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干旱区地表能量平衡状况
发布时间:2021-05-24 06:51
利用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SACOL)2006年5月至2008年12月的连续观测资料,通榆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退化草地站和农田站)、北美半干旱区US-Aud站和US-ARM站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的连续观测资料,分析了SACOL地表辐射特征、地表能量平衡特征,同时与通榆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退化草地站和农田站)、北美半干旱区US-Aud站(草原站)和US-ARM站(农田站)进行了对比分析,比较了不同下垫面地气交换过程的特征。(1) SACOL的各辐射分量具有明显的单峰型日变化特征,但变化幅度存在一定差异,短波辐射的变化范围比较大,而长波辐射的变化范围比较小。SACOL的各辐射分量均有显著的年变化特征,并且年际间差异不大。12月至次年5月各辐射月均值逐渐增大,7至10月份各辐射月均值则逐渐减小。(2) SACOL的地表反照率的日变化呈“U”字型,SACOL白天的地表反照率在0.2到0.3之间。晴天地表反照率为早晚高中午低,雨后则为早上低傍晚高,而雪后则是早上高傍晚低。地表反照率与浅层土壤湿度存在负相关,土壤越湿,地表反照率越小,拟合曲线为指数衰减拟合,随着土壤深...
【文章来源】:兰州大学甘肃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半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研究意义
1.2 陆气相互作用观测试验及进展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观测站点及资料处理
2.1 观测站点
2.1.1 SACOL观测站
2.1.2 Tongyu观测站
2.1.3 US-Aud观测站
2.1.4 US-ARM观测站
2.2 各站点主要观测项目及仪器介绍
2.3 观测资料
2.3.1 观测资料介绍
2.3.2 资料的处理
第三章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近地层地表能量平衡特征
3.1 计算方法
3.1.1 地表辐射平衡
3.1.2 地表能量平衡方程
3.1.3 湍流通量的计算方法
3.1.4 土壤热通量的计算
3.2 地表辐射通量特征
3.2.1 地表辐射通量日变化特征
3.2.2 地表辐射通量年变化特征
3.2.3 地表反照率
3.3 能量平衡特征
3.3.1 能量平衡变化特征
3.3.2 地表能量分配特征
3.3.3 能量闭合率
3.4 小结
第四章 半干旱区不同下垫面的地表能量平衡特征
4.1 SACOL、通榆退化草地站、通榆农田站、US_Arm站和US_Aud站地表能量平衡各变量的年、月、日变化特征对比分析
4.2 SACOL、通榆退化草地站、通榆农田站、US_Arm站和US_Aud站的能量平衡状况
4.3 小结
第五章 总结讨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果
5.2 本文的创新点
5.3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项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关于中国西北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及其对气候影响研究的最近进展[J]. 黄荣辉,周德刚,陈文,周连童,韦志刚,张强,高晓清,卫国安,候旭宏. 大气科学. 2013(02)
[2]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非均一下垫面粗糙度分析[J]. 张文煜,张宇,陆晓静,郭振海,王晓妍. 高原气象. 2009(04)
[3]Surface Turbulent Flux Measurements over the Loess Plateau for a Semi-Arid Climate Change Study[J]. 左金清,黄建平,王介民,张武,闭建荣,王国印,李维京,付培健.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09(04)
[4]中国干旱和半干旱带的10年际演变特征[J]. 马柱国,符淙斌. 地球物理学报. 2005(03)
[5]西北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试验(NWC-ALIEX)及其研究进展[J]. 张强,黄荣辉,王胜,卫国安,曹晓彦,侯旭宏,吕世华,胡泽勇,马耀明,韦志刚,聂彦将,高洪春,高红梅,阎宇平. 地球科学进展. 2005(04)
[6]近百年来全球主要干旱区的干旱化特征分析[J]. 李新周,刘晓东,马柱国. 干旱区研究. 2004(02)
[7]半干旱地区吉林通榆“干旱化和有序人类活动”长期观测实验[J]. 刘辉志,董文杰,符淙斌,石立庆.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4(02)
[8]内蒙古半干旱草原土壤植被大气相互作用(IMGRASS)综合研究[J]. 吕达仁,陈佐忠,陈家宜,王庚辰,季劲钧,陈洪滨,刘钟龄,张仁华,乔劲松,陈有君. 地学前缘. 2002(02)
