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方地区寒潮时空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发布时间:2021-07-10 19:35
基于中国北方地区269个站点1960-2017年逐日气温观测数据与大气环流指数等,采用线性回归、相关分析、反距离加权法(IDW)及熵权法等方法,探讨了近58年中国北方地区寒潮频次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而利用研究区耕地面积、人均GDP、农作物播种面积等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从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易损性、防灾减灾能力四个方面对中国北方地区寒潮进行风险区划分析。结果表明:近58年来,中国北方地区寒潮频次总体呈0.2次·(10a)-1的速率减少,近58年研究区域共发生了159.7次寒潮,其中冬季和十一月份寒潮频次最多。高频次出现在吉林省靖宇县、安图县,内蒙古阿尔山市、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频次高达508次以上,平均每年8.8次,最少寒潮频次出现在华北南部,新疆喀什和阿克苏。不同等级寒潮频次差距较大,一般寒潮频次最多,共102.9次。一般寒潮、较强寒潮、强寒潮、特强寒潮与寒潮频次在空间分布上比较相似,大体呈由南向北增加的分布规律,东北地区是寒潮的活跃区,华北地区的活跃区在内蒙古中部,西北地区寒潮活跃区主要在新疆阿勒泰地区。年尺度而言,中国北方地区寒潮主要受CA、APVII、AO和APV...
【文章来源】:冰川冻土. 2020,42(02)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1 页
【部分图文】:
中国北方地理位置和气象站点分布
图2 近58年中国北方地区四种类型寒潮发生频次空间分布从年代际分布来看(表2),20世纪60年代寒潮频次出现最多,平均3.5次·a-1,其次是70年代,平均3.0次·a-1,2000-2009年寒潮频次出现最少,平均2.4次·a-1,一般寒潮、较强寒潮、强寒潮与寒潮总频次年代际分布基本一致,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寒潮频次逐渐减少,90年代寒潮发生频次略有增加,但仍低于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进入21世纪后再次减少,特强寒潮出现最少,58年仅1.3次,其中2000-2009年和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均为0.3次,20世纪90年代0.2次,2010-2017年和20世纪80年代均为0.1次。四季寒潮频次以冬季出现最多,共65.5次,占全年寒潮频次的41%;其次为秋季,共50.2次,占比31.4%;春季位居第三,共43.9次,占比27.5%;夏季最少仅0.1次,占比0.06%。月尺度寒潮发生频次以11月份最多,共31.2次,其次是12月份和1月份,6月份和8月份仍然有少数地区出现寒潮,7月份除了新疆的巴里坤和吐尔尕特,其它地区几乎没有寒潮出现(表3)。
根据寒潮发生标准,对中国北方地区269个站点近58年来寒潮频次总和及逐年寒潮频次加权平均,得到北方地区近58年共发生159.7次寒潮,年平均寒潮频次2.8次·a-1,寒潮频次出现最多的是1966年,5.2次,2007年寒潮频次最少,1.3次。从北方地区1960-2017年寒潮频次逐年序列及线性趋势[图3(a)]明显的看出,1960-2017年中国北方地区寒潮频次总体呈递减的趋势,递减的速度为0.20次·(10a)-1(P<0.01)。其中,1960-1966年寒潮频次明显增加,1967-1984年寒潮频次在波动中减少,1985-1987年寒潮频次出现跃增,1989-1993年又呈减少趋势,1994年后略微上升后波动下降,这与不同区域在全球大背景下寒潮频次变化的研究结果相同[31-38]。对北方地区269个站点近58年来寒潮频次变化趋势进行逐一分析,趋势值的绝对值大小用三角形的大小进行标注,通过0.05显著性检验站点用空心方框进行标注,得到1960-2017年北方地区各站点寒潮频次年际变化趋势系数显著性检验分布[图3(b)],由图可见,北方大部分地区寒潮频次变化趋势为负值,有一半以上的地区通过了95%显著性检验,且寒潮减弱趋势比较显著的地方集中分布在东北地区。图3 1960-2017年中国北方地区寒潮频次逐年序列及线性趋势(a)与各站点寒潮频次年际变化趋势系数显著性检验分布(b)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气候对青海祁连山水文水资源的影响[J]. 戴升,保广裕,祁贵明,马占良,白文蓉,余迪,冯晓莉,杨延华,时盛博. 冰川冻土. 2019(05)
[2]黑龙江省初霜冻变化特征研究及预测方法[J]. 张健,许丽玲,班晋,陆妍,王振,张春梅. 冰川冻土. 2019(03)
[3]Study on the growth of wind wave frequency spectra generated by cold waves in the northern East China Sea[J]. 莫冬雪,侯一筠,刘亚豪,李健.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2018(05)
[4]近30多年中国东北地区春季寒潮的年代际变化及其可能原因[J]. 唐孟琪,曾刚.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17(04)
[5]1971—2014年新疆区域寒潮气候特征[J]. 罗继,代君梅,杨虎,曲良璐,赵霞. 干旱区研究. 2017(02)
[6]1960-2014年中国绿洲严寒期的时空变化特征与成因分析[J]. 柴中华,刘普幸. 地理学报. 2016(05)
