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尖端电场畸变的闪电连接过程的数值模拟
发布时间:2020-11-10 23:50
地闪过程对我们的生产活动会有很大的影响,而闪电的连接过程对地闪又有很大的影响,因此研究闪电连接过程显得尤为重要。虽然现在闪电实地观测结果不断发展,但是实际观测有其局限性,因此利用模式来研究闪电连接过程的相关特性不仅有利于提高对于闪电连接过程的理论研究,而且对于建筑物如何采取雷电防护措施有更深的了解。本文首先讨论了电场计算的相关研究,然后在电场计算的基础上建立一套近地面闪电发展模式,最后对闪电连接过程进行模拟研究。其各部分主要结论如下:通过对建筑物形状对大气电场畸变影响的研究发现:大气电场的畸变系数与建筑物的宽度之间存在较为复杂的关系。大气电场的畸变系数随着建筑物的弯曲度增大呈减小趋势。其与建筑物的高度之间的关系并不仅是之前发现的线性关系。在已建立模式的基础上,改变闪电随机参数模拟不同的闪电过程来研究地闪的相关特性。模拟结果显示:闪电随机性参数的改变会使闪电击地点、上行先导长度、闪击距离、闪电水平发展范围以及上行先导触发时下行先导尖端位置都会产生影响。对闪电的一些基本参量相互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近地面下行先导长度与上行先导长度有一定的线性相关性。最后,通过改变闪电随机参数模拟不同的闪电过程来研究闪电连接过程形态。结果显示:一共模拟出五种不同形态的闪电连接过程。依次为:下行先导尖端与上行先导尖端相连、下行先导主支与上行先导尖端相连、下行先导尖端与上行先导主支相连、上行先导触发但未与下行先导相连以及下行先导与地面触发的上行先导相连。对不同形态的闪电连接过程中闪电参数之间的差异进行讨论发现,不同类型的闪电连接方式,其先导长度等参数有一定的差异。
【学位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P427.3
【部分图文】:
当建筑物高度为30m,宽度分别为60m,30m,20m,建筑物弯曲度在0.?1-30??区间内的多种情况做了大量模拟,发现其弯曲度不同,建筑物顶端电场崎变程??度也不同。图2.4中a图和6图建筑物高度都为30m,宽度都为60m,而弯曲度??分别为化5和2。由等电位分布图可明显的看出弯曲度为0.5时,建筑物顶??端附近的电位线比弯曲度为2时的要密集,即a图中建筑物顶端中也的电场强??度比々图同一位置处的大。??140?二亏=?二与==二?=^=;呈=三量三呈呈=呈|宣=|兰兰是^?=?;?;?I??,2。跨\罐\龍?liimmnyyHH!??I?8。[|霉I赛冀襲豈幫逼逞逞j.y??f?6。障!i!替毒^量非義j??4。段运背转读P巧巧皋读??0?产? ̄? ̄? ̄? ̄?T?'?^? ̄? ̄?二:二3??0?己?0?1〇0?150?200?250?300??誦議議.剛??f?6°巧;-巧f界苗V;-巧亩4|;—yy?jf'g?麵??…障基苗巧巧麵題H!??2云旨苗香苗巧苗/^:错苗非詞??0?50?100?150?200?250?300??jc/m??图2.?4不同建筑物弯曲度度附近的电位分布(单化:kV)?(a)图弯曲度为0.?5化)图??驾曲度为2??对于所模拟得到的所有结果综合分析,如图2.?5所示,从图2.5中可W明??显的看出,当建筑物弯曲度在化1-5范围内,建筑物顶部中必的电场畴变值迅??速变小,而当建筑物弯曲度在5-30区间内时,建筑物顶部中瓜的电场崎变值变??化则基本趋于平缓。送就是由于当建筑物的弯曲度逐渐变大的同时,建筑物的??形状逐渐由半楠圆形转变成矩形
为了进一步详细的描述建筑物弯曲度对电场崎变带来的影响,选取弯曲度??6在0.1-2区间内,对之进行更细致的研究,对弯曲度在化1-2范围内的建筑??物弯曲度每变化化1就做20组模拟。图2.?6详细的描述了在建筑物弯曲度&取??化1-2区间内,不同建筑物宽度下,大气电场崎变系数的变化情况。从中可^^^??看出,建筑物形狀逐渐由针形变成王角形再变为半楠圆形,建筑物顶端中私的??电场崎变系数公不断减小,并且最终电场崎变的减小有逐渐减缓的趋势,这就??是由于当6大于2时,电场最大崎变的位置在逐渐往建筑物顶端中也的两边移??动,而建筑物顶端中也位置的电场趋于不变。这和耿雪莖相关研究的结论类??似。另外,当6趋近于0时,S条曲线的崎变系数片都趋近于一个常数,这是??由于6足够小时,虽然建筑物宽度不同,但建筑物形状逐渐庭于相似。之间的??电场崎变差异就会逐渐变小。另外
x/m??图2.?7不同建筑物高度附近的电位分布(单位:(a)图高度为40m?(b)固高度为80m??图2.8是建筑物高度与崎变系数之间关系的散点图。从图2.8中可明显??看出,建筑物高度越大,崎变系数公就越大。同样高度的情况下,建筑物弯曲??度越大,崎变系数就越小。当&为1时(即H巧形情况)和A为2时(即半圆??形情况),崎变系数;0明显呈线性增大趋势,两者间差距逐渐拉大,而当占为??0.5,崎变系数随高度的变化不能简单的看成是线性变化,这与之前研究得出的??结论有所不同[14]。当在1/ZT30/77范围内时,崎变系数女与&为1时的崎变??系数的差异逐渐拉大,而当/?在30/?t100/?7时,其增长的趋势几乎和A为1时的??崎变系数增长趋势平行。??20??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78474
