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2019年陕西省极端旱涝事件的时空演变规律
发布时间:2021-04-06 21:02
选用陕西省51个地面气象站1961—2019年日降水数据,利用MATLAB2017计算了6个极端降水指数,采用线性趋势分析法、森斜率和改进的非参数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研究不同时间尺度下极端降水指数的时空演变特征并找出了发生突变的年份。结果表明:各极端降水指数的月际、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差异较大;夏季(7—9月)容易发生极端湿润事件,而冬季则容易发生极端干旱事件;连续干旱日数(DCD)、连续湿润日数(DCW)、强降水日数(DR10)和最大日降水量(Rd,max)、非常湿润日降水量(R95p)、全年湿润日降水总量(RT)的变化趋势率分别为-0.14、-0.13、-0.20 d/10 a和1.08、0.39、-3.42 mm/10 a,多年平均值分别为38.8、5.8、20.0 d和60.7、167.8、644.3 mm;极端湿润事件发生较频繁的站点主要分布在陕南地区,而陕北地区的站点发生干旱的风险较高;陕北有变湿润的趋势,而关中平原地区的极端降水事件...
【文章来源】:陕西气象. 2020,(06)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陕西省数字高程及所选站点分布
图3展示1961—2019年极端降水指数多年平均值的空间分布。可以看出:DCD呈现出与其他5个极端降水指数相反的空间格局,即由南到北增加的趋势;超过46.0 d的站点均分布在陕北,佳县最高(60.3 d)。DCW与DCD的空间分布状况相反,即陕南和关中地区较高,超过6.2 d的站点都分布在这里,而陕北地区较低,主要体现为降水少且比较分散。DR10较高的值分布在陕南山区,镇巴站最大(34.2 d),且DR10由南到北出现均匀递减的趋势,这说明陕南地区的强降水较频繁,而陕北则较少。Rd,max由南到北大体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加,关中地区部分站点相对较小。值得注意的是,镇巴站(118.6 mm)明显高于其他站点,这说明该站点容易遭受短时暴雨洪涝灾害的影响。R95p的空间分布格局与Rd,max相似,也是镇巴站最高(390.0 mm),与Rd,max不同的是陕西最北部地区的站点较低。RT由南到北呈现递减趋势,超过1 000 mm的站点均分布在最南部地区,而低于440 mm的站点均分布在最北部地区。4 极端降水指数的突变年份和趋势变化
根据各站点6个极端降水指数的趋势检验结果(表4和图5)可知:全省6个极端降水指数无显著变化的站点远多于显著变化的站点,其中所有站点的DCD值均无显著变化。从DCD的变化趋势可见,陕南和关中地区出现不显著上升或者下降趋势的站点均匀分布在各处,而陕西中北部大多数站点呈现出不显著上升趋势,陕北地区大多数站点则呈现出不显著下降趋势。这说明未来陕北有干旱缓解趋势,同时陕南部分地区也会面临干旱的风险。DCW出现显著下降、不显著下降趋势的站点均远高于显著上升、不显著上升的站点,且多集中在关中地区。与DCW类似, DR10出现不显著下降趋势的站点主要集中在关中地区,且唯一一个显著下降趋势的站点也在该区,说明该区域未来极端降水事件可能呈现缓解的趋势。Rd,max有4个站点有着显著上升趋势,其中3个站点位于陕南山区,而且该区域大多数站点有不显著上升趋势。对于原本极端降水事件频繁的陕南地区来讲,未来暴雨洪涝灾害的风险将进一步加剧。R95p出现趋势变化的站点随机地出现在全省各处,这说明非常湿润天的降水量的趋势变化无明显地区差异性。RT出现显著下降和不显著下降趋势的站点占多数,这说明未来省内的降水可能会进一步减少,且主要集中在关中地区。表3 陕西省6个极端降水指数使用改进的非参数MMK检验得到的统计量(Z*)以及森斜率(b) 极端降水指数 DCD DCW DR10 Rd,max R95p RT Z* -0.17 -1.15 -0.62 1.98* 0.89 -0.03 b -0.006 -0.012 -0.015 0.113 0.095 -0.012 注:*表示通过0.0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Zm|≥1.96)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2005—2018年陕西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J]. 李萍云,赵强,王楠,屈丽玮. 陕西气象. 2019(05)
[2]渭河流域中尺度暴雨时空分布及环流特征[J]. 武麦凤,乔舒婷. 陕西气象. 2019(02)
[3]双城区近50 a降水变化特征分析[J]. 于凯旋,张海军,王旭. 黑龙江气象. 2018(01)
[4]基于TOPSIS法的陕西省黄河流域干旱综合评价模型[J]. 张晓华,毕生,曹永潇.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2015(02)
[5]陕西盛夏极端降水频次及其与全球海温的遥相关研究[J]. 程肖侠,方建刚,雷向杰. 干旱气象. 2014(01)
[6]陕北地区防汛抗洪工作与致灾原因调研[J]. 薛建兴. 中国防汛抗旱. 2013(06)
[7]基于GIS的陕西省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 郭兆夏,李星敏,朱琳,梁轶. 中国农业气象. 2010(S1)
[8]中国极端降水事件的频数和强度特征[J]. 王志福,钱永甫. 水科学进展. 2009(01)
