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气象学论文 >

华北夏季气溶胶与云微物理特征的飞机观测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20 23:09
  气溶胶和云对天气、气候有重要的影响。对气溶胶时空分布、化学组分、云滴核化特性等方面的认识不足,使气溶胶与云相互作用研究结果的不确定性很大。本文利用山西省11架次的夏季云物理探测资料,并结合常规天气资料,对华北夏季气溶胶分布、核化过程及云微物理结构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大气边界层有无逆温层结,对大气气溶胶粒子的垂直分布有重要的影响,当大气边界层有逆温存在时,边界层内气溶胶粒子数浓度高,逆温处有气溶胶粒子的累积,气溶胶有效直径在边界层内比较均匀,在边界层以上随高度的增加呈增大的趋势;大气边界层没有逆温时,边界层内气溶胶数浓度较小,气溶胶有效直径随高度的增加呈现减小或不变的趋势;有逆温时,边界层内气溶胶数浓度大约为无逆温时的2倍;两类气溶胶数浓度的垂直分布都呈随高度增加而减小的趋势;相同日期里CCN数浓度的垂直分布趋势与气溶胶数浓度的垂直分布趋势基本一致,有逆温时,边界层内CCN数浓度大约为无逆温时1.5倍。华北夏季高层一般受到来自西北或蒙古等地的气团影响,晴空时高层气溶胶尺度大,有云时高层气溶胶尺度小;低层气溶胶以局地排放为主时,气溶胶尺度小,以东北、蒙古等地远处输送为主时,气溶胶... 

【文章来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7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华北夏季气溶胶与云微物理特征的飞机观测研究


大气气溶胶探头(PCASP-100X)

云凝结核,计数器,防霉,云室


CCN-200是山西省人工降雨防霉办公室2014年引进的美国DMT公司研制??生产的CCN仪(见图2.4)。DMT-CCN仪的主要结构见图2.5,其核也部分是??—个高50cm内径2.3cm的圆柱形连续气流纵向热梯度云室(图2.5中Column)。??

云室,地面,结构示意图


L:s!?I?'??麵画I誦剛J??E击iH??图2.4云凝结核计数器(CCN-200)??CCN-200是山西省人工降雨防霉办公室2014年引进的美国DMT公司研制??生产的CCN仪(见图2.4)。DMT-CCN仪的主要结构见图2.5,其核也部分是??—个高50cm内径2.3cm的圆柱形连续气流纵向热梯度云室(图2.5中Column)。??云室上、中、下部分别安放了热敏元件(RTD)W精确测量温度,通过上、中、下??部的3组热电制冷器(TEC)分别控制上、中、下部温度,使云室温度上低下高,??形成一定的温度梯度。云室内壁维持一定量的水流保持湿润。由于从云室内??壁向云室内部的水汽扩散比热扩散快,因而在云室的垂直中也线区域达到最大??的过饱和度(过饱和度yx下简称为S)。环境空气进入仪器后被分为采样气流和範??流两部分。经过过滤和加湿、没有气溶胶粒子的銷流环绕在采样气流周围进入??云室,可W把采样粒子限制在云室垂直中也线区域。采样粒子在设定的过饱和??度下活化增长,活化后的粒子进入云室下面的光学粒子计数器(OPC)腔体。OPC??内照射激光的波长为660nm,通过粒子侧向散射计算得到活化的CCN粒子尺度??和个数(探测的最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华北部分地区云凝结核的观测分析[J]. 封秋娟,李培仁,樊明月,侯团结.  大气科学学报. 2012(05)
[2]环北京春季大气气溶胶分布、来源及其与CCN转化关系的飞机探测[J]. 卢广献,郭学良.  科学通报. 2012(15)
[3]华北地区气溶胶混合状态对暖云微物理特征的影响[J]. 杨素英,马建中,胡志晋,金莲姬,许潇锋,高蒙.  大气科学学报. 2011(05)
[4]济南及周边地区大气气溶胶空间分布特征[J]. 张佃国,王俊,李晓印,樊明月,陈西利,范烨.  高原气象. 2011(05)
[5]北京春季不同天气条件下气溶胶垂直分布特征[J]. 马新成,吴宏议,嵇磊,张蔷,黄梦宇,李宏宇,杨道侠,何晖,张磊,李睿劫,刘力威,韩光.  气象. 2011(09)
[6]吉林一次降水层状云的结构和物理过程研究[J]. 侯团结,胡朝霞,雷恒池.  气象学报. 2011(03)
[7]北京2008年奥运会开幕日云、降水特征及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分析[J]. 李宏宇,马建立,马永林,陶玥.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11(02)
[8]干旱区云凝结核分布及其影响因子的观测研究[J]. 岳岩裕,牛生杰,桑建人,吕晶晶.  中国环境科学. 2010(05)
[9]北京市区秋季边界层气溶胶水平分布特征的飞机航测研究[J]. 黄海燕,房文,郑国光.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2)
[10]华北地区云凝结核的观测研究[J]. 石立新,段英.  气象学报. 2007(04)



本文编号:34477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34477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a6c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