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中东部地表感热趋势转折特征及与不同阶段海温异常的联系
发布时间:2021-08-07 16:28
本文利用1982-2018年卫星遥感归一化地表植被指数(NDVI)资料结合台站资料计算了青藏高原(以下简称高原)70个站逐日地面感热通量序列,首先利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分解方法对高原感热通量进行气候分区,接着利用气候变化趋势转折判别模型(PLFIM)分析了高原四季及年平均4个分区和70个站点的感热通量趋势转折特征,并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差分析方法定量研究了地气温差和地面风速对感热变化的相对贡献,最后讨论了气候背景场对高原感热趋势转折的可能影响以及不同阶段春季感热变化主模态与海温外强迫的联系。主要结论有:(1)高原年平均感热场可划分为4个气候区:Ⅰ区为高原北部区,Ⅱ区为高原东部区,Ⅲ区为高原西南区,Ⅳ区为高原东南区。整体来看,高原冬、春和夏季及年平均感热均在2001年发生趋势转折,秋季稍早为2000年;分区域来看,不同季节感热均在Ⅱ区转折时间最早,Ⅲ区转折时间最晚;分季节来看,春季Ⅱ区转折时间最早(1997年),冬季Ⅲ区最晚(2004年)。(2)高原感热趋势转折前,地气温差对冬季感热的变化有主要贡献,地面风速对夏季感热变化有主要贡献,春、秋季和年平均感热的变化受地气温差和地面风速...
【文章来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高原70个常规气象站
982-2018年青藏高原年平均感热通量REOF分析的前4个模态表3.1青藏高原年平均感热旋转前后的方差贡献及累积方差(%)
青藏高原下垫面草甸类型及REOF分区结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青藏高原积雪对陆面过程热量输送的影响研究[J]. 王婷,李照国,吕世华,姚闯,马翠丽. 高原气象. 2019(05)
[2]1月份两类ENSO的海气环流模态分析[J]. 张东凌,卢姁,张铭. 大气科学. 2019(04)
[3]那曲高寒草地长时间地面热源特征及其气候影响因子分析[J]. 严晓强,胡泽勇,孙根厚,谢志鹏,王奕丹,郑汇璇. 高原气象. 2019(02)
[4]青藏高原4月感热通量异常对长江以南夏季降水的影响[J]. 张超,田荣湘,茆慧玲,申紫薇. 大气科学学报. 2018(06)
[5]1981-2015年青藏高原地表温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J]. 朱伊,范广洲,华维,王倩茹.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11)
[6]青藏高原不同海拔地表感热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 于威,刘屹岷,杨修群,吴国雄. 高原气象. 2018(05)
[7]青藏高原地表感热通量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 解晋,余晔,刘川,葛骏. 高原气象. 2018(01)
[8]不同区域海温对亚洲夏季副热带西风急流变异主模态的影响[J]. 李笛,陈海山. 气象科学. 2017(04)
[9]1979-2014年青藏高原地表温度变化特征分析[J]. 彭海,姚宜斌,雷祥旭. 测绘地理信息. 2016(06)
[10]夏季亚洲大地形双加热及近对流层顶位涡强迫的激发(Ⅰ):青藏高原主体加热[J]. 吴国雄,卓海峰,王子谦,刘屹岷.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6(09)
博士论文
[1]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风速(能)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研究[D]. 陈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328136
【文章来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高原70个常规气象站
982-2018年青藏高原年平均感热通量REOF分析的前4个模态表3.1青藏高原年平均感热旋转前后的方差贡献及累积方差(%)
青藏高原下垫面草甸类型及REOF分区结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青藏高原积雪对陆面过程热量输送的影响研究[J]. 王婷,李照国,吕世华,姚闯,马翠丽. 高原气象. 2019(05)
[2]1月份两类ENSO的海气环流模态分析[J]. 张东凌,卢姁,张铭. 大气科学. 2019(04)
[3]那曲高寒草地长时间地面热源特征及其气候影响因子分析[J]. 严晓强,胡泽勇,孙根厚,谢志鹏,王奕丹,郑汇璇. 高原气象. 2019(02)
[4]青藏高原4月感热通量异常对长江以南夏季降水的影响[J]. 张超,田荣湘,茆慧玲,申紫薇. 大气科学学报. 2018(06)
[5]1981-2015年青藏高原地表温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J]. 朱伊,范广洲,华维,王倩茹.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11)
[6]青藏高原不同海拔地表感热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 于威,刘屹岷,杨修群,吴国雄. 高原气象. 2018(05)
[7]青藏高原地表感热通量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 解晋,余晔,刘川,葛骏. 高原气象. 2018(01)
[8]不同区域海温对亚洲夏季副热带西风急流变异主模态的影响[J]. 李笛,陈海山. 气象科学. 2017(04)
[9]1979-2014年青藏高原地表温度变化特征分析[J]. 彭海,姚宜斌,雷祥旭. 测绘地理信息. 2016(06)
[10]夏季亚洲大地形双加热及近对流层顶位涡强迫的激发(Ⅰ):青藏高原主体加热[J]. 吴国雄,卓海峰,王子谦,刘屹岷.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6(09)
博士论文
[1]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风速(能)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研究[D]. 陈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3281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3328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