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气象学论文 >

高原切变线的数值模拟与敏感性试验

发布时间:2020-12-06 04:45
  利用非静力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并结合NCEP FNL分析资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FY-2F卫星TBB数据以及CMORPH降水资料,首先对2014年6月29日至7月1日的一次高原横切变线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分析了其演变过程中的结构特征。其次,开展高空急流强度对高原切变线的影响的数值试验,并结合ω方程分析了影响高原切变线上垂直上升运动的若干因子。最后通过开展青藏高原地形高度对高原切变线影响的数值试验,初步讨论了高原地形的动力作用对高原切变线结构特征的影响。本文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在高原切变线活动期间,不同阶段结构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切变线附近通常对应TBB<-20℃的云区;随着切变线的发展,TBB值降低,在云区内有多个TBB<-60℃的对流活动中心,对应主要降水期;在切变线减弱阶段,TBB值升高,降水趋于结束。(2)高原切变线存在“南暖北冷”的热力结构,在切变线发展维持阶段呈现高层稳定、低层不稳定的垂直分布特征;高原切变线也是水汽的聚集带,水汽通量散度的转变对高原切变线的发展具有一定指示作用。在切变线初生阶段和维持发展阶段,垂直方向上存在正涡度中心和辐合中心,呈现对流层低... 

【文章来源】: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高原切变线的数值模拟与敏感性试验


014年6月29日00:00~7月1日06:00高原区域的54小时累计降水量分布(单位:mm)

示意图,嵌套网格,模拟区域,示意图


模式区域中心位置为 31°N,95°E,模拟采用 Lambert 投影两重双向嵌套的网格区域(图3-2),外层区域格点数为 221×152,水平分辨率为 30km,内层区域格点数为313×196,水平分辨率为 10km。模式中采用的基本物理过程方案:WSM6 微物理方案、KF 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YSU 边界层方案、Noah 陆面方案、RRTM 长波方案和 Dudhia 短波辐射方案。模拟时间步长为 180s,模拟的初始时刻为 2014 年6 月 29 日 00:00,共积分 54 小时,涵盖了此次高原切变线生成、维持发展和减弱

高原切变,风场,黑色,资料


第 11页 共 53 页图 3-3 FNL 资料(左)与模拟(右)的 500hPa 风场(单位:m·s-1),黑色实线为高原切变线,其中(a),(b)6 月 29 日 18:00;(c),(d)6 月 30 日 00:00;(e),(f)6 月 30 日 12:00; (g),(h)7 月 1 日 06:00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高原切变线与高原低涡相互作用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 李国平,李山山,黄楚惠.  地球科学进展. 2017(09)
[2]一次高原低涡与高原切变线演变过程与机理分析[J]. 李山山,李国平.  大气科学. 2017(04)
[3]一次鞍型场环流背景下高原东部切变线降水的湿Q矢量诊断分析[J]. 李山山,李国平.  高原气象. 2017(02)
[4]影响气温直减率变化的物理过程讨论[J]. 朱禾,王秀明.  气象科技进展. 2016(05)
[5]秦巴山区地形对一次西南涡大暴雨过程影响的数值试验[J]. 王沛东,李国平.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3)
[6]风切变对中尺度对流系统强度和组织结构影响的数值试验[J]. 郑淋淋,孙建华.  大气科学. 2016(02)
[7]青藏高原及附近水汽输送对其夏季降水影响的分析[J]. 林厚博,游庆龙,焦洋,闵锦忠.  高原气象. 2016(02)
[8]广西一次区域性强对流天气的诊断分析[J]. 梁维亮,农孟松,屈梅芳.  自然灾害学报. 2015(03)
[9]三次高原切变线过程演变特征及其对降水的影响[J]. 何光碧,师锐.  高原气象. 2014(03)
[10]高原切变线研究的若干进展[J]. 姚秀萍,孙建元,康岚,马嘉理.  高原气象. 2014(01)



本文编号:29007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29007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b43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