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2015年贵州省不同等级降雨日数时空变化特征
发布时间:2021-04-06 06:06
使用贵州省19个气象站1980-2015年的36年逐日降水观测数据,通过计算气候态、倾向率、雨日概率、线性系数,运用样条函数插值法、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现代统计诊断方法,研究了贵州省不同地貌各等级降雨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和不同等级降雨日数的趋势变化。得到以下结论:1980-2015年,贵州省各地降雨日数多年平均值在130~200 d之间,全省年总雨日平均值为171 d,小雨日数占总雨日数的81. 31%,对降雨日数的贡献最高,总雨日时空分布由小雨型决定,空间分布上,总体表现为西多东少,中部多南北少;暴雨和大雨日数在空间上呈带状分布,南多北少;中雨日数出现两个大值中心,一个位于东部,另一个位于西南部的岩溶盆地;暴雨和大雨日整体呈微弱上升趋势,而中雨、小雨、总雨日数呈下降趋势,总雨日下降趋势最显著;岩溶峡谷的雨日数最多,非喀斯特区和岩溶槽谷的雨日数最少。暴雨、大雨、中雨日数高值区在岩溶盆地,低值区在岩溶峡谷;降雨日数冬半年少于夏半年,冬季是全年中降雨日数最少的季节,以南部地区较少;贵州省总雨日年内分布可分为3类:平缓型、单峰型、双峰型,岩溶槽谷、非喀斯特区和岩溶高原地区属于平缓...
【文章来源】: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20,31(03)CSCD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贵州省地形地貌及气象站点分布
1980-2015年贵州省不同等级年降雨日数及年总雨日数变化如图2所示。由图2可看出,暴雨日数和大雨日数呈不明显递增趋势(图2(a)、2(b)),上升速率分别为0.015和0.008 d/a,即36 a内暴雨日数上升了约0.53 d,大雨日数上升约0.28 d。暴雨日数的极低值与极高值相继出现在2013年和2014年,两者相差2.9 d,变化起伏较大。1983年的大雨日数最多,达185 d,比2009年的大雨日数最低值高5.64 d,大雨日在20世纪80年代发生频率相对较低,在90年代较高。中雨日数和小雨日数总体呈递减趋势(图2(c)、2(d)),下降速率分别为0.106和0.602 d/a,可推测这段期间内中雨日数减少3.81 d左右,小雨日数下降约21.68 d,小雨日数降幅度较大。中雨日数在1980年最多,为27.68 d,1980年后开始减少,1990后有短暂的回升情况,在2011年出现最低值12.26d,极差值为15.42 d,说明整体波动较大。小雨日数最低值出现在1987年,为125.05 d,最高值为2012年的163.95 d,两者相差38.90 d。1980-2015年贵州省年降水日数多年平均值为170.80 d,暴雨、大雨、中雨、小雨分别为2.86、8.29、20.77、138.88 d(表1),分别占该省多年平均降水日数的1.68%、4.85%、12.16%、81.31%,即小雨日数最多,暴雨日数最少,强降水天数整体呈下降趋势,此结论与文献[28]得出的贵州省强降水天数的时间变化特征结论一致。由于小雨日数占比总雨日的比重最高,因此总雨日数的线性变化趋势与小雨日数大致相同,呈显著的递减趋势,下降速率为0.685 d/a,总雨日数下降约24.67 d,1982年总雨日数最多,为194.58 d,2011年总雨日数最少,为146.84 d;从不同时间阶段看,1987-2000年总雨日数较多,呈增加趋势,其他阶段降水天数呈减少趋势(图2(e))。3.3 降雨日数的空间变化
图4为1980-2015年贵州省不同等级年雨日数及空间变化趋势。由图4(a)、4(b)可看出,暴雨日数在西南部较多,在西北部较少,从东到西呈现出递减的趋势;暴雨倾向率均值为0.152 d/10a,说明暴雨日数整体呈上升趋势,且南方高于北方,罗甸、凯里、毕节、榕江这4个站点的倾向率较大,其值分别为0.456、0.414、0.418、0.378 d/10a,盘县为全省暴雨日数倾向率的低值中心,其倾向值为-0.335d/10a,表明盘县的暴雨日持续偏少。图4(c)、4(d)表明,大雨日数总体分布规律与暴雨日数接近,其高值区在西南部的盘县-兴义-独山一带,大雨日数达10~11 d,低值区在西北部的威宁-毕节-黔西一带,自北向南,大雨日数呈递增趋势;在湄潭为代表的北部地区和东南部的榕江周边大雨日数减少趋势明显,倾向率为-0.248~-0.529 d/10a,大雨日正趋势区域主要在南部岩溶洼地的罗甸、独山一带,倾向值分别为0.516、0.627 d/10a。