【学位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P427.3
【部分图文】:
当建筑物高度为30m,宽度分别为60m,30m,20m,建筑物弯曲度在0.?1-30??区间内的多种情况做了大量模拟,发现其弯曲度不同,建筑物顶端电场崎变程??度也不同。图2.4中a图和6图建筑物高度都为30m,宽度都为60m,而弯曲度??分别为化5和2。由等电位分布图可明显的看出弯曲度为0.5时,建筑物顶??端附近的电位线比弯曲度为2时的要密集,即a图中建筑物顶端中也的电场强??度比々图同一位置处的大。??140?二亏=?二与==二?=^=;呈=三量三呈呈=呈|宣=|兰兰是^?=?;?;?I??,2。跨\罐\龍?liimmnyyHH!??I?8。[|霉I赛冀襲豈幫逼逞逞j.y??f?6。障!i!替毒^量非義j??4。段运背转读P巧巧皋读??0?产? ̄? ̄? ̄? ̄?T?'?^? ̄? ̄?二:二3??0?己?0?1〇0?150?200?250?300??誦議議.剛??f?6°巧;-巧f界苗V;-巧亩4|;—yy?jf'g?麵??…障基苗巧巧麵題H!??2云旨苗香苗巧苗/^:错苗非詞??0?50?100?150?200?250?300??jc/m??图2.?4不同建筑物弯曲度度附近的电位分布(单化:kV)?(a)图弯曲度为0.?5化)图??驾曲度为2??对于所模拟得到的所有结果综合分析,如图2.?5所示,从图2.5中可W明??显的看出,当建筑物弯曲度在化1-5范围内,建筑物顶部中必的电场畴变值迅??速变小,而当建筑物弯曲度在5-30区间内时,建筑物顶部中瓜的电场崎变值变??化则基本趋于平缓。送就是由于当建筑物的弯曲度逐渐变大的同时,建筑物的??形状逐渐由半楠圆形转变成矩形
为了进一步详细的描述建筑物弯曲度对电场崎变带来的影响,选取弯曲度??6在0.1-2区间内,对之进行更细致的研究,对弯曲度在化1-2范围内的建筑??物弯曲度每变化化1就做20组模拟。图2.?6详细的描述了在建筑物弯曲度&取??化1-2区间内,不同建筑物宽度下,大气电场崎变系数的变化情况。从中可^^^??看出,建筑物形狀逐渐由针形变成王角形再变为半楠圆形,建筑物顶端中私的??电场崎变系数公不断减小,并且最终电场崎变的减小有逐渐减缓的趋势,这就??是由于当6大于2时,电场最大崎变的位置在逐渐往建筑物顶端中也的两边移??动,而建筑物顶端中也位置的电场趋于不变。这和耿雪莖相关研究的结论类??似。另外,当6趋近于0时,S条曲线的崎变系数片都趋近于一个常数,这是??由于6足够小时,虽然建筑物宽度不同,但建筑物形状逐渐庭于相似。之间的??电场崎变差异就会逐渐变小。另外
x/m??图2.?7不同建筑物高度附近的电位分布(单位:(a)图高度为40m?(b)固高度为80m??图2.8是建筑物高度与崎变系数之间关系的散点图。从图2.8中可明显??看出,建筑物高度越大,崎变系数公就越大。同样高度的情况下,建筑物弯曲??度越大,崎变系数就越小。当&为1时(即H巧形情况)和A为2时(即半圆??形情况),崎变系数;0明显呈线性增大趋势,两者间差距逐渐拉大,而当占为??0.5,崎变系数随高度的变化不能简单的看成是线性变化,这与之前研究得出的??结论有所不同[14]。当在1/ZT30/77范围内时,崎变系数女与&为1时的崎变??系数的差异逐渐拉大,而当/?在30/?t100/?7时,其增长的趋势几乎和A为1时的??崎变系数增长趋势平行。??2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周璧华;姜慧;杨波;郭建明;朱凯鄂;;地物环境对地面大气电场测量的影响[J];电波科学学报;2010年05期
2 郭飞;周璧华;高成;;飞机闪电间接效应数值仿真分析[J];电波科学学报;2012年06期
3 杨波;邱实;高太长;;大气电场仪联网数据一致性及预警方式的改进[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4 杨仲江;朱浩;唐宏科;杨天琦;;地面电场仪测量数据的误差来源及分析处理[J];大气科学学报;2010年06期
5 张义军;周秀骥;;雷电研究的回顾和进展[J];应用气象学报;2006年06期
6 任晓毓;张义军;吕伟涛;陶善昌;德庆措姆;;雷击建筑物的先导连接过程模拟[J];应用气象学报;2010年04期
7 任晓毓;张义军;吕伟涛;陶善昌;;闪电先导随机模式的建立与应用[J];应用气象学报;2011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康春华;基于引雷空间的建筑物雷击特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8784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2878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