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气象学论文 >

福建沿海夏季渐近线形锋生辐合线暴雨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08 15:49
  对2012-2017年8月福建沿海暴雨(雨量>50mm/24h)进行统计分析与环流形势分析,揭示有一类渐近线形锋生辐合线系统,水平尺度伸展几百公里,垂直厚度低于700hPa,可分为纬向型和经向型两类,纬向型气流自海上向内陆辐合,有冷锋锋生配合;经向型气流自南向北辐合,有暖锋锋生配合。进一步统计6年间非台风影响的暴雨样本中两类渐近线形锋生辐合线暴雨的占比,达到33.5%。因此渐近线形锋生辐合线为福建夏季暴雨的一类相对重要的低层关键系统,此类系统以往未有关注与讨论。对此类渐近线形锋生辐合线轴进行客观判定,可以确定辐合线的走向与位置,以及暴雨的相对位置:纬向型:由东南、偏东两支气流汇合形成,辐合区往往位于福建海岸线中部的闽江河谷。经向型:由西南、偏南两支气流汇合形成,辐合区往往位于闽西北的武夷山一带。这两类渐近线形锋生辐合线伴随的暴雨均位于辐合线左侧气流的气旋式切变区,它们正与福建多年4个暴雨中心中的2个相对应。诊断分析两类渐近线形锋生辐合线,在850hPa层及以下,纬向型:主要为副高南侧东风带气流从台湾岛南北两端绕行后在福建沿海中部汇合,海上偏冷空气随辐合气流登陆形成冷锋锋生,登陆时... 

【文章来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福建沿海夏季渐近线形锋生辐合线暴雨研究


福建省暴雨多发区示意图

纬向,合成流,累积降水,暴雨中心


3-5 1000hPa 合成流场及 6 小时累积降水(a 纬向型,b 经向型,阴影为 6h 累计降水量,箭暴雨中心)红色等值线为等温线(单位 C°)。字母 N 指示暖气团。.2.2 渐近线形锋生辐合线系统的客观判定考虑到纬向型辐合区主要由偏东和东南两支气流汇合,因此该纬向辐合线辐合右两侧分别为倾角相对的气流,偏东气流的与纬向的交角小于东南气流与纬向的且这两支气流均是自东向西的,由此确定出流场中的最大角度矢量,就能够相对由程序筛选出纬向型辐合线矢量及其辐合轴的位置。图 3-6a 显示了纬向型辐合的位置及走向。同时注意到沿岸辐合登陆区不仅存在着气流方向的渐近线式的存在着由地形导致的显著风速辐合。

辐合线,渐近线,锋生,形势场


线形锋生辐合线(简称经向型)是福建夏季非台风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3.3 渐近线形锋生辐合线及其暴雨的合成特征3.3.1 环流背景特征纬向渐近线形辐合线系统 500hPa 合成形势场如图 7a 所示中国东部为弱脊,福建位于暖脊后部,偏南气流为中层带来暖湿空气。此时副热带高压西伸,福建在副高南侧东风带控制下,由于台湾岛的绕流作用及沿岸地形的抬升阻挡作用,使得福建沿海中层环流场呈现纬向辐合态势。经向渐近线形辐合线系统 500hPa 合成形势场如图 7b 所示,中国中东部为宽阔冷槽,温度槽落后于高度槽,福建位于槽线附近,锋区在 28°N 附近。此时副热带高压东退至海上,福建位于副高西侧,沿岸以偏南气流为主,江西及福建内陆以西南气流为主,在福建省西北部呈现出经向辐合态势。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南部沿海暴雨东风波特征及SST影响机制研究[J]. 王坚红,曾喻,彭模,苗春生.  大气科学学报. 2017(03)
[2]不同边界层方案对一次华北暴雨数值模拟的敏感性研究[J]. 任华荣,高志球,李煜斌,王咏薇.  气象科学. 2017(01)
[3]用WRF模式中不同云微物理参数化方案对华南一次暴雨过程的数值模拟和性能分析[J]. 朱格利,林万涛,曹艳华.  大气科学. 2014(03)
[4]2011年7月中旬江淮流域持续性强降水的环流特征分析[J]. 刘梅,俞剑蔚,韩桂荣,张鹏勃.  热带气象学报. 2014(01)
[5]局地低矮地形对华南暴雨影响的数值试验[J]. 李博,刘黎平,赵思雄,黄翠银.  高原气象. 2013(06)
[6]东风带扰动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短期东西向移动的热力强迫分析[J]. 姚秀萍,孙建元.  热带气象学报. 2013(04)
[7]2010年我国南方两次持续性强降水的环流特征[J]. 牛若芸,张志刚,金荣花.  应用气象学报. 2012(04)
[8]边界层辐合线对强对流系统形成和发展的作用[J]. 王彦,于莉莉,李艳伟,朱男男,高留喜.  应用气象学报. 2011(06)
[9]冀中南一次强对流暴雨的数值模拟[J]. 马鸿青,丁治英,王志超,黄鹤,郭志强.  气象科学. 2011(03)
[10]渤海西岸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结构及成因[J]. 易笑园,李泽椿,孙晓磊,刘一玮,孙密娜,朱磊磊.  应用气象学报. 2011(01)

博士论文
[1]南方暴雨的气候特征以及触发、维持机制[D]. 常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华北“7·20”特大暴雨动力诊断与数值模拟[D]. 康延臻.兰州大学 2017
[2]两类华南沿海暖区辐合线暴雨特征与发展机制对比研究[D]. 杨艺亚.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6
[3]冷暖季江淮气旋入海发展过程与机制对比研究[D]. 牛丹.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2187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32187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437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