[9]中国干旱气候分区及其降水量变化特征[J]. 杨绚,李栋梁. 干旱气象. 2008(02)
[10]中国年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J]. 杨金虎,江志红,王鹏祥,陈彦山.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8(01)
博士论文
[1]陕西历史人口地理研究[D]. 薜平拴.陕西师范大学 2000
本文编号:3122137
【文章来源】:陕西气象. 2020,(06)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陕西省数字高程及所选站点分布
图3展示1961—2019年极端降水指数多年平均值的空间分布。可以看出:DCD呈现出与其他5个极端降水指数相反的空间格局,即由南到北增加的趋势;超过46.0 d的站点均分布在陕北,佳县最高(60.3 d)。DCW与DCD的空间分布状况相反,即陕南和关中地区较高,超过6.2 d的站点都分布在这里,而陕北地区较低,主要体现为降水少且比较分散。DR10较高的值分布在陕南山区,镇巴站最大(34.2 d),且DR10由南到北出现均匀递减的趋势,这说明陕南地区的强降水较频繁,而陕北则较少。Rd,max由南到北大体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加,关中地区部分站点相对较小。值得注意的是,镇巴站(118.6 mm)明显高于其他站点,这说明该站点容易遭受短时暴雨洪涝灾害的影响。R95p的空间分布格局与Rd,max相似,也是镇巴站最高(390.0 mm),与Rd,max不同的是陕西最北部地区的站点较低。RT由南到北呈现递减趋势,超过1 000 mm的站点均分布在最南部地区,而低于440 mm的站点均分布在最北部地区。4 极端降水指数的突变年份和趋势变化
根据各站点6个极端降水指数的趋势检验结果(表4和图5)可知:全省6个极端降水指数无显著变化的站点远多于显著变化的站点,其中所有站点的DCD值均无显著变化。从DCD的变化趋势可见,陕南和关中地区出现不显著上升或者下降趋势的站点均匀分布在各处,而陕西中北部大多数站点呈现出不显著上升趋势,陕北地区大多数站点则呈现出不显著下降趋势。这说明未来陕北有干旱缓解趋势,同时陕南部分地区也会面临干旱的风险。DCW出现显著下降、不显著下降趋势的站点均远高于显著上升、不显著上升的站点,且多集中在关中地区。与DCW类似, DR10出现不显著下降趋势的站点主要集中在关中地区,且唯一一个显著下降趋势的站点也在该区,说明该区域未来极端降水事件可能呈现缓解的趋势。Rd,max有4个站点有着显著上升趋势,其中3个站点位于陕南山区,而且该区域大多数站点有不显著上升趋势。对于原本极端降水事件频繁的陕南地区来讲,未来暴雨洪涝灾害的风险将进一步加剧。R95p出现趋势变化的站点随机地出现在全省各处,这说明非常湿润天的降水量的趋势变化无明显地区差异性。RT出现显著下降和不显著下降趋势的站点占多数,这说明未来省内的降水可能会进一步减少,且主要集中在关中地区。表3 陕西省6个极端降水指数使用改进的非参数MMK检验得到的统计量(Z*)以及森斜率(b) 极端降水指数 DCD DCW DR10 Rd,max R95p RT Z* -0.17 -1.15 -0.62 1.98* 0.89 -0.03 b -0.006 -0.012 -0.015 0.113 0.095 -0.012 注:*表示通过0.0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Zm|≥1.96)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2005—2018年陕西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J]. 李萍云,赵强,王楠,屈丽玮. 陕西气象. 2019(05)
[2]渭河流域中尺度暴雨时空分布及环流特征[J]. 武麦凤,乔舒婷. 陕西气象. 2019(02)
[3]双城区近50 a降水变化特征分析[J]. 于凯旋,张海军,王旭. 黑龙江气象. 2018(01)
[4]基于TOPSIS法的陕西省黄河流域干旱综合评价模型[J]. 张晓华,毕生,曹永潇.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2015(02)
[5]陕西盛夏极端降水频次及其与全球海温的遥相关研究[J]. 程肖侠,方建刚,雷向杰. 干旱气象. 2014(01)
[6]陕北地区防汛抗洪工作与致灾原因调研[J]. 薛建兴. 中国防汛抗旱. 2013(06)
[7]基于GIS的陕西省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 郭兆夏,李星敏,朱琳,梁轶. 中国农业气象. 2010(S1)
[8]中国极端降水事件的频数和强度特征[J]. 王志福,钱永甫. 水科学进展. 2009(01)
[9]中国干旱气候分区及其降水量变化特征[J]. 杨绚,李栋梁. 干旱气象. 2008(02)
[10]中国年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J]. 杨金虎,江志红,王鹏祥,陈彦山.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8(01)
博士论文
[1]陕西历史人口地理研究[D]. 薜平拴.陕西师范大学 2000
本文编号:31221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3122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