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气象学论文 >

地表组成及空间分布特征对城市地表温度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11-02 18:37
   本文以哈尔滨市为例,利用Landsat 5 TM和Landsat 8 OLI遥感影像,运用单窗算法(the mono-window algorithm)获取2000、2006、2010和2015年的地表温度,分析研究近15年间哈尔滨城市热环境变化特征以及城市热岛强度显著的区域。基于V-I-S-W模型利用线性光谱分解技术提取中心城区地表组成信息,分析不同地表组成与地表温度的关系及地表组成对温度的影响,同时利用光谱分解热混合(SUTM)、线性回归、决策树方法估算亚像元地表温度,监测典型地表组成对城市地表热环境的综合作用。计算地表组成的全局和局部自相关性指数(local moran’s I),定量研究地表组成聚集度与地表温度的关系,在控制地表组成盖度情况下分析其空间分布格局对城市地表温度的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四个时期的地表温度分析,哈尔滨主城区地表热环境有以下特点:至2015年,主城区平均最高地表温度和最低地表温度差值逐年增大,南岗区和香坊区是平均地表温度最高区域,呼兰区平均地表温度最低;2000年南岗区为热岛强度最大区域,自2006年后环路内中心城区热岛强度始终最高,到2015年南岗区城市热岛强度增加的幅度最小,中心城区热岛强度增加百分比最大;至2015年高温区域明显扩大,热岛中心四周辐射并向北部扩展出现多个热岛中心;2000年和2015年两个时期,主城区由低温区、次低温区转为次高温区和高温区的比例较大,以及由高温区变化为次高温区和中温区的比例达81.79%,出现了冷岛变为热岛和热岛变为冷岛的两个极化现象。(2)中心城区地表组成和地表温度有显著相关性,其中不透水面与地表温度呈正相关关系,与植被和水体呈负相关关系,和土壤有正相关关系和负相关关系;随年际变化,地表组成每增加相同比例,地表增温、减温有显著不同,2000年至2015年四个时期若不透水面盖度增加10%,地表温度依次升高0.25℃、0.33℃、0.37℃、和0.57℃,相比较而言,土壤最大可以达到土壤盖度每提高10%,地表温度会升高0.13℃,植被覆盖度每增加10%,温度最少会下降0.36℃,水体盖度每升高10%,温度最高可以下降0.22℃;2000年和2006年植被对地表温度的影响最大(R2=0.079和R2=0.201),2010年和2015年不透水面对地表温度的影响最大(R2=0.177和R2=0.297),2000年土壤和地表温度相关性最小,2006年到2015年水体和地表温度的相关性较小;在地表组成与地表温度上述复杂关系的基础上,基于多元线性回归、光谱分解热混合(SUTM)和决策树模型估算中心城区亚像元地表温度,其中前两者估算精度比后者精度高。(3)不透水面的局部自相关性指数与地表温度呈正相关,即不透水面的聚集分布会增加地表温度,植被和水体的局部自相关性指数和地表温度呈负相关关系,土壤的局部自相关性指数和地表温度有正相关和负相关关系,自2000年开始至2015年不透水面和植被的局部自相关性指数和地表温度的相关性系数R2逐年增大;控制不透水面和植被的盖度大小计算其局部自相关性指数与地表温度的相关系数,两者的局部自相关性指数与地表温度的相关系数均大于其盖度大小与地表温度的相关系数,并且随盖度变化相关系数随之变化,其中不透水面和植被盖度接近50%时,两者的局部自相关性指数与地表温度的相关系数最大,盖度大于50%时,盖度大小和局部自相关性指数与地表温度的相关系数都较大,不透水面盖度大于80%时,不透水面与地表温度呈负相关,而植被盖度大于80%,植被和地表温度无显著关系,但是局部自相关性指数和地表温度仍为负相关关系,植被盖度较小(小于10%)时对地表温度的影响较小,此时植被的局部自相关性指数和地表温度仍有显著相关性。
【学位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6
【中图分类】:P461;P407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表组成与地表温度相关性研究进展
        1.2.2 地表组成空间分布特征与地表温度相关性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特色与创新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源
    2.1 研究区概况
    2.2 数据采集及预处理
第3章 城市热环境变化及热岛特征研究
    3.1 地表温度反演
        3.1.1 地表温度研究意义
        3.1.2 地表温度研究方法
        3.1.3 地表温度反演
    3.2 城市热环境分析
        3.2.1 城市地表温度年际变化分析
        3.2.2 热场显著区域分析
    本章小结
第4章 地表组成与地表温度的定量关系研究
    4.1 地表组成盖度提取
        4.1.1 地表组成信息提取方法
        4.1.2 城市地表组成丰度提取
        4.1.3 精度验证
    4.2 城市地表组成变化
    4.3 不同地表组成对地表温度的影响
    4.4 基于典型地表组成的地表温度估算
        4.4.1 线性回归模型
        4.4.2 决策树模型
        4.4.3 热混合
        4.4.4 模型精度对比
    本章小结
第5章 地表组成空间分布对地表温度的影响
    5.1 地表组成空间分布特征
        5.1.1 地表组成的全局自相关性指数
        5.1.2 地表组成的局部自相关性指数
    5.2 地表组成的局部自相关性指数与地表温度相关性研究
    5.3 不同丰度下不透水面的空间分布特征对地表温度的影响
    5.4 不同绿度植被的空间分布特征对地表温度的影响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和讨论
    不足和展望
参考 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顺云;马瑾;刘培洵;刘力强;;中国大陆地表温度年变基准场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09年09期

