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气象学论文 >

广东一次飑线过程中雷暴单体电荷结构的数值模拟

发布时间:2021-07-17 17:01
  以往学者们通过对地面电场的观测、地闪的主要类型以及甚高频雷电辐射源的定位结果来推断广东地区雷暴云内的电荷结构特征,认为广东地区雷暴云的电荷结构为偶极性特征。近十多年,虽然探测仪器和技术在不断发展,但未在广东地区做过更深入的研究。广州地区飑线多发,为了进一步认识我国广东地区的雷暴云电荷结构,本文利用加入了详细起放电参数化方案的WRF模式,模拟了2017年5月8日发生在广东的一次飑线过程,并选取了这次飑线过程中的强、弱两个对流单体,通过分析其成熟期的电荷结构、动力、云水含量、各水成物粒子混合比及携带电荷情况的特征,讨论了电荷结构的形成及演变机制。得到结论如下:(1)两个对流强度不同的单体,对流区成熟阶段的电荷结构起初都为典型的三极性结构,随着单体的发展,在较短的时间内,电荷结构由三极性逐渐转演变为偶极性,和以往通过观测的反推结果不同。(2)两个单体的层状云区的电荷结构都主要受到冰晶粒子带电情况的影响,因此在成熟阶段基本一直保持着偶极性的电荷结构,这部分的电荷结构和以往通过观测的反推结果一致,都为偶极性结构。(3)两个单体的对流区在成熟初期,霰粒子在有效液态水含量适中且温度较高的地方与冰晶/... 

【文章来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广东一次飑线过程中雷暴单体电荷结构的数值模拟


2017 年 5 月 8 日广东飑线过程的雷达实测组合反射率

广东一次飑线过程中雷暴单体电荷结构的数值模拟


017年5月8日16时广州地区的T-lnp图(黑色实线:气温,蓝色实线:露点温度,红色虚线:状态曲线)

广东一次飑线过程中雷暴单体电荷结构的数值模拟


模拟域示意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广东两次飑线过程的微物理特征分析研究[J]. 冯璐,夏丰,万齐林,肖辉,刘显通,郑腾飞,黎慧琦.  热带气象学报. 2019(06)
[2]广东一次雷暴过程的宏微观及电特征的数值模拟[J]. 郭凤霞,黄兆楚,王曼霏,李扬,穆奕君,廉纯皓,曾凡辉.  热带气象学报. 2018(05)
[3]低频电场变化探测阵列建设及其初步运行结果[J]. 史东东,郑栋,张阳,张义军,黄治钢,吕伟涛,陈绍东,颜旭.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8(01)
[4]基于WRF模式对华北一次飑线过程中雷电活动的间接和直接模拟研究[J]. 赵鹏国,银燕,周筠珺,肖辉,康汉青,邓美玲.  气象科学. 2017(03)
[5]台风莫拉菲(2009)登陆前后电荷结构演变的模拟研究[J]. 徐良韬,张义军,张文娟,王飞,郑栋.  气象学报. 2016(06)
[6]广东野外雷电综合观测试验十年进展[J]. 张义军,吕伟涛,陈绍东,郑栋,张阳,颜旭,陈绿文,董万胜,但建茹,潘汉波.  气象学报. 2016(05)
[7]The role of dynamic transport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inverted charge structure in a simulated hailstorm[J]. XU Liang Tao,ZHANG Yi Jun,LIU Heng Yi,ZHENG Dong,WANG Fei.  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 2016(07)
[8]强雷暴中正地闪发生的条件[J]. 郭凤霞,陆干沂,吴鑫,王昊亮,刘祖培,鲍敏,李雅雯.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6(05)
[9]2008—2012年广东省雷电灾害特征的分析[J]. 张春燕,黄延刚,陈易昕.  广东气象. 2015(03)
[10]飑线系统中的闪电辐射源分布特征及云内电荷结构讨论[J]. 刘冬霞,郄秀书,王志超,吴学珂,潘伦湘.  物理学报. 2013(21)

硕士论文
[1]一次华南强飑线过程的数值模拟及其自组织过程研究[D]. 席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8
[2]一次华南飑线的动热力和云微物理特征及演变的模拟研究[D]. 苏洋.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7



本文编号:32885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32885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879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