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季风区深对流系统特征及其成因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02 11:44
深对流系统能够快速地把边界层的水汽及污染物等垂直输送到对流层上层,有些甚至能突破对流层顶直接进入平流层,从而在全球能量交换、水物质的重新分配以及对流层和平流层之间的物质交换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流强烈的深对流系统还伴随着强降水、大风、冰雹和闪电等灾害性天气现象,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青藏高原与亚洲夏季风的相互作用使得亚洲季风区成为对流层物质进入平流层的重要通道。TRMM卫星因其多传感器的同步观测,为我们研究热带、副热带地区深对流系统的三维结构及强度特征提供了宝贵资料。本论文主要基于TRMM卫星观测资料,系统分析了全球尤其是亚洲季风区内20dBZ回波顶高大于14km的深对流系统的时空分布、对流属性和对流结构等特征,结合NCEP再分析资料,进一步对喜马拉雅山脉南麓附近区域内深对流系统形成的动力条件及水汽输送过程进行了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深对流系统与闪电密度的分布基本一致,主要发生在热带地区的陆地上,并集中分布在非洲中部、南美洲北部以及亚洲南部至大洋洲北部之间的海洋性大陆区域。深对流系统对流深度(用云顶高度与20dBZ回波顶高来反映)和对流强度(用40dBZ强回波顶高、闪电频数...
【文章来源】:兰州大学甘肃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2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全球深对流系统的研究
1.2.2 亚洲季风区深对流系统的研究
1.3 本文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数据来源及处理方法简介
2.1 TRMM卫星及其探测器
2.2 TRMM数据集及处理方法
2.3 NCEP再分析资料
第三章 全球热带、副热带地区深对流系统的区域分布特征
3.1 深对流系统与闪电的区域分布
3.2 深对流系统的对流特征
3.2.1 不同对流深度的深对流系统
3.2.2 不同对流强度的深对流系统
3.3 近地面环境场分布及其对深对流系统的可能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亚洲季风区深对流系统的时空分布特征
4.1 深对流系统的空间分布特征
4.1.1 亚洲夏季风爆发前
4.1.2 亚洲夏季风爆发后
4.2 不同地形条件下的深对流系统特征
4.3 深对流系统的日变化特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青藏高原-南亚季风区深对流系统特征
5.1 研究区域的定义
5.2 深对流系统的气候特征
5.2.1 深对流系统的空间分布
5.2.2 深对流系统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
5.3 强深对流系统的气候特征
5.3.1 强深对流系统的空间分布
5.3.2 强深对流系统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
5.4 深对流系统的特征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强深对流系统的成因分析
6.1 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
6.1.1 数据处理过程
6.1.2 分析方法介绍
6.2 强深对流系统的气候特征
6.3 强深对流系统的成因分析
6.3.1 簇类一——南亚夏季风爆发前
6.3.2 簇类二——南亚夏季风爆发后
6.3.3 簇类三——南亚夏季风爆发期间
6.4 不同簇类情况下强深对流系统特征的差异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
7.1.1 全球热带、副热带深对流系统的区域特征
7.1.2 亚洲季风区深对流系统的时空分布特征
7.1.3 青藏高原-南亚季风区深对流系统特征
7.1.4 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强深对流系统的成因分析
7.2 论文的创新与特色
7.3 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教育背景
攻读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本文编号:3317505
【文章来源】:兰州大学甘肃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2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全球深对流系统的研究
1.2.2 亚洲季风区深对流系统的研究
1.3 本文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数据来源及处理方法简介
2.1 TRMM卫星及其探测器
2.2 TRMM数据集及处理方法
2.3 NCEP再分析资料
第三章 全球热带、副热带地区深对流系统的区域分布特征
3.1 深对流系统与闪电的区域分布
3.2 深对流系统的对流特征
3.2.1 不同对流深度的深对流系统
3.2.2 不同对流强度的深对流系统
3.3 近地面环境场分布及其对深对流系统的可能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亚洲季风区深对流系统的时空分布特征
4.1 深对流系统的空间分布特征
4.1.1 亚洲夏季风爆发前
4.1.2 亚洲夏季风爆发后
4.2 不同地形条件下的深对流系统特征
4.3 深对流系统的日变化特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青藏高原-南亚季风区深对流系统特征
5.1 研究区域的定义
5.2 深对流系统的气候特征
5.2.1 深对流系统的空间分布
5.2.2 深对流系统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
5.3 强深对流系统的气候特征
5.3.1 强深对流系统的空间分布
5.3.2 强深对流系统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
5.4 深对流系统的特征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强深对流系统的成因分析
6.1 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
6.1.1 数据处理过程
6.1.2 分析方法介绍
6.2 强深对流系统的气候特征
6.3 强深对流系统的成因分析
6.3.1 簇类一——南亚夏季风爆发前
6.3.2 簇类二——南亚夏季风爆发后
6.3.3 簇类三——南亚夏季风爆发期间
6.4 不同簇类情况下强深对流系统特征的差异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
7.1.1 全球热带、副热带深对流系统的区域特征
7.1.2 亚洲季风区深对流系统的时空分布特征
7.1.3 青藏高原-南亚季风区深对流系统特征
7.1.4 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强深对流系统的成因分析
7.2 论文的创新与特色
7.3 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教育背景
攻读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本文编号:33175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3317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