[7]乌鲁木齐市寒潮气候特征分析[J]. 郑玉萍,宫恒瑞.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15(06)
[8]1971—2011年辽宁寒潮时空分布特征[J]. 阎琦,陆井龙,田莉,崔锦,李爽,杨青.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4(04)
[9]近53年内蒙古寒潮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刘宪锋,朱秀芳,潘耀忠,李双双,张东海,刘焱序. 地理学报. 2014(07)
[10]中国1951-1980年及1981-2010年的气候区划[J]. 郑景云,卞娟娟,葛全胜,尹云鹤. 地理研究. 2013(06)
本文编号:3276532
【文章来源】:冰川冻土. 2020,42(02)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1 页
【部分图文】:
中国北方地理位置和气象站点分布
图2 近58年中国北方地区四种类型寒潮发生频次空间分布从年代际分布来看(表2),20世纪60年代寒潮频次出现最多,平均3.5次·a-1,其次是70年代,平均3.0次·a-1,2000-2009年寒潮频次出现最少,平均2.4次·a-1,一般寒潮、较强寒潮、强寒潮与寒潮总频次年代际分布基本一致,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寒潮频次逐渐减少,90年代寒潮发生频次略有增加,但仍低于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进入21世纪后再次减少,特强寒潮出现最少,58年仅1.3次,其中2000-2009年和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均为0.3次,20世纪90年代0.2次,2010-2017年和20世纪80年代均为0.1次。四季寒潮频次以冬季出现最多,共65.5次,占全年寒潮频次的41%;其次为秋季,共50.2次,占比31.4%;春季位居第三,共43.9次,占比27.5%;夏季最少仅0.1次,占比0.06%。月尺度寒潮发生频次以11月份最多,共31.2次,其次是12月份和1月份,6月份和8月份仍然有少数地区出现寒潮,7月份除了新疆的巴里坤和吐尔尕特,其它地区几乎没有寒潮出现(表3)。
根据寒潮发生标准,对中国北方地区269个站点近58年来寒潮频次总和及逐年寒潮频次加权平均,得到北方地区近58年共发生159.7次寒潮,年平均寒潮频次2.8次·a-1,寒潮频次出现最多的是1966年,5.2次,2007年寒潮频次最少,1.3次。从北方地区1960-2017年寒潮频次逐年序列及线性趋势[图3(a)]明显的看出,1960-2017年中国北方地区寒潮频次总体呈递减的趋势,递减的速度为0.20次·(10a)-1(P<0.01)。其中,1960-1966年寒潮频次明显增加,1967-1984年寒潮频次在波动中减少,1985-1987年寒潮频次出现跃增,1989-1993年又呈减少趋势,1994年后略微上升后波动下降,这与不同区域在全球大背景下寒潮频次变化的研究结果相同[31-38]。对北方地区269个站点近58年来寒潮频次变化趋势进行逐一分析,趋势值的绝对值大小用三角形的大小进行标注,通过0.05显著性检验站点用空心方框进行标注,得到1960-2017年北方地区各站点寒潮频次年际变化趋势系数显著性检验分布[图3(b)],由图可见,北方大部分地区寒潮频次变化趋势为负值,有一半以上的地区通过了95%显著性检验,且寒潮减弱趋势比较显著的地方集中分布在东北地区。图3 1960-2017年中国北方地区寒潮频次逐年序列及线性趋势(a)与各站点寒潮频次年际变化趋势系数显著性检验分布(b)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气候对青海祁连山水文水资源的影响[J]. 戴升,保广裕,祁贵明,马占良,白文蓉,余迪,冯晓莉,杨延华,时盛博. 冰川冻土. 2019(05)
[2]黑龙江省初霜冻变化特征研究及预测方法[J]. 张健,许丽玲,班晋,陆妍,王振,张春梅. 冰川冻土. 2019(03)
[3]Study on the growth of wind wave frequency spectra generated by cold waves in the northern East China Sea[J]. 莫冬雪,侯一筠,刘亚豪,李健.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2018(05)
[4]近30多年中国东北地区春季寒潮的年代际变化及其可能原因[J]. 唐孟琪,曾刚.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17(04)
[5]1971—2014年新疆区域寒潮气候特征[J]. 罗继,代君梅,杨虎,曲良璐,赵霞. 干旱区研究. 2017(02)
[6]1960-2014年中国绿洲严寒期的时空变化特征与成因分析[J]. 柴中华,刘普幸. 地理学报. 2016(05)
[7]乌鲁木齐市寒潮气候特征分析[J]. 郑玉萍,宫恒瑞.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15(06)
[8]1971—2011年辽宁寒潮时空分布特征[J]. 阎琦,陆井龙,田莉,崔锦,李爽,杨青.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4(04)
[9]近53年内蒙古寒潮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刘宪锋,朱秀芳,潘耀忠,李双双,张东海,刘焱序. 地理学报. 2014(07)
[10]中国1951-1980年及1981-2010年的气候区划[J]. 郑景云,卞娟娟,葛全胜,尹云鹤. 地理研究. 2013(06)
本文编号:32765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3276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