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区臭氧长期变化趋势及与温度变化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0-12-10 04:53
本文利用1979-2012年太阳紫外后向散射辐射仪SBUV(/2)合成的全球5°纬度间隔的月平均数据序列,以及19792013年卫星对流层臭氧遥感数据序列,分析了全球臭氧总量和中国地区对流层臭氧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30多年来,全球不同纬度带的臭氧总量的变化受臭氧损耗物质(EESC)的控制,1980年以前为下降趋势,1980年以后为缓慢上升趋势。中国地区对流层臭氧整体呈现缓慢的下降趋势,季节分析表明夏季对流层臭氧显著上升,其他三个季节对流层臭氧下降。利用多元回归分析和调和函数拟合的方法,加入臭氧损耗物质(EESC),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太阳辐射(Solar),准两年振荡(QBO),涡流热通量(EHF),南极/北极振荡(AAO/AO),降水(Precipitation)因子来分析不同因子对臭氧总量以及对流层臭氧影响。结果表明对全球臭氧变化影响最大的因子是EESC,可达80-100DU;其次是EHF,QBO30hpa、QBO10hpa,ENSO、AAO/AO和Solar;Solar是正效应因子,EESC是负效应因子,其它因子影响在相位上存在差异,效应上有时...
【文章来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大气臭氧概述
1.2 大气臭氧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1.3 臭氧的卫星探测技术发展
1.4 卫星遥感对对流层臭氧变化的监测
第2章 研究数据和方法
2.1 使用的臭氧数据
2.2 臭氧变化的影响因子
2.3 多元回归分析方法
第3章 全球臭氧总量长期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3.1 研究背景
3.2 臭氧总量与EESC的关系
3.3 臭氧总量的变化的多元回归分析
3.4 各因子对全球臭氧总量的影响
3.4.1 臭氧损耗物质(EESC)
3.4.2 涡流热通量(EHF)
3.4.3 准两年振荡(QBO)
3.4.4 太阳辐射(Solar)
3.4.5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
3.4.6 南极/北极振荡(AAO/AO)
3.5 南、北半球同纬度带影响因子差异性的对比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地区对流层臭氧长期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4.1 研究背景
4.2 中国地区对流层臭氧长期变化趋势分析
4.2.1 对流层臭氧年代际变化
4.2.2 对流层臭氧季节变化趋势
4.2.3 对流层臭氧年周期变化趋势
4.3 对流顶高度对对流层臭氧的影响
4.4 中国地区对流层臭氧影响因素分析
4.4.1 东北地区对流层臭氧影响因子分析
4.4.2 西北地区对流层臭氧影响因子分析
4.4.3 华北地区对流层臭氧影响因子分析
4.4.4 青藏高原对流层臭氧影响因子分析
4.4.5 四川盆地对流层臭氧影响因子分析
4.4.6 长江中下游地区对流层臭氧影响因子分析
4.4.7 西南地区对流层臭氧影响因子分析
4.4.8 华南地区对流层臭氧影响因子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地区平流层臭氧变化与大气温度变化之间的联系
5.1 研究背景
5.2 平流层臭氧与温度的变化率
5.3 平流层臭氧与温度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IDL源程序代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华北地区对流层臭氧长期变化趋势及影响因子分析[J]. 陈希,黄富祥,夏学齐,曹静,徐晓斌. 科学通报. 2015(27)
[2]大气臭氧探空仪:技术指标及对比分析[J]. 张金强,宣越健,刘明远,万晓伟,白志宣. 气象科技进展. 2015(04)
[3]二氧化硫-臭氧-气溶胶多波长差分吸收激光雷达同时观测[J]. 曹念文,谢银海,祝存兄,杨少波,王贺. 光学技术. 2015(04)
[4]利用F10.7和MgII构建太阳极紫外辐射长时间序列[J]. 黄富祥,江月,黄光东,张效信. 地球物理学报. 2013(09)
[5]降水对西安市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影响分析[J]. 张文静,胡琳,吴素良,孙莉. 陕西气象. 2013(01)
[6]Changes in tropospheric ozone levels over the Three Representative Regions of China observed from space by the Tropospheric Emission Spectrometer (TES), 2005-2010[J]. SHEN LuLu & WANG YuXuan Ministry of Education Key Laboratory for Earth System Modeling, Center for Earth System Science, Institute for Global Change Studies,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2(22)
[7]Trend of Antarctic Ozone Hole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J]. BIAN Lin-Gen , LIN Zhong, ZHENG Xiang-Dong, MA Yong-Feng, LU Long-Hua Chinese Academy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81, China.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2012(02)
[8]降水量变化对大气污染物浓度影响分析[J]. 金维明. 环境保护科学. 2012(02)
[9]热带平流层与对流层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J]. 田文寿,田红瑛,商林,辛玉姣. 热带气象学报. 2011(05)
