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线状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天气学特征
发布时间:2021-03-13 10:17
按照如下标准确定一个线状中尺度对流系统(linear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LMCS):40 dBz以上反射率因子连续或准连续回波带尺度≥100 km并持续至少1 h,镶嵌着40 dBz回波的35 dBz回波要求严格连续,线状或准线状的对流区域拥有一个共同的前边缘,最大回波强度≥50 dBz。从2012—2016年雷达资料中挑选出27个影响山东的LMCS,分析其天气学特征。结果表明:影响山东的LMCS 8月出现次数最多,形成时间集中在傍晚到前半夜,生命史一般为1~2 h,大多数具有后向传播特征;形成LMCS的初始对流单体绝大多数位于河北省,单体生成后一般向东偏南方向移动;LMCS大多数是东北—西南向,尺度一般介于100~200 km。文章提炼了形成LMCS的后倾槽、前倾槽和冷涡等三类天气学模型。850 hPa伴有暖温度脊或暖中心是形成LMCS的一个重要特征,冷涡和前倾槽类500 hPa中空急流以及后倾槽类700 hPa以下低空急流在形成LMCS中起着重要作用。当850 hPa比湿>8 g·kg-1,沙氏指数和抬升指数均为负值...
【文章来源】:气象. 2020,46(08)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12 页
【部分图文】:
图3飑线形成方式的模型??(Bluestein?and?Jain,?1985)??Fig.?3?Idealized?depiction?of?squall-line?formation??
图4后倾槽类LMCS天气学模型??Fig.?4?The?LMCS?synoptic?model?of?back?ward-?
图2?2012—?2016年影响山东的LMCS路径??(空心圆:初始对流单体生成位置,实心圆:LMCS形成位置中心点,??虚线:LMCS形成之前路径,实线:LMCS形成之后路径)??Fig.?2?Shandong?LMCS?tracks?during?2012?—2016??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山东省线状中尺度对流系统与多单体风暴的合并特征[J]. 侯淑梅,周成,韩永清,孙晶. 海洋气象学报. 2020(01)
[2]一次飑线过程及其受下垫面影响的数值模拟[J]. 陶局,易笑园,赵海坤,张文龙. 高原气象. 2019(04)
[3]北京一次强飑线过程的闪电辐射源演变特征及其与对流区域和地面热力条件的关系[J]. 孙凌,陈志雄,徐燕,孙竹玲,袁善锋,王东方,田野,徐文静,郄秀书. 大气科学. 2019(04)
[4]冷涡底部一次弓状强飑线的演变和机理[J]. 公衍铎,郑永光,罗琪. 气象. 2019(04)
[5]东北冷涡背景下飑线发展机制的理论分析和数值研究[J]. 张弛,王咏青,沈新勇,李小凡. 大气科学. 2019(02)
[6]2018年一次罕见早春飑线大风过程演变和机理分析[J]. 盛杰,郑永光,沈新勇,张涛,曹艳察,林隐静. 气象. 2019(02)
[7]同化雷达反射率资料对一次飑线过程的模拟研究[J]. 郑淋淋,邱学兴,钱磊. 气象. 2019(01)
[8]一次具有对流合并现象的强飑线系统的闪电活动特征及其与动力场的关系[J]. 徐燕,孙竹玲,周筠珺,袁善锋,陈志雄,刘冬霞,王东方,田野,徐文静,郄秀书. 大气科学. 2018(06)
[9]飑线发展过程中回波合并的特征分析[J]. 侯淑梅,闵锦忠,刁秀广,王俊,孙晶,杨璐瑛,吕博,史茜. 大气科学学报. 2018(03)
[10]线状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多普勒雷达统计特征分析[J]. 王俊. 海洋气象学报. 2017(04)
本文编号:3080040
【文章来源】:气象. 2020,46(08)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12 页
【部分图文】:
图3飑线形成方式的模型??(Bluestein?and?Jain,?1985)??Fig.?3?Idealized?depiction?of?squall-line?formation??
图4后倾槽类LMCS天气学模型??Fig.?4?The?LMCS?synoptic?model?of?back?ward-?
图2?2012—?2016年影响山东的LMCS路径??(空心圆:初始对流单体生成位置,实心圆:LMCS形成位置中心点,??虚线:LMCS形成之前路径,实线:LMCS形成之后路径)??Fig.?2?Shandong?LMCS?tracks?during?2012?—2016??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山东省线状中尺度对流系统与多单体风暴的合并特征[J]. 侯淑梅,周成,韩永清,孙晶. 海洋气象学报. 2020(01)
[2]一次飑线过程及其受下垫面影响的数值模拟[J]. 陶局,易笑园,赵海坤,张文龙. 高原气象. 2019(04)
[3]北京一次强飑线过程的闪电辐射源演变特征及其与对流区域和地面热力条件的关系[J]. 孙凌,陈志雄,徐燕,孙竹玲,袁善锋,王东方,田野,徐文静,郄秀书. 大气科学. 2019(04)
[4]冷涡底部一次弓状强飑线的演变和机理[J]. 公衍铎,郑永光,罗琪. 气象. 2019(04)
[5]东北冷涡背景下飑线发展机制的理论分析和数值研究[J]. 张弛,王咏青,沈新勇,李小凡. 大气科学. 2019(02)
[6]2018年一次罕见早春飑线大风过程演变和机理分析[J]. 盛杰,郑永光,沈新勇,张涛,曹艳察,林隐静. 气象. 2019(02)
[7]同化雷达反射率资料对一次飑线过程的模拟研究[J]. 郑淋淋,邱学兴,钱磊. 气象. 2019(01)
[8]一次具有对流合并现象的强飑线系统的闪电活动特征及其与动力场的关系[J]. 徐燕,孙竹玲,周筠珺,袁善锋,陈志雄,刘冬霞,王东方,田野,徐文静,郄秀书. 大气科学. 2018(06)
[9]飑线发展过程中回波合并的特征分析[J]. 侯淑梅,闵锦忠,刁秀广,王俊,孙晶,杨璐瑛,吕博,史茜. 大气科学学报. 2018(03)
[10]线状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多普勒雷达统计特征分析[J]. 王俊. 海洋气象学报. 2017(04)
本文编号:30800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3080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