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云系统非绝热加热结构
【学位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P426.5
【部分图文】:
2.1.1.1?TRMM仪器和扫描参数??韻關随獅M?(義结潜热)。??详见图2.1。??图2.1、丁RMM仪器i则量路径图??(https://pmm.nasa.gov/sites/dcfault/files/imagcCkillery/trmm_instrumcnt_large.jpg)??8??
18号停止运行)、CALIPSO、CloudSat、GCOM-W1及OCO-2这七颗卫星组成了??A-Train“卫星编队”,这些卫星成员将在下午1:?30左右相继穿越赤道,其观测??时间间隔见下图2.2,其成员详细信息见下表2.2。??fV?導??mIIh??图2.2、A-Train卫星观测时间间隔(2017年)??(https://atrain.nasa.gov/images/A-Train—w-Time2017_web.jpg)??11??
两者轨道交叉部分,然后再将这些交叉点对应的潜热、降水、降水类型等和深对??流数据集识别的亮温、降水、系统类别和尺度等信息匹配起来,具体算法实现见??下图2.3。现将匹配算法简单说明如下:??1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秀萍;闫丽朱;张硕;;大气非绝热加热作用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气象;2019年01期
2 雷兆崇;模式大气对于非绝热加热场的线性响应[J];气象科学;1988年02期
3 卜玉康,先泽进,琚建华,杞明辉;一个改进的中尺度模式对风场的诊断分析[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04期
4 赵瑞星;移动性热源与上游效应[J];气象学报;1988年02期
5 于涵;张杰;刘诗梦;;青藏高原地表非绝热加热模态及其与中国北方环流异常的联系[J];高原气象;2019年02期
6 吕克利;非绝热加热与行量尺度波动的激发[J];气象学报;1985年02期
7 陈涛,毕宝贵;环境气流及非绝热加热对热带气旋结构和移动的影响[J];热带气象学报;2004年05期
8 李伟平 ,Theo Chidiezie Chineke,刘新,吴国雄;亚──非季风区非绝热加热与夏季环流关系的诊断研究(英文)[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01年02期
9 王谦谦;夏季东半球中低纬日平均气象场和非绝热加热场模拟特征的初步分析[J];气象科学;1991年01期
10 刘向文;孙照渤;顾伟宗;邓伟涛;曾刚;;我国东部季风区夏季持续非绝热加热的特征分析和数值试验[J];大气科学;2009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孙绩华;春夏过渡期青藏高原东缘非绝热加热变化特征及其影响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2 崔洋;青藏高原陆面过程与亚洲夏季风系统联系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3 汪小康;对一次大别山中尺度强对流系统的水分循环过程和非绝热加热过程的分析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4 赵荻;昆明准静止锋的生成机制研究[D];云南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杨文;热带云系统非绝热加热结构[D];南京大学;2019年
2 葛静;春夏青藏高原热力强迫的时空特征及其与南亚高压变动的关系[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3 刘晓冉;青藏高原低涡发生发展机制的动力学研究[D];成都信息工程学院;2007年
4 岳俗甲;2013年7月4~5日江淮地区一次飑线过程的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6年
5 洪伟;华南5-8月持续性强降水的10-30天低频特征分析[D];南京大学;2014年
6 王艺;青藏高原融冻、融雪过程与大气环流关系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7 邱爽;冬季北太平洋中纬度大气对热源和涡度强迫的响应[D];南京大学;2013年
8 郭帅宏;4-5月南亚高压在中南半岛上空建立的年际变化特征及数值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655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2865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