2 徐永明;覃志豪;沈艳;;长江三角洲地区地表温度年内变化规律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分析[J];国土资源遥感;2010年01期

3 李慧,翁笃鸣;丘陵山区地表温度场日间变化的简单推算[J];气象;1993年01期

4 高志强,刘纪远;基于陆面模式和遥感技术的地表温度比较[J];地理学报;2003年04期

5 高晴,柳钦火,黄海洋;地表温度过程的时间序列分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6 钱乐祥;;城市热岛研究中地表温度与植被丰度的耦合关系[J];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5期

7 张春玲;余华;宫鹏;居为民;;基于遥感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分布与地表温度的关系[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8年04期

8 陈公德;徐建华;戴晓燕;董山;;运用遥感数据挖掘解析城市地表温度的空间变异规律[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8年04期

9 彭征;廖和平;郭月婷;李清;;山地城市土地覆盖变化对地表温度的影响[J];地理研究;2009年03期

10 张芳;;东亚地区地表温度与大气温度场的相关关系[J];青海科技;2009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刘佳;利用钻孔温度梯度重建过去地表温度变化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2 张广宇;基于TM数据的吉林西部轻度盐碱地带地表温度、湿度及地气间热交换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3 彭征;重庆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对地表温度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4 张金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地表热环境的遥感探测及时空演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5 戴晓燕;基于遥感数据挖掘定量反演城市化区域地表温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谢启姣;城市热岛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7 蔡国印;基于MODIS数据的地表温度、热惯量反演研究及其在土壤水分、地气间热交换方面的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6年

8 聂芹;上海市城市不透水面及其热环境效应的分形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骏飞;西(安)咸(阳)新区城市地表温度遥感反演及其变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2 袁亚雄;基于IDL的热红外遥感空间降尺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3 杨学森;基于单通道算法的Landsat8卫星数据地表温度反演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4 孙舒婷;大兴安岭森林地表温度的遥感估算及分析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5 罗永琴;基于TVDI模型的遥感旱情监测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6 朝力格尔;内蒙古东部地区作物产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7 胡实;北京市主要城区近20年不透水面动态变化特征及其热环境研究[D];新疆大学;2015年

8 黄帆;基于离散时间序列观测的地温日变化模拟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9 宋彩英;基于Landsat8的地表温度像元分解算法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10 曾静;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对地表温度影响的遥感监测[D];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8674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28674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ba4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