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气象学论文 >

太平洋海温和北极海冰对北极平流层臭氧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31 07:58
   本文利用TOMS、MLS卫星资料以及MERRA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结合SLIMCAT三维大气化学传输模式,通过模式模拟和个例分析,研究了北极平流层臭氧变化特征及化学过程在北极平流层臭氧变化中的作用,探讨了太平洋海温尤其是ENSO以及北太平洋区域海温异常以及北极海冰覆盖异常引起的北极平流层臭氧变化及其影响机制,得到了以下几点主要结论:1.利用SLMCAT模式模拟的大气中臭氧浓度数据结合TOMS卫星资料及MERRA再分析资料,选取1997年和2011年作为北极平流层臭氧异常变化个例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1997年和2011年3月北极地区柱总量臭氧(TCO)存在极端异常偏低的现象,是近三十年TCO负异常最大的两年。1997年和2011年3月北极地区大气臭氧柱总量异常值都达到了约100 DU,并且在30–200 hPa(中下平流层)区域的TCO异常占整层大气TCO异常的约80%。4月开始1997和2011年的TCO开始恢复,但2011年的TCO恢复速度要比1997年的快的多。进一步分析大气化学过程在这两年臭氧变化中的作用后发现,这两年3月北极平流层温度异常偏低,形成了对臭氧损耗催化效率极高的极地平流层云(PSCs),使大量的活性氯在PSCs表面被释放,加剧了臭氧的损耗。尤其是在2011年3月,北极上空温度更低,形成了更多的PSCs甚至出现了第二类极地平流层云(PSCII),显著加剧臭氧的化学损耗导致TCO异常偏低。2.利用Hadley中心的海表面温度(SST)资料以及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评估了太平洋不同区域海温异常对北极平流层臭氧的影响,诊断了ENSO影响北极平流层臭氧的特征和机理,探讨了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引起的动力过程异常对北极平流层臭氧的影响过程和机制。分析表明:发生在这两年的极端臭氧偏低事件都是由于上一年冬季的La Ni?a事件导致上传到平流层的行星波减少,从而使得北极极涡加强、平流层温度异常偏低,进一步导致臭氧化学损耗增强;1997年和2011年极地平流层1-30 hPa区域的TCO的异常主要是动力过程造成的,其主要原因是由于BD环流减弱,使得平流层内从低纬度向极地的动力输送减弱,也即高浓度臭氧空气向向极地的传输减弱,从而造成了1-30 hPa区域TCO的减少。2011年北极地区上对流层下平流层(UTLS)区域臭氧的减少要明显强于1997年,其主要原因是2010–2011冬季的La Ni?a活动更强,同时2011年北太平洋海温更暖,阿留申低压异常偏弱导致平流层的波活动减弱。平流层内波活动的减弱导致2011年极涡温度异常偏低,形成了更多的PSCs甚至出现了第二类极地平流层云(PSCII),最终加剧了该年春季的臭氧化学损耗。分析还表明冬季北太平洋海温偏低时,北极地区极涡减弱,北极春季臭氧增加;相反,当冬季北太平洋海温偏高时,北极极涡加强,北极地区春季臭氧减少。3.利用Nino3指数结合1979-2011年Hadley中心的海温和海冰覆盖数据分析了拉尼娜事件、北太平洋海温的异常以及北极海冰变化对北极平流层臭氧的影响。分析表明,上一年冬季发生的强厄尔尼诺事件、当年冬季北太平洋海温的异常升高及北极海冰尤其是巴伦支海-喀拉海(B-K)区域海冰覆盖的减少都会导致进入平流层的行星波通量减弱,进而使得极涡温度减低,增强北极平流层内臭氧的损耗。在1997和2011这两年La Ni?a事件过程中,1997年冬季北极海冰增加,2011年北太平洋海温升高,这两种变化都会导致行星波减弱,进而北极极涡加强,其对北极平流层臭氧的影响与La Ni?a事件对北极平流层臭氧的影响叠加增强,造成了1997年和2011年超强的北极平流层臭氧损耗事件。
【学位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7
【中图分类】:P461.2;P421.33
【部分图文】:

