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气象学论文 >

三峡水库消落带优势草本植物残体淹水后温室气体排放特征

发布时间:2021-08-29 23:01
  三峡水库消落带淹水后植物腐烂分解,向水体释放碳、氮养分,可能导致二氧化碳(CO2)、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等温室气体(GHGs)排放,消落带可能成为大气GHGs的排放源,但目前植物淹水腐解导致的GHGs排放还缺乏定量研究。选择三峡水库消落带优势草本植物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Linn.) Pers.)、水蓼(Polygonum hydropiper)、鬼针草(Bidens bipinnata Linn.)和苍耳(Xanthium sibiricum Patrin ex Widder.)的茎叶,开展为期120 d的室内浸泡模拟淹水实验,测定植物残体干重、上覆水的水化学指标和养分浓度并监测其动态变化,同时测定水-气界面GHGs排放速率,旨在查明消落带植物残体淹水后的GHGs排放过程和通量及其植物种间差异。结果表明:植物残体淹水初期(前15 d)干重下降较快,随后下降变缓,其中苍耳干重损失最大,狗牙根干重损失最小;植物残体淹水初期(前15 d)水-气界面的GHGs快速排放,淹水第4~7 d达到峰值... 

【文章来源】: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20,29(09)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三峡水库消落带优势草本植物残体淹水后温室气体排放特征


采样点地理位置图

干重,植物,水蓼,鬼针草


4种植物淹水后,干重质量下降先快后慢,前7 d下降尤为迅速。整体上,4种植物干重显著下降(P<0.05),干重损失从大到小依次为:苍耳(69.86%)>鬼针草(63.50%)>水蓼(52.20%)>狗牙根(44.18%)(图2);植物残体TOC和TN含量下降过程有明显的阶段性,阶段内波动较小(以30 d为周期),淹水前15 d,下降尤为明显。植物残体TOC含量下降过程持续到第90 d,TN含量第45 d迅速下降后保持低含量至实验结束。2.2 上覆水的理化性质和活性碳氮浓度变化特征

草本植物,性质,浓度,狗牙根


植物残体淹水后上覆水的DOC、NH+4-N和NO-3-N浓度实验初期较高,中后期较低。淹水初期鬼针草和苍耳处理上覆水的DOC浓度较高,第7 d达到峰值,第15、20 d 快速下降,低于狗牙根和水蓼处理浓度。实验中后期(第45 d起)狗牙根上覆水的DOC浓度最高[图4(a)]。鬼针草和苍耳上覆水的DOC浓度与狗牙根和水蓼无显著差异(P>0.05)。植物残体(除苍耳外)淹水后上覆水的NH+4-N浓度第7~15 d达到峰值,第20 d均迅速下降,保持低浓度直至实验结束。苍耳淹水后上覆水的NH+4-N浓度前期低,中后期高,第30 d均迅速上升,保持较高浓度到观测结束[图4(b)]。各植物处理的NO-3-N浓度第10 d(苍耳)和第15 d明显下降,至第30 d下降到低浓度水平,保持此浓度到实验结束。4种植物残体淹水后上覆水的NO-3-N浓度交错纵横,无显著种间差异[图4(c)]。图4 几种草本植物残体淹水后上覆水的DOC、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长江上游农业源溪流雨季中N2O间接排放特征[J]. 田琳琳,王正,朱波.  环境科学. 2018(12)
[2]水环境条件对三峡库区消落带狗牙根氮磷养分淹水浸泡释放的影响[J]. 肖丽微,朱波.  环境科学. 2017(11)
[3]三峡水库消落带淹水——落干交替下紫色土力学特性变化模拟[J]. 吕发友,鲍玉海,贺秀斌,张淑娟,唐强,王铭烽,曹植菁.  水土保持学报. 2017(03)
[4]川中丘陵区农田源头沟渠玉米季中氧化亚氮排放及其影响因素[J]. 田琳琳,朱波,汪涛,赵原,董宏伟,任光前,胡磊.  环境科学. 2017(05)
[5]隔河岩水库二氧化碳通量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J]. 赵登忠,谭德宝,李翀,申邵洪.  环境科学. 2017(03)
[6]三峡库区消落带N2O排放及其影响因素[J]. 李睿,雷利国,江长胜,柴雪思,黄哲,范志伟,郝庆菊.  环境科学. 2016(07)
[7]淡水水生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途径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 杨平,仝川.  生态学报. 2015(20)
[8]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N2O排放及反硝化研究[J]. 方芳,孙志伟,高红涛,郭劲松,李哲.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4(02)
[9]三峡库区消落带典型草本植物淹水浸泡后可溶性有机碳的释放特征[J]. 谭秋霞,朱波,花可可.  环境科学. 2013(08)
[10]三峡水库不同运行状态下支流澎溪河水-气界面温室气体通量特征初探[J]. 蒋滔,郭劲松,李哲,方芳,白镭,刘静.  环境科学. 2012(05)



本文编号:33715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33715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bb6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