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区多种蒸散发产品验证分析及其变化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18 08:57
实际蒸散发(ET)在水循环、碳循环和能量循环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量,但是难以大范围的获取限制了其相关研究。基于遥感、再分析和陆面模式得到的蒸散发产品解决了数据缺乏的问题,这些产品已经在全球和部分局部区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其在中国地区的评估及其变化机制研究工作还很缺乏。因此,本文的主要目标为在全球气候变化情境下,多种ET产品的中国地区时空变化及其机制研究,主要思路为对目前主流的ET产品在中国区域的优劣性进行评估;分析验证过的ET产品在中国区域和分区上的时空分布以及年际趋势变化;基于各自ET模型的驱动数据研究ET产品的动力变化机制。本文中选取的ET产品有GLEAM3.0a、EartH2Observe-En、GLDAS2.0-Noah和MERRA-Land。主要的结论有:(1)在评估ET产品时,挑选了中国区域内高质量的12个通量站点观测数据,利用多种评价指标,评估其在不同时间尺度、不同土地覆盖类型、不同海拔高度和不同干湿上的表现,得到了没有任何一种ET产品在所有分类情况下都表现最好,每种ET产品的优劣性会随着时间尺度、植被覆盖度、海拔高度和干湿状况的不同而变化;(2)在研究ET产品的时空变...
【文章来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8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数据与方法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数据与方法2.1 研究区概况位于欧亚大陆板块东部区域的中国,幅员辽阔,陆地面积达到了 960 多万平方公里。西至帕米尔高原,东至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汇合处,北到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南达南沙群岛。该地区容易受到海陆热力性质造成的差异影响,东南地区沿海季风特征明显,而西北内陆的气候表现为大陆性气候。基于 K ppen 气候分区,中国地区可以分为温带湿润区 CF、温带半湿润区 CW、寒带半湿润区 DW、半干旱地区 SA、干旱地区BB 和青藏高原地区 QTP 六个子气候区[82],见图 2.1。
.2 12 个通量站点分布图,CAI 为多年平均下的干燥度(ClimatologicalAridity Index, C候区是依据多年平均下的干燥度(ClimatologicalAridity Index, CAI)划分AI 为潜在蒸散发(PET)与降水的比值[95]。在本研究中,CAI>1 的站点1 的站点为湿。海拔高度被分为三种类型:>500 米,500-1500 米,和<1详细信息可以参考表 2.2。12 个通量站点基本信息,a 是指站点数据来源于 FLUXNET,b 是指来源于中国通量观联盟,c 是指来源于寿县观测站站名 经度 纬度海拔(m)时间范围 地表覆盖类型降水(mm)PET(mm)山 (Cbs)a128.10 42.40 738 2003–2005 混合林 MF 682.80 667.33 洲 (Qyz)a115.06 26.74 110.8 2003–2005 针叶林 ENF 1517.2 995.29 山 (Dhs)a112.54 23.17 300 2003–2005 阔叶林 EBF 1730 1064.2 纳 (Xsbn)b101.27 21.95 750 2003–2005 阔叶林 EBF 1446.9 1130.1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研究进展和未来展望[J]. 李克让. 地理学报. 1996(S1)
[2]论陆面蒸发的计算[J]. 傅抱璞. 大气科学. 1981(01)
本文编号:3399851
【文章来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8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数据与方法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数据与方法2.1 研究区概况位于欧亚大陆板块东部区域的中国,幅员辽阔,陆地面积达到了 960 多万平方公里。西至帕米尔高原,东至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汇合处,北到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南达南沙群岛。该地区容易受到海陆热力性质造成的差异影响,东南地区沿海季风特征明显,而西北内陆的气候表现为大陆性气候。基于 K ppen 气候分区,中国地区可以分为温带湿润区 CF、温带半湿润区 CW、寒带半湿润区 DW、半干旱地区 SA、干旱地区BB 和青藏高原地区 QTP 六个子气候区[82],见图 2.1。
.2 12 个通量站点分布图,CAI 为多年平均下的干燥度(ClimatologicalAridity Index, C候区是依据多年平均下的干燥度(ClimatologicalAridity Index, CAI)划分AI 为潜在蒸散发(PET)与降水的比值[95]。在本研究中,CAI>1 的站点1 的站点为湿。海拔高度被分为三种类型:>500 米,500-1500 米,和<1详细信息可以参考表 2.2。12 个通量站点基本信息,a 是指站点数据来源于 FLUXNET,b 是指来源于中国通量观联盟,c 是指来源于寿县观测站站名 经度 纬度海拔(m)时间范围 地表覆盖类型降水(mm)PET(mm)山 (Cbs)a128.10 42.40 738 2003–2005 混合林 MF 682.80 667.33 洲 (Qyz)a115.06 26.74 110.8 2003–2005 针叶林 ENF 1517.2 995.29 山 (Dhs)a112.54 23.17 300 2003–2005 阔叶林 EBF 1730 1064.2 纳 (Xsbn)b101.27 21.95 750 2003–2005 阔叶林 EBF 1446.9 1130.1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研究进展和未来展望[J]. 李克让. 地理学报. 1996(S1)
[2]论陆面蒸发的计算[J]. 傅抱璞. 大气科学. 1981(01)
本文编号:33998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3399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