[9]典型干旱区荒漠戈壁陆面参数的观测研究(英文)[J]. 张强,曹晓彦,卫国安.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02(01)
[10]开展干旱环境动力学研究的若干问题[J]. 胡隐樵,张强. 地球科学进展. 2001(01)
博士论文
[1]半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的观测与研究[D]. 王国印.兰州大学 2013
[2]半干旱区不同下垫面地气相互作用研究[D]. 涂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2007
本文编号:3203750
【文章来源】:兰州大学甘肃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半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研究意义
1.2 陆气相互作用观测试验及进展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观测站点及资料处理
2.1 观测站点
2.1.1 SACOL观测站
2.1.2 Tongyu观测站
2.1.3 US-Aud观测站
2.1.4 US-ARM观测站
2.2 各站点主要观测项目及仪器介绍
2.3 观测资料
2.3.1 观测资料介绍
2.3.2 资料的处理
第三章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近地层地表能量平衡特征
3.1 计算方法
3.1.1 地表辐射平衡
3.1.2 地表能量平衡方程
3.1.3 湍流通量的计算方法
3.1.4 土壤热通量的计算
3.2 地表辐射通量特征
3.2.1 地表辐射通量日变化特征
3.2.2 地表辐射通量年变化特征
3.2.3 地表反照率
3.3 能量平衡特征
3.3.1 能量平衡变化特征
3.3.2 地表能量分配特征
3.3.3 能量闭合率
3.4 小结
第四章 半干旱区不同下垫面的地表能量平衡特征
4.1 SACOL、通榆退化草地站、通榆农田站、US_Arm站和US_Aud站地表能量平衡各变量的年、月、日变化特征对比分析
4.2 SACOL、通榆退化草地站、通榆农田站、US_Arm站和US_Aud站的能量平衡状况
4.3 小结
第五章 总结讨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果
5.2 本文的创新点
5.3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项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关于中国西北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及其对气候影响研究的最近进展[J]. 黄荣辉,周德刚,陈文,周连童,韦志刚,张强,高晓清,卫国安,候旭宏. 大气科学. 2013(02)
[2]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非均一下垫面粗糙度分析[J]. 张文煜,张宇,陆晓静,郭振海,王晓妍. 高原气象. 2009(04)
[3]Surface Turbulent Flux Measurements over the Loess Plateau for a Semi-Arid Climate Change Study[J]. 左金清,黄建平,王介民,张武,闭建荣,王国印,李维京,付培健.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09(04)
[4]中国干旱和半干旱带的10年际演变特征[J]. 马柱国,符淙斌. 地球物理学报. 2005(03)
[5]西北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试验(NWC-ALIEX)及其研究进展[J]. 张强,黄荣辉,王胜,卫国安,曹晓彦,侯旭宏,吕世华,胡泽勇,马耀明,韦志刚,聂彦将,高洪春,高红梅,阎宇平. 地球科学进展. 2005(04)
[6]近百年来全球主要干旱区的干旱化特征分析[J]. 李新周,刘晓东,马柱国. 干旱区研究. 2004(02)
[7]半干旱地区吉林通榆“干旱化和有序人类活动”长期观测实验[J]. 刘辉志,董文杰,符淙斌,石立庆.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4(02)
[8]内蒙古半干旱草原土壤植被大气相互作用(IMGRASS)综合研究[J]. 吕达仁,陈佐忠,陈家宜,王庚辰,季劲钧,陈洪滨,刘钟龄,张仁华,乔劲松,陈有君. 地学前缘. 2002(02)
[9]典型干旱区荒漠戈壁陆面参数的观测研究(英文)[J]. 张强,曹晓彦,卫国安.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02(01)
[10]开展干旱环境动力学研究的若干问题[J]. 胡隐樵,张强. 地球科学进展. 2001(01)
博士论文
[1]半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的观测与研究[D]. 王国印.兰州大学 2013
[2]半干旱区不同下垫面地气相互作用研究[D]. 涂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2007
本文编号:32037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3203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