图4(e)、4(f)表明,中雨日数自东、西向中部递减,东部的三穗、铜仁和西南部的盘县中雨日数较高,日数值在23~26d之间;中雨日数倾向率除东部的铜仁和榕江的部分地区为正值外,其他绝大多数地区为负值,在安顺、独山和桐梓等地区形成低值中心,倾向率为-3.815~-2.280 d/10a。由图4(g)、4(h)可看出,小雨日数从西北到东南、从西南到东北呈下降趋势,小雨日数的变化趋势与图3(b)中的总雨日大致相同,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南部和西部的下降速率最快,以非喀斯特区的望谟、罗甸地区为典型代表,倾向率分别达-12.761、-13.089 d/10a。3.4 雨日概率的年内分布特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贵州省1960-2014年不同地貌类型的气温变化特征[J]. 莫跃爽,周秋文. 水土保持研究. 2019(04)
[2]基于降水Z指数的贵州省农业干旱时空演化特征[J]. 钱莉莉,贺中华,梁虹,杨朝晖,曾信波.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1)
[3]青藏高原降水季节分配的空间变化特征[J]. 朱艳欣,桑燕芳. 地理科学进展. 2018(11)
[4]近57 a 5—9月贵州极端强降水变化特征[J]. 甘文强,李刚,万雪丽. 干旱气象. 2018(04)
[5]1901–2013年中亚季节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ENSO的关系(英文)[J]. 陈曦,王闪闪,胡增运,周启鸣,胡琪.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8(09)
[6]1961—2010年中国华南地区夏季降水结构变化分析[J]. 李慧,周顺武,陆尔,姜有山,张运鹏.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8(03)
[7]贵州近50 a来夏季不同等级强降水事件特征研究[J]. 严小冬,孙翔,杨春艳,夏阳.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18(02)
[8]2011-2050年贵州省极端气候指数时空变化特征[J]. 韩会庆,张娇艳,苏志华,陆艺. 水土保持研究. 2018(02)
[9]1960—2013年贵州省强降水天数时空变化特征[J]. 韩会庆,苏志华,张娇艳,蔡广鹏,张朝琼.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17(11)
[10]中国雨日数的气候特征及趋势变化[J]. 汪卫平,杨修群,张祖强,吴战平. 气象科学. 2017(03)
本文编号:3120916
【文章来源】: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20,31(03)CSCD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贵州省地形地貌及气象站点分布
1980-2015年贵州省不同等级年降雨日数及年总雨日数变化如图2所示。由图2可看出,暴雨日数和大雨日数呈不明显递增趋势(图2(a)、2(b)),上升速率分别为0.015和0.008 d/a,即36 a内暴雨日数上升了约0.53 d,大雨日数上升约0.28 d。暴雨日数的极低值与极高值相继出现在2013年和2014年,两者相差2.9 d,变化起伏较大。1983年的大雨日数最多,达185 d,比2009年的大雨日数最低值高5.64 d,大雨日在20世纪80年代发生频率相对较低,在90年代较高。中雨日数和小雨日数总体呈递减趋势(图2(c)、2(d)),下降速率分别为0.106和0.602 d/a,可推测这段期间内中雨日数减少3.81 d左右,小雨日数下降约21.68 d,小雨日数降幅度较大。中雨日数在1980年最多,为27.68 d,1980年后开始减少,1990后有短暂的回升情况,在2011年出现最低值12.26d,极差值为15.42 d,说明整体波动较大。小雨日数最低值出现在1987年,为125.05 d,最高值为2012年的163.95 d,两者相差38.90 d。1980-2015年贵州省年降水日数多年平均值为170.80 d,暴雨、大雨、中雨、小雨分别为2.86、8.29、20.77、138.88 d(表1),分别占该省多年平均降水日数的1.68%、4.85%、12.16%、81.31%,即小雨日数最多,暴雨日数最少,强降水天数整体呈下降趋势,此结论与文献[28]得出的贵州省强降水天数的时间变化特征结论一致。由于小雨日数占比总雨日的比重最高,因此总雨日数的线性变化趋势与小雨日数大致相同,呈显著的递减趋势,下降速率为0.685 d/a,总雨日数下降约24.67 d,1982年总雨日数最多,为194.58 d,2011年总雨日数最少,为146.84 d;从不同时间阶段看,1987-2000年总雨日数较多,呈增加趋势,其他阶段降水天数呈减少趋势(图2(e))。3.3 降雨日数的空间变化
