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气象学论文 >

青藏高原上空对流层顶折卷的变化及其对高原上空臭氧变化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07 23:12
  利用NCEP/NCAR FNL客观分析资料和欧洲中心(ECMWF)高时空分辨率的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以及卫星观测资料,结合区域大气化学模式WRF-Chem以及轨迹模式HYSPLIT,对我国春季一次高空冷槽过境引起的对流层顶折卷过程(2012年3月19-21日)进行了模拟研究,分析了这次折卷过程中平流层臭氧向对流层传输的细节和特征,探讨了高原大地形对平流层臭氧入侵对流层的影响;论文还对1979-2013年高原上空对流层顶折卷发生频率的时空分布特征和长期变化趋势做了定量化分析,探讨了对流层顶折卷发生频率的变化对高原对流层臭氧长期变化趋势的影响。论文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利用中尺度模式(WRF-Chem)模拟了春季青藏高原西北侧一次对流层顶折卷过程中平流层臭氧向对流层的传输特征和细节。结果发现,发生于高原西北侧的这次对流层顶折卷事件,其所在位置处于热带对流层顶向中纬度对流层顶的过渡区,由于陡峭的对流层顶南北梯度,该区域发生的平流层对流层物质交换(STE)比研究区域我国东部对流层顶东西方向折卷引起的STE要强烈和持久。对流层顶发生东西方向的折卷所伴随的STE以入侵对流层的长... 

【文章来源】:兰州大学甘肃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青藏高原上空对流层顶折卷的变化及其对高原上空臭氧变化的影响研究


全球尺度平流层一对流层物质交换的物理概念模型[24J

臭氧柱总量,高原,研究生学位论文,影响研究


兰州大学硕+研究生学位论文?巧藏高原h巧对流层顶折卷的变化及其对岛原h巧兒包巧化的影响研究??模式较好的模拟出了高原西侧的臭氧柱总量分布,模拟的位于高原北侧,帕米尔??高原W东,天山W南的臭氧柱总量较玉星观测值略偏小,而高原南侧臭氧柱低值??区的范围及强度较卫星观测偏大、偏强,高原东南侧臭氧柱总量模拟偏低。从图??3.3c,3.3d来看,模式也较好的模拟出了受髙空低压槽和急流中必影响的华北地??区奥氧高值区。??

区域图,高放,模式模拟,区域


?105*E?120"E??图3.2?2012年3月20日06时(a)模式模拟的和(b)?FNL客观分析资料的SOOhPa位??势高度场(黑色实线,lOgpm)、温度场(红色虚线,"C)及水平风速(填充色,m/s)的水??平分布图(蓝色粗实线代表地形商度超过3?km区域)??44*N-lij?I,?^?^???*N?-?/?^?42*N?■?少一^??28*N?j?I?I?I?I?I?I?I?2tfN?I?I'?■?I?I、?I?'■?"I?'?I??7?内?75*E?80*E?88*6?98*6?100*E?1〇B*E?7巧?7S*E?a〇*E?#5*E?90*E?9?E?i〇〇*E?106%??Ip?詞??30*N?■?I? ̄I??I?I?I?I??I?I?I?I?I?I?I??BS*E?100巧?10S*E?110*E?115*E?120*E?I25*E?95*E?1M*E?105^?11?巧?11?巧?12〇*E?12S*E??mr\?I?■■■?1111111—??1?孤?200?220?240?260?280?300?320?340?360?化0?400??DU??图3.3?(a)模式模拟的高放区域2012年3月20日06时30分地面到10?hPa的臭氧柱总??量(DU)和(b)相邻时刻OMI臭氧廓线积分得到的臭氧柱总量水平分布。(C)模式模拟??的研究区域内20口年3月20日05时地而到10?hPa的臭氧柱总量和(d)相邻时刻OMI臭??氧廓线积分得到的臭氧柱总量水平分布图(黑色粗实线代表地形离度超过3?km区域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平流层与对流层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J]. 陆春晖,丁一汇.  气象科技进展. 2013(02)
[2]近30年青藏高原臭氧总量亏损的可能原因及其与对流层顶高度的联系[J]. 周顺武,杨双艳,张人禾,李慧,王美蓉.  高原气象. 2012(06)
[3]青藏高原对流层顶高度与臭氧总量及上升运动的耦合关系[J]. 杨双艳,周顺武,张人禾,吴萍,李慧,马振锋.  大气科学学报. 2012(04)
[4]青藏高原东北侧臭氧垂直分布与平流层-对流层物质交换[J]. 陈闯,田文寿,田红瑛,霍彦峰,舒建川,谢飞,宣越健,万小伟.  高原气象. 2012(02)
[5]位温、等熵位涡与锋和对流层顶的分析方法[J]. 陶祖钰,郑永光.  气象. 2012(01)
[6]亚洲夏季风是低层污染物进入平流层的重要途径[J]. 卞建春,严仁嫦,陈洪滨.  大气科学. 2011(05)
[7]大气对流层平流层交换(STE)研究进展[J]. 胡宁,张朝林,仲跻芹,李玉焕.  地球科学进展. 2011(04)
[8]Source characteristics of O3 and CO2 at Mt. Waliguan Observatory,Tibetan Plateau implied by using 7Be and 210Pb[J]. ZHENG XiangDong 1,WAN GuoJiang 2 &TANG Jie 1 1 Key Laboratory of Atmospheric Chemistry of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Chinese Academy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s,Beijing 100081,China;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Environment Geochemistry,Institute of Geochemistr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Guiyang 550002,China.  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 2011(04)
[9]利用卫星大气成分资料分析夏季亚洲季风区平流层-对流层输送特征[J]. 陈斌,施晓晖,徐祥德,张胜军.  高原气象. 2011(01)
[10]冬季青藏高原大气热状况分析Ⅱ:年际变化[J]. 宇婧婧,刘屹岷,吴国雄.  气象学报. 2011(01)

博士论文
[1]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上空平流层—对流层物质交换的研究[D]. 田红瑛.兰州大学 2013



本文编号:29040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29040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89b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