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气象学论文 >

中国大陆气候舒适期福利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变

发布时间:2020-11-03 16:33
   气候舒适期福利是气候福利的一种重要类型,它综合考虑了气候舒适期格局和人口空间分布状况,是气候变化人文响应的典型表征。气候舒适期是根据气候舒适度评价模型进行计算从而判断某地区是否舒适,进而衡量舒适时间长短的一个概念。近年来,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各区域气候舒适度和气候舒适期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响应与变化,导致了气候舒适期福利的差异性变化,而人口格局的变动则进一步强化了舒适期福利的改变,因此以全国尺度对中国大陆开展气候舒适期福利的相关研究十分必要。本文首先对气候舒适度研究中出现的经验模型和机理模型稍作梳理,并特别针对经验模型中的温湿指数(THI)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针对中国大陆特殊的气候条件,本文在全国824个基本、基准气象站点近30年(1981-2010)的逐日观测数据(如气温、风速、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等)基础上对温湿指数的评价标准进行相应改进,将之划分为“暑、热、暖、温、凉、冷、寒”七级,使其结果更加贴合中国居民的日常感受。风效指数(WEI)是另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经验模型,本文将这两个模型结合,用近50年(1961-2010)的观测数据计算出中国大陆及各省市平均气候舒适期以及热/冷不舒适期。其次,将计算结果与人口普查数据(常住地人口)结合计算气候舒适期福利,利用三普、四普、五普、六普的动态数据即可分析人口分布对气候舒适期的响应机制与气候舒适期福利的历史演变。主要结论为:1)50年来气候舒适期和热不舒适期一直在增加,冷不舒适期在减少。2)气候舒适期人均福利值空间上呈现出东南多于西北的特征,春夏秋三季天数持平,每季约占总福利天数的1/3,冬季最少;冷不舒适期人均弊损值则主要集中在冬季,约占年均不舒适期弊损的81%;热不舒适期人均弊损值集中于夏季。3)从三普到六普的气候舒适期人均福利值增加了6.4天,冷不舒适期人均弊损值减少了5.8天,热不舒适期人均弊损值增加了1.2天。趋适指数增加的地区主要位于西北部和东南沿海、云贵高原,减少的地方则位于青藏高原地区。
【学位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6
【中图分类】:P463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气候变化的利与弊
        1.2.2 气候舒适期福利与弊损
        1.2.3 气候舒适度评价模型
    1.3 研究内容与关键问题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数据、模型与指标
    2.1 数据来源及处理
        2.1.1 气象数据
        2.1.2 人口数据
    2.2 评价模型的选择
        2.2.0 选择标准
        2.2.1 风效指数
        2.2.2 温湿指数
    2.3 分级标准的优化
        2.3.1 风效指数分级标准的优化
        2.3.2 温湿指数分级标准的优化
        2.3.3 模型标准优化结果
    2.4 福利指标的设计
第三章 气候舒适期福利的空间格局
    3.1 近50年气候舒适期/不舒适期的空间格局
    3.2 舒适期福利的年度特点
    3.3 舒适期福利的季节差异
    3.4 舒适期福利的分省状况
        3.4.1 趋适指数
        3.4.2 避寒倾向性指数
        3.4.3. 避暑倾向性指数
第四章 气候舒适期福利的历史演变
    4.1 全年舒适期福利的变化
    4.2 四季舒适期福利的变化
    4.3 分省舒适期福利的变化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关兴良;方创琳;鲁莎莎;;中国耕地变化的空间格局与重心曲线动态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10年12期

2 ;[J];;年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伟佳;中国大陆气候舒适期福利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8688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28688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dc0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