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西南地区夏季长周期旱涝急转研究
【学位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P426.616
【部分图文】:
图2.?2降水标准化距平场REOF第8模态空间分布??
?化更为显著。采用高于(低于)降水指数平均值0.5倍标准差来判定旱(涝)期,5?6??月可以得到16个旱期和17个涝期(图3.2a),7?8月得到15个旱期和17个涝期。??由图3.?2a可见,5?6月,20世纪60-80年代y指数相对较大,其中有8年为涝,4年??为旱;随后的20年间(1981-2000年),丫指数相对偏小,有8个旱期,5个涝期;21??世纪初,旱涝年分布相对比较均匀,有4个涝期和3个旱期。7?8月(图3.?2b),1961-1980??年旱涝期较为平均,各出现6个;1981-2000年间,y指数相对偏大,其中有6年为涝??期,3年为旱期;进入2001-2015年,丫指数相对偏小,出现6个旱期,5个涝期,且??旱期的强度较强。??250?-1?250?n?.??(a)?(b)?..??i?\i?^?\?1?1?\??50?-?50?-?'?V??I?I?I?I?I?I?I?I?I?I?I??1961?1971?1981?1991?2001?2011?1961?1971?1981?1991?2001?2011??图3.?2?1961-2015年西南地区区域降水指数序列??(a)?5?6月,(b)?7?8月??(绿色实线为1961-2015年平均值;黑色虚线为高于(低于)平均值0.5倍标准差;黑色实线为五??年滑动平均;红色实线为线性趋势)??图3.?3为1961-2015年我国西南区域旱涝急转指数(Z)的逐年变化曲线。正指数??值越大代表旱转涝程度越强,负指数越小代表涝转旱程度越强;旱涝急转指数的绝对值??越大
?化更为显著。采用高于(低于)降水指数平均值0.5倍标准差来判定旱(涝)期,5?6??月可以得到16个旱期和17个涝期(图3.2a),7?8月得到15个旱期和17个涝期。??由图3.?2a可见,5?6月,20世纪60-80年代y指数相对较大,其中有8年为涝,4年??为旱;随后的20年间(1981-2000年),丫指数相对偏小,有8个旱期,5个涝期;21??世纪初,旱涝年分布相对比较均匀,有4个涝期和3个旱期。7?8月(图3.?2b),1961-1980??年旱涝期较为平均,各出现6个;1981-2000年间,y指数相对偏大,其中有6年为涝??期,3年为旱期;进入2001-2015年,丫指数相对偏小,出现6个旱期,5个涝期,且??旱期的强度较强。??250?-1?250?n?.??(a)?(b)?..??i?\i?^?\?1?1?\??50?-?50?-?'?V??I?I?I?I?I?I?I?I?I?I?I??1961?1971?1981?1991?2001?2011?1961?1971?1981?1991?2001?2011??图3.?2?1961-2015年西南地区区域降水指数序列??(a)?5?6月,(b)?7?8月??(绿色实线为1961-2015年平均值;黑色虚线为高于(低于)平均值0.5倍标准差;黑色实线为五??年滑动平均;红色实线为线性趋势)??图3.?3为1961-2015年我国西南区域旱涝急转指数(Z)的逐年变化曲线。正指数??值越大代表旱转涝程度越强,负指数越小代表涝转旱程度越强;旱涝急转指数的绝对值??越大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颖;李栋梁;;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夏季风变异及其对中国西南气候的影响[J];气象学报;2015年05期
2 詹丰兴;何金海;章毅之;朱志伟;;江南雨季地理区域及起止时间的客观确定[J];海洋学报;2015年06期
3 刘佳;徐金霞;马振峰;吴统文;;第二代月动力延伸预报产品对西南汛期降水的预报检验[J];高原气象;2014年06期
4 王艳姣;闫峰;;1960-2010年中国降水区域分异及年代际变化特征[J];地理科学进展;2014年10期
5 李韵婕;任福民;李忆平;王朋岭;晏红明;;1960—2010年中国西南地区区域性气象干旱事件的特征分析[J];气象学报;2014年02期
6 张天宇;唐红玉;雷婷;向波;李永华;;重庆夏季旱涝急转与大气环流异常的联系[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1期
7 朱春子;李清泉;王兰宁;王在志;刘文泉;;基于T106L26全球大气环流模式的夏季集合预报[J];大气科学学报;2013年02期
8 封国林;杨涵洧;张世轩;王阔;沈柏竹;;2011年春末夏初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急转成因初探[J];大气科学;2012年05期
9 王林;陈文;;近百年西南地区干旱的多时间尺度演变特征[J];气象科技进展;2012年04期
10 沈柏竹;张世轩;杨涵洧;王阔;封国林;;2011年春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急转特征分析[J];物理学报;2012年10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明;2011年春夏季节长江中下游旱涝急转成因分析[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3年
2 吴志伟;长江中下游夏季风降水“旱涝并存、旱涝急转”现象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8571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2857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