图4为1980-2015年贵州省不同等级年雨日数及空间变化趋势。由图4(a)、4(b)可看出,暴雨日数在西南部较多,在西北部较少,从东到西呈现出递减的趋势;暴雨倾向率均值为0.152 d/10a,说明暴雨日数整体呈上升趋势,且南方高于北方,罗甸、凯里、毕节、榕江这4个站点的倾向率较大,其值分别为0.456、0.414、0.418、0.378 d/10a,盘县为全省暴雨日数倾向率的低值中心,其倾向值为-0.335d/10a,表明盘县的暴雨日持续偏少。图4(c)、4(d)表明,大雨日数总体分布规律与暴雨日数接近,其高值区在西南部的盘县-兴义-独山一带,大雨日数达10~11 d,低值区在西北部的威宁-毕节-黔西一带,自北向南,大雨日数呈递增趋势;在湄潭为代表的北部地区和东南部的榕江周边大雨日数减少趋势明显,倾向率为-0.248~-0.529 d/10a,大雨日正趋势区域主要在南部岩溶洼地的罗甸、独山一带,倾向值分别为0.516、0.627 d/10a。图4(e)、4(f)表明,中雨日数自东、西向中部递减,东部的三穗、铜仁和西南部的盘县中雨日数较高,日数值在23~26d之间;中雨日数倾向率除东部的铜仁和榕江的部分地区为正值外,其他绝大多数地区为负值,在安顺、独山和桐梓等地区形成低值中心,倾向率为-3.815~-2.280 d/10a。由图4(g)、4(h)可看出,小雨日数从西北到东南、从西南到东北呈下降趋势,小雨日数的变化趋势与图3(b)中的总雨日大致相同,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南部和西部的下降速率最快,以非喀斯特区的望谟、罗甸地区为典型代表,倾向率分别达-12.761、-13.089 d/10a。3.4 雨日概率的年内分布特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贵州省1960-2014年不同地貌类型的气温变化特征[J]. 莫跃爽,周秋文. 水土保持研究. 2019(04)
[2]基于降水Z指数的贵州省农业干旱时空演化特征[J]. 钱莉莉,贺中华,梁虹,杨朝晖,曾信波.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1)
[3]青藏高原降水季节分配的空间变化特征[J]. 朱艳欣,桑燕芳. 地理科学进展. 2018(11)
[4]近57 a 5—9月贵州极端强降水变化特征[J]. 甘文强,李刚,万雪丽. 干旱气象. 2018(04)
[5]1901–2013年中亚季节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ENSO的关系(英文)[J]. 陈曦,王闪闪,胡增运,周启鸣,胡琪.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8(09)
[6]1961—2010年中国华南地区夏季降水结构变化分析[J]. 李慧,周顺武,陆尔,姜有山,张运鹏.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8(03)
[7]贵州近50 a来夏季不同等级强降水事件特征研究[J]. 严小冬,孙翔,杨春艳,夏阳.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18(02)
[8]2011-2050年贵州省极端气候指数时空变化特征[J]. 韩会庆,张娇艳,苏志华,陆艺. 水土保持研究. 2018(02)
[9]1960—2013年贵州省强降水天数时空变化特征[J]. 韩会庆,苏志华,张娇艳,蔡广鹏,张朝琼.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17(11)
[10]中国雨日数的气候特征及趋势变化[J]. 汪卫平,杨修群,张祖强,吴战平. 气象科学. 2017(03)
本文编号:31209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3120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