等值线图,位势高度,等压面,气候


图 5.6 2 月北半球 300 hPa 等压面位势高度异常与位势高度气候态分布图,其中等值线代表位势高度异常,填充色代表位势高度气候态,a:1996 年,b:1997 年,c:2000 年,d:2008年,e:2011 年综上所述,由于北极 B-K 区域海冰的减少,使得北冰洋以及亚洲大陆北部地表温度的增加,进而加强了西伯利亚高压,这种异常的位势高度配置增加了行星 2 波的上传,更多的行星波上传到平流层减弱了平流层极涡,最终减少北极平流层臭氧的损耗。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北极海冰的作用抵消了 1996 年、2000年和 2008 年拉尼娜事件对北极臭氧的影响。另外,对于 2000 年和 2008 年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对北极平流层臭氧的影响也抵消拉尼娜事件对北极平流层臭氧的影响。因此 2000 年和 2008 年的北极极涡从 2 月到 3 月就逐渐减弱,北极平流层温度增加更显著,而 1996 年北太平洋海温没有对臭氧损耗产生抵消作用,因此1996 年也发生了一定的臭氧损耗。由此可以解释同为 La Ni a 事件,1996 年、2000 年和 2008 年的北极平流层臭氧损耗与 1997 年和 2011 年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施春华;郑彬;陈月娟;;平流层臭氧对地表有机氯排放的多耦合响应[J];大气科学学报;2009年04期

2 闫建军;金莲姬;王革丽;;平流层臭氧非线性响应的机理研究[J];气候与环境研究;2012年05期

3 ;美国众议院举行平流层臭氧听证会遭科学界嘲笑[J];中国环境科学;1996年02期

4 葛战旗;胡欢陵;胡顺星;闫顺生;;1998~2001年合肥地区平流层臭氧浓度垂直廓线变化特征[J];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2007年04期

5 郑彬;陈月娟;施春华;;平流层臭氧纬向分布季节变化和行星波的关系[J];高原气象;2006年03期

6 阎邦华,许丽生,李青;平流层臭氧的温室效应及其气候影响[J];成都气象学院学报;1990年04期

7 王革丽;杨培才;;平流层臭氧对人类活动排放氯化物及氮氧化物的非线性响应[J];地球物理学报;2007年01期

8 施春华;陈月娟;郑彬;刘毅;;平流层臭氧季节变化的动力和光化学作用之比较[J];大气科学;2010年02期

9 郭世昌;汪明圣;黎成超;黎海凤;宋哲;侯开;陈艳;张秀年;;东亚地区平流层臭氧变化特征及其与温度场的相关分析[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5期

10 孙学金;平流层臭氧变化对大气加热率及到达地面紫外辐射的影响[J];气象科学;1997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左涛;中部型El Ni?o事件变化特征及其气候效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5年

2 武丰民;北极海冰消融对秋冬季欧亚大陆气温的影响及其可能机理[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3 崔红艳;北极海冰变化对北半球气候影响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索春男;太平洋海温和北极海冰对北极平流层臭氧的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7年

2 万凌峰;夏季北半球平流层臭氧对太阳紫外准11年循环的响应及机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6年

3 闫建军;平流层臭氧对人类活动的非线性响应机理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4 刘姝媛;近年来北极平流层臭氧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特征[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5 宋洁;1979—1998年北极海冰的数值模拟[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6 郑杨龙;基于SAR图像分类的北极海冰密集度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7 焦洋;北极海冰异常影响青藏高原极端低温的环流机制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6年

8 刘一君;基于多源遥感影像的北极海冰时序变化分析研究[D];武汉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8636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28636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c73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