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气象学论文 >

基于Z指数的贵州干旱特征时空演化

发布时间:2020-12-16 17:54
  干旱:是一种水量相对亏缺的自然现象,干旱对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及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后果称为干旱灾害(中国天气网,2015)。干旱灾害直接关系到水资源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干旱是一种全球性普遍发生的自然灾害,具有反复出现、破坏性极大的特点,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也是学术界高度重视的热点问题。喀斯特广泛分布的贵州省干旱现象尤为显著,并造成重大损失。因此,合理的选用干旱指标进行长时间序列干旱特征分析,对于旱情监测、灾情分析、制定有效防旱抗旱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干旱指标是干旱程度的定量表达,合理的选用干旱指标对于旱情监测、灾情分析、制定有效防旱抗旱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干旱监测指标诸多,本文从气象、遥感、与遥感综合监测指标对国内外干旱的监测方法、指标、风险评价进行分类综述,力求对干旱研究做全面总结。在此背景下,本文以贵州省为研究区域,分析贵州省1961~2015年干旱时空演变特征。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概述如下:(1)根据监测数据的来源可将干旱监测方法分为三类:气象监测方法、遥感监测方法与综合遥感监测方法。根据指标性质将其分为气象干旱指数、遥感干旱指数、综合干旱指数。气象监测指标起源... 

【文章来源】:贵州师范大学贵州省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基于Z指数的贵州干旱特征时空演化


贵州省区位图

分布图,喀斯特,贵州省,分布图


生物过程为主,以机械过程为辅的破坏和改造作用的水文现象称为喀斯特水文作用,由这种作用产生的地下管道称为喀斯特洞穴,它们统称为喀斯特。特殊的喀斯特地貌使得降雨在地表流速快、滞流时间短,降水快速渗入地下、保水以及持水能力弱(贺中华等,2014)。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区域成为水土流失严重(李阳兵等,2017)、地质灾害频发的典型地区(刘春艳等,2018)。土层薄、肥力低、植被生长困难,地表水渗漏严重,河流在降雨后不久即进入枯水期,故贵州省许多地区常年缺水,干旱现象较为普遍(戴洪刚等,2005)。

土壤类型图,贵州省


图 2-3 贵州省土壤类型图Fig.2-3 The soil types of guizhou province2.2 研究数据与方法2.2.1 研究数据(1)气象数据研究采用中国气象数据网提供的贵州省 77 个站点年降水数据,观测时段为1961~2015 年,共 55 年,为便于研究,对各观测雨量站点编号依次为 1~77(表3-1)。本研究基于降水 Z 指数表征干旱程度,分别从时间尺度、空间尺度对干旱强度及干旱频率进行统计分析;此外,对重旱、大旱、偏旱发生频率进行样条函数插值分析,由此总结贵州省干旱强度、频率的时空分布规律。(2)喀斯特分布数据考虑到地质岩性的形成及其演变是一个漫长稳定的过程,因此,近 55 年内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农业干旱监测方法与指标研究进展[J]. 钱莉莉,贺中华,梁虹,杨朝晖,曾信波.  绿色科技. 2019(06)
[2]基于降水Z指数的贵州省农业干旱时空演化特征[J]. 钱莉莉,贺中华,梁虹,杨朝晖,曾信波.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1)
[3]贝叶斯公式及其应用[J]. 寇子玥.  课程教育研究. 2018(40)
[4]地质灾害易发山区聚落用地适宜性评价[J]. 刘春艳,张继飞,赵宇鸾,朱昌丽.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1)
[5]对石漠化概念及其治理的再思考[J]. 李阳兵,黄娟,徐倩,罗光杰.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5)
[6]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干旱综合指标构建及其应用[J]. 常文娟,梁忠民,马海波.  水文. 2017(01)
[7]基于土壤含水量模拟的贵州山区旱地农业干旱监测方法[J]. 古书鸿,胡家敏,古堃,张波,谷晓平,陈中云,徐永灵.  干旱气象. 2017(01)
[8]基于修正Z指数的辽西北春旱演变分析[J]. 曹永强,郑爽,范帅邦,郭明.  干旱区地理. 2017(01)
[9]基于Z指数的芦溪县干旱特征分析[J]. 刘业伟,彭月平,黄芬,何志亮,朱端端.  江西水利科技. 2016(05)
[10]一种基于地表能量平衡的遥感干旱监测新方法及其在甘肃河东地区干旱监测中的应用初探[J]. 郝小翠,张强,杨泽粟,王晓巍,岳平,韩涛,王胜.  地球物理学报. 2016(09)

硕士论文
[1]贵州省农业旱灾脆弱性评价[D]. 黄路梅.贵州师范大学 2017
[2]河南省农业干旱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分析[D]. 王雷.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16



本文编号:29205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29205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151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