Microclimate)。由此建立起一个基于空间尺度和时间范围的空间尺度结构体系,??具体空间和时间范围划分如表1-3所示。??微气候学在英文上称为Microclimatology,在许多设计学科当中也将其称为??小气候学,它研究的是空间上与地表直接接触的近地面空气层的微域气候差异。??主要涉及地表及
1.4.?1研究尺度??本文对于研究尺度的界定借鉴了街区峡层设计研宄模型中的模式分类标准??(图1-2)?[22]:其中宏观尺度指的是覆盖直径为几百公里的区域层面;中观尺??度为城市范围;微观尺度的覆盖范围为直径在102?5X104的城市范围。本文选??取的研宄范围为住区微气候,即从建筑单体和建筑组群两个层面研宄住区的微??气候环境。??1秦???????????????!?建筑或街道??;建筑组团?微气候尺度:|??;?;??|?区?\地方性气候尺度:10-5又1技想?:??:域市?中观气鎂尺m?i??M??\?区域?\宏规气娱尺度:|??I?????????????????????图1-2关于气候尺度和城市形态尺度的分析122]??1.4.?2微气候??从空间尺度上来看,如表1-?3,气候可分为大气候和小气候。大气候??(Macroclimate)指的是较大地区范围内各地所具有的一般气候特点或带有共性??的气候状况,而小气候则是指小范围内因受各种局部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具有和??大气候不同特点的气候[23]。在此基础上结合下垫面因特殊构造对水平面和垂直??面范围和时间尺度造成的影响,又将小气候分为地区气候和微气候??(Microclimate)。由此建立起一个基于空间尺度和时间范围的空间尺度结构体系,??具体空间和时间范围划分如表1-3所示。??微气候学在英文上称为Microclimatology,在许多设计学科当中也将其称为??小气候学,它研究的是空间上与地表直接接触的近地面空气层的微域气候差异。??主要涉及地表及
类的方法很多,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维克多?奥戈雅的划分方法,他将全球??的气候大致分为四个区,分别是干热气候区、寒冷气候区、湿热气候区、和温??和气候区(图2-1)?[29】。??nrnmi?齠敗仲匕欢跑刚*?r—n?mm*??图2-1世界气候区域分布图[3D]??同济大学尼罗热在此基础上,对住区建筑的地域性也进行划分。如图2-2??所示,湿热地区则主要集中在中国南部,整个东南亚地区,日本和澳大利亚的??1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邢;李艳霞;;面向城市设计的行人高度城市风环境评价准则与方法[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5年05期
2 杨俊宴;马奔;;城市天空可视域的测度技术与类型解析[J];城市规划;2015年03期
3 龙瀛;吴康;王江浩;刘行健;;大模型:城市和区域研究的新范式[J];城市规划学刊;2014年06期
4 翟炳哲;林波荣;毛其智;张杰;;郑州小区形态与微气候的实验研究[J];动感(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2014年03期
5 杨峰;钱锋;刘少瑜;;高层居住区规划设计策略的室外热环境效应实测和数值模拟评估[J];建筑科学;2013年12期
6 何慧;徐涵秋;;小区规划对其热环境影响的遥感分析[J];城市规划;2012年11期
7 周伊利;宋德萱;;南方村镇住宅被动式致凉研究[J];住宅科技;2012年01期
8 张培红;张新春;马忠娇;;水系对住宅小区热环境影响的模拟分析[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9 霍小平;吴晓冬;;寒冷地区高层低密度住区风环境设计[J];城市问题;2009年12期
10 靳宁;景元书;武永利;;南京市区不同下垫面对人体舒适度的影响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9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峤;高密度环境下的城市中心区防灾规划研究[D];天津大学;2013年
2 陈睿智;湿热地区旅游景区微气候舒适度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3 茅艳;人体热舒适气候适应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齐梦楠;北京商业步行街微气候适应性空间优化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6年
2 李华;基于气候舒适性的川西平原传统城镇空间形态影响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3 甘月朗;城市空间形态指标对于街区通风研究的适用性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4 何远达;高密度地段建筑底部架空开放空间设计研究[D];广州大学;2013年
5 辛威;武汉地区基于自然通风优化的街区空间形态设计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6 陈光;广州地区底层架空对教育建筑组团室外热环境影响[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7 闫晓逢;临街建筑底部架空通风的设计方法[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8 赵炎;住宅小区室外热环境的实测与模拟[D];重庆大学;2008年
9 李强;结合湿热气候的建筑形体设计[D];重庆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8560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2856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