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人居环境系统的气候适应性:适应途径与协同策略
发布时间:2021-06-11 09:40
人居环境系统是由人类居住区及其周边环境组成的"社会—生态复合系统"。气候变化对人居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经济体系、基础设施和人体健康三个领域。本文提出将适应气候变化理念引入人居环境科学,将人居环境视为一个复杂适应系统。首先,分析了气候变化给人居环境系统带来的新风险,如复合型风险、关键风险、突现风险、系统性风险等。其次,将人居环境系统区分为:建筑基础设施、生命线基础设施、生态基础设施、社会基础设施四个子系统,分别论述各子系统提升气候适应性的具体途径。最后,基于系统治理理念,从城乡协同、试点建设协同、多主体协同等不同视角,提出人居环境的协同适应策略。
【文章来源】:环境保护. 2020,48(13)CSSCI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人居环境“社会—生态复合系统”构成要素
提升人居环境生命线系统的灾害防御能力是适应气候变化的关键。表2列举了供排水、能源、交通、通信系统的气候风险影响及适应措施。例如,极端降雨量的不确定性变化对城市排水系统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排水系统设计强度应考虑到降水频率和强度的增加,对未来排水能力的预期可能需要增加20%~80%[12]。纽约市2013年发布的城市适应计划《建设更强大、更有韧性的纽约》中,强调要加强气候防护投资以“提高交通、电信、水和能源等设施应对严重气候事件的能力,加强海岸线防御能力以应对洪水和海平面上升”。生态子系统(绿色基础设施)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黄帝内经》看“韧性城市”建设的理与法[J]. 郑艳,张万水. 城市发展研究. 2019(05)
[2]气候变化和城市可持续发展[J]. 翟盘茂,袁宇锋,余荣,郭建平. 科学通报. 2019(19)
[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韧性城市建设的思考[J]. 郑艳. 城市与减灾. 2017(04)
[4]中国适应气候变化政策现状、问题和建议[J]. 彭斯震,何霄嘉,张九天,马欣,孙傅,刘少华.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5(09)
[5]气候变化对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影响、适应和脆弱性研究的认知[J]. 刘绿柳,许红梅,马世铭.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4(04)
[6]乡村人居环境: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新领域[J]. 李伯华,刘沛林.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0(06)
[7]中国经济行业产出对气象条件变化的敏感性影响分析[J]. 罗慧,许小峰,章国材,罗进辉,王建鹏. 自然资源学报. 2010(01)
本文编号:3224288
【文章来源】:环境保护. 2020,48(13)CSSCI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人居环境“社会—生态复合系统”构成要素
提升人居环境生命线系统的灾害防御能力是适应气候变化的关键。表2列举了供排水、能源、交通、通信系统的气候风险影响及适应措施。例如,极端降雨量的不确定性变化对城市排水系统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排水系统设计强度应考虑到降水频率和强度的增加,对未来排水能力的预期可能需要增加20%~80%[12]。纽约市2013年发布的城市适应计划《建设更强大、更有韧性的纽约》中,强调要加强气候防护投资以“提高交通、电信、水和能源等设施应对严重气候事件的能力,加强海岸线防御能力以应对洪水和海平面上升”。生态子系统(绿色基础设施)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黄帝内经》看“韧性城市”建设的理与法[J]. 郑艳,张万水. 城市发展研究. 2019(05)
[2]气候变化和城市可持续发展[J]. 翟盘茂,袁宇锋,余荣,郭建平. 科学通报. 2019(19)
[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韧性城市建设的思考[J]. 郑艳. 城市与减灾. 2017(04)
[4]中国适应气候变化政策现状、问题和建议[J]. 彭斯震,何霄嘉,张九天,马欣,孙傅,刘少华.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5(09)
[5]气候变化对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影响、适应和脆弱性研究的认知[J]. 刘绿柳,许红梅,马世铭.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4(04)
[6]乡村人居环境: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新领域[J]. 李伯华,刘沛林.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0(06)
[7]中国经济行业产出对气象条件变化的敏感性影响分析[J]. 罗慧,许小峰,章国材,罗进辉,王建鹏. 自然资源学报. 2010(01)
本文编号:32242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3224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