[10]Monitoring of the 2011 spring low ozone events in the Arctic region[J]. LIU NianQing 1,2 , HUANG FuXiang 1,2 WANG WeiHe 1,2 1 National Satellite Meteorological Center, Beijing 100081, China; 2 Key Laboratory of Radiometric Calibration and Validation for Environmental Satellites,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081, Chin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1(27)
硕士论文
[1]ENSO变化及剩余环流与东亚地区平流层O3分布的关系探讨[D]. 汪明圣.云南大学 2015
本文编号:2908114
【文章来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大气臭氧概述
1.2 大气臭氧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1.3 臭氧的卫星探测技术发展
1.4 卫星遥感对对流层臭氧变化的监测
第2章 研究数据和方法
2.1 使用的臭氧数据
2.2 臭氧变化的影响因子
2.3 多元回归分析方法
第3章 全球臭氧总量长期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3.1 研究背景
3.2 臭氧总量与EESC的关系
3.3 臭氧总量的变化的多元回归分析
3.4 各因子对全球臭氧总量的影响
3.4.1 臭氧损耗物质(EESC)
3.4.2 涡流热通量(EHF)
3.4.3 准两年振荡(QBO)
3.4.4 太阳辐射(Solar)
3.4.5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
3.4.6 南极/北极振荡(AAO/AO)
3.5 南、北半球同纬度带影响因子差异性的对比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地区对流层臭氧长期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4.1 研究背景
4.2 中国地区对流层臭氧长期变化趋势分析
4.2.1 对流层臭氧年代际变化
4.2.2 对流层臭氧季节变化趋势
4.2.3 对流层臭氧年周期变化趋势
4.3 对流顶高度对对流层臭氧的影响
4.4 中国地区对流层臭氧影响因素分析
4.4.1 东北地区对流层臭氧影响因子分析
4.4.2 西北地区对流层臭氧影响因子分析
4.4.3 华北地区对流层臭氧影响因子分析
4.4.4 青藏高原对流层臭氧影响因子分析
4.4.5 四川盆地对流层臭氧影响因子分析
4.4.6 长江中下游地区对流层臭氧影响因子分析
4.4.7 西南地区对流层臭氧影响因子分析
4.4.8 华南地区对流层臭氧影响因子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地区平流层臭氧变化与大气温度变化之间的联系
5.1 研究背景
5.2 平流层臭氧与温度的变化率
5.3 平流层臭氧与温度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IDL源程序代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华北地区对流层臭氧长期变化趋势及影响因子分析[J]. 陈希,黄富祥,夏学齐,曹静,徐晓斌. 科学通报. 2015(27)
[2]大气臭氧探空仪:技术指标及对比分析[J]. 张金强,宣越健,刘明远,万晓伟,白志宣. 气象科技进展. 2015(04)
[3]二氧化硫-臭氧-气溶胶多波长差分吸收激光雷达同时观测[J]. 曹念文,谢银海,祝存兄,杨少波,王贺. 光学技术. 2015(04)
[4]利用F10.7和MgII构建太阳极紫外辐射长时间序列[J]. 黄富祥,江月,黄光东,张效信. 地球物理学报. 2013(09)
[5]降水对西安市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影响分析[J]. 张文静,胡琳,吴素良,孙莉. 陕西气象. 2013(01)
[6]Changes in tropospheric ozone levels over the Three Representative Regions of China observed from space by the Tropospheric Emission Spectrometer (TES), 2005-2010[J]. SHEN LuLu & WANG YuXuan Ministry of Education Key Laboratory for Earth System Modeling, Center for Earth System Science, Institute for Global Change Studies,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2(22)
[7]Trend of Antarctic Ozone Hole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J]. BIAN Lin-Gen , LIN Zhong, ZHENG Xiang-Dong, MA Yong-Feng, LU Long-Hua Chinese Academy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81, China.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2012(02)
[8]降水量变化对大气污染物浓度影响分析[J]. 金维明. 环境保护科学. 2012(02)
[9]热带平流层与对流层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J]. 田文寿,田红瑛,商林,辛玉姣. 热带气象学报. 2011(05)
[10]Monitoring of the 2011 spring low ozone events in the Arctic region[J]. LIU NianQing 1,2 , HUANG FuXiang 1,2 WANG WeiHe 1,2 1 National Satellite Meteorological Center, Beijing 100081, China; 2 Key Laboratory of Radiometric Calibration and Validation for Environmental Satellites,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081, Chin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1(27)
硕士论文
[1]ENSO变化及剩余环流与东亚地区平流层O3分布的关系探讨[D]. 汪明圣.云南大学 2015
本文编号:29081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2908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