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气象学论文 >

基于梅雨监测指标的安徽江淮地区梅雨过程识别

发布时间:2021-05-13 10:27
  据国标《梅雨监测指标》规定的入梅和出梅条件,识别了安徽省江淮地区1957—2020的梅雨过程及其特征量,对比分析了国标与其发布前其他研究在雨日、出梅条件等方面的异同及其对梅雨过程识别和特征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据国标识别的安徽江淮地区梅雨过程和特征量与其他现有研究方法的识别结果基本一致,以日降水量大于气候平均6—7月日降水量的1/2为雨日,比据国标规定的雨日识别的空梅年增多,识别的部分年份入梅偏晚;1957—2020年中有13个空梅年,约占1/5,非空梅年平均于6月19日入梅,7月13日出梅,梅雨期长23.7 d,梅雨期和降水集中期的降水量分别为270.7和263.0 mm,约占年降水量的1/4,占6—7月降水量的3/4;当研究区域较小时,应据环流和雨日条件确定区域的出梅日,不宜以最后一个雨期结束日的次日为出梅日;安徽江淮地区在空、枯梅容易出现较重旱情,尤其是连续的空、枯梅年,而梅雨量大且集中的年份易发生洪涝,尤其是梅雨量大于400 mm的年份(如2020年)。 

【文章来源】: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2020,(06)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7 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太湖流域湖西区暴雨时空分布特性分析[J]. 陶雨薇,王远坤,王栋,倪玲玲.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2020(03)
[2]安徽省近60年台风降水特征分析[J]. 黄峰中,周玉良,周平,金菊良,尹志杰.  水电能源科学. 2019(12)
[3]广州东濠涌流域城市洪涝灾害情景模拟与风险评估[J]. 黄国如,罗海婉,陈文杰,潘健.  水科学进展. 2019(05)
[4]基于集对分析的安徽省梅雨期降水空间特征研究[J]. 王佳,周玉良,周平,金菊良.  水电能源科学. 2018(11)
[5]基于联合分布的太湖流域梅雨特征研究[J]. 刘勇,王银堂,胡庆芳,崔婷婷,王磊之.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2015(04)
[6]江淮梅雨区域入、出梅划分及其特征分析[J]. 黄青兰,王黎娟,李熠,何金海.  热带气象学报. 2012(05)
[7]江淮区域梅雨的划分指标研究[J]. 梁萍,丁一汇,何金海,陈伯民,雷小途.  大气科学. 2010(02)
[8]江淮地区梅雨的新定义及其气候特征[J]. 胡娅敏,丁一汇,廖菲.  大气科学. 2008(01)
[9]梅雨期划分方法的再提出[J]. 周后福.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2005(04)
[10]安徽梅雨年际变化特征研究[J]. 刘勇,徐敏,朱红芳,郑启康.  气象科学. 2004(04)



本文编号:31838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31838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937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