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海温和北极海冰对北极平流层臭氧的影响研究
【学位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7
【中图分类】:P461.2;P421.33
【部分图文】:
图 5.6 2 月北半球 300 hPa 等压面位势高度异常与位势高度气候态分布图,其中等值线代表位势高度异常,填充色代表位势高度气候态,a:1996 年,b:1997 年,c:2000 年,d:2008年,e:2011 年综上所述,由于北极 B-K 区域海冰的减少,使得北冰洋以及亚洲大陆北部地表温度的增加,进而加强了西伯利亚高压,这种异常的位势高度配置增加了行星 2 波的上传,更多的行星波上传到平流层减弱了平流层极涡,最终减少北极平流层臭氧的损耗。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北极海冰的作用抵消了 1996 年、2000年和 2008 年拉尼娜事件对北极臭氧的影响。另外,对于 2000 年和 2008 年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对北极平流层臭氧的影响也抵消拉尼娜事件对北极平流层臭氧的影响。因此 2000 年和 2008 年的北极极涡从 2 月到 3 月就逐渐减弱,北极平流层温度增加更显著,而 1996 年北太平洋海温没有对臭氧损耗产生抵消作用,因此1996 年也发生了一定的臭氧损耗。由此可以解释同为 La Ni a 事件,1996 年、2000 年和 2008 年的北极平流层臭氧损耗与 1997 年和 2011 年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施春华;郑彬;陈月娟;;平流层臭氧对地表有机氯排放的多耦合响应[J];大气科学学报;2009年04期
2 闫建军;金莲姬;王革丽;;平流层臭氧非线性响应的机理研究[J];气候与环境研究;2012年05期
3 ;美国众议院举行平流层臭氧听证会遭科学界嘲笑[J];中国环境科学;1996年02期
4 葛战旗;胡欢陵;胡顺星;闫顺生;;1998~2001年合肥地区平流层臭氧浓度垂直廓线变化特征[J];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2007年04期
5 郑彬;陈月娟;施春华;;平流层臭氧纬向分布季节变化和行星波的关系[J];高原气象;2006年03期
6 阎邦华,许丽生,李青;平流层臭氧的温室效应及其气候影响[J];成都气象学院学报;1990年04期
7 王革丽;杨培才;;平流层臭氧对人类活动排放氯化物及氮氧化物的非线性响应[J];地球物理学报;2007年01期
8 施春华;陈月娟;郑彬;刘毅;;平流层臭氧季节变化的动力和光化学作用之比较[J];大气科学;2010年02期
9 郭世昌;汪明圣;黎成超;黎海凤;宋哲;侯开;陈艳;张秀年;;东亚地区平流层臭氧变化特征及其与温度场的相关分析[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5期
10 孙学金;平流层臭氧变化对大气加热率及到达地面紫外辐射的影响[J];气象科学;1997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左涛;中部型El Ni?o事件变化特征及其气候效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5年
2 武丰民;北极海冰消融对秋冬季欧亚大陆气温的影响及其可能机理[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3 崔红艳;北极海冰变化对北半球气候影响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索春男;太平洋海温和北极海冰对北极平流层臭氧的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7年
2 万凌峰;夏季北半球平流层臭氧对太阳紫外准11年循环的响应及机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6年
3 闫建军;平流层臭氧对人类活动的非线性响应机理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4 刘姝媛;近年来北极平流层臭氧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特征[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5 宋洁;1979—1998年北极海冰的数值模拟[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6 郑杨龙;基于SAR图像分类的北极海冰密集度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7 焦洋;北极海冰异常影响青藏高原极端低温的环流机制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6年
8 刘一君;基于多源遥感影像的北极海冰时序变化分析研究[D];武汉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8636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2863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