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气象学论文 >

安徽省分钟降雨率分布特征

发布时间:2021-10-27 06:56
  利用安徽省2017—2019年81个国家级气象站实测分钟降雨率资料,统计站点分钟降雨率累积分布,对安徽省分钟降雨率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将实测降雨率与ITU降雨率模型预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安徽省山区的分钟降雨率累积分布整体上高于其他地区,淮北平原东部在小于0.03%时间概率点时呈现出较高分钟降雨率累积分布;山区受地形降雨影响,高海拔处分钟降雨率总体上高于低海拔处;平原地区的R(0.01)年际变化较其他地区显著;2017年、2018年和2019年的降雨最坏月份分别为8月、7月和6月.实测分钟降雨率分布与ITU模型预测结果总体上保持一致,在0.03%时间概率点以内,模型预测结果整体偏低;在淮北平原和山区高海拔处,模型预测结果误差较大. 

【文章来源】:电波科学学报. 2020,35(06)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安徽省分钟降雨率分布特征


安徽省海拔高度及国家级气象站点分布

平均分,安徽省,皖南,累积分布


统计各站点2017—2019年的平均分钟降雨率累积分布,得到全省站点R(0.3)、R(0.1)、R(0.03)和R(0.01)的分布情况如图2所示. 可以看出:在任意时间概率点上,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的降雨率整体上高于其他地区;当时间概率点小于0.03%时,江淮平原东部也出现了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的降雨率累积分布. 这些分布特征表明,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降雨率整体上比其他地区偏大,而江淮平原东部则容易出现短时、局地强对流降水天气.2.2 山区降雨率分布特征

空间分布,站点,海拔高度,海拔


通过图2还可以看出,在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降雨率空间分布变化剧烈,如一些相邻站点水平距离接近,降雨率却存在较大落差. 例如皖南山区的黄山光明顶R(0.3)、R(0.1)、R(0.03)和R(0.01)的年平均值分别为102 mm/h、68 mm/h、38 mm/h、22 mm/h,而水平距离20 km以内的黄山区相应概率点的降雨率仅为64 mm/h、42 mm/h、22 mm/h和12 mm/h,类似的情况还有大别山区的天柱山和岳西等. 这种现象是由于地形降雨造成的,为了解山区垂直空间上的降雨率分布特性,本文根据海拔高度对站点进行分类,分别计算海拔200 m以上站点和海拔200 m以下站点R(0.01)的最小值、最大值和平均值. 统计结果如图3所示. 从图3可以看出,海拔超过200 m站点的R(0.01)的最小值、最大值和平均值都高于海拔低于200 m的站点. 这说明在山区,降雨率在垂直空间分布上存在明显差异,而且总体上海拔较高处降雨率更大. 根据地形降雨的形成机理,海拔并不是影响地型降雨的唯一地形要素,地形降雨是气流与海拔、坡向等地形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2]. 因此,具体到某一位置,还要根据实际地理条件综合分析降雨率的分布特性.2.3 R(0.01)降雨率的年际变化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安徽省分地形小时极端降水气候分布特征[J]. 杨祖祥,李萌萌,钱磊,张娇,朱红芳.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3)
[2]C波段蒸发波导传播衰落特征的试验研究[J]. 郭相明,刘永胜,赵栋梁,林乐科,康士峰.  电波科学学报. 2019(05)
[3]面向对象的安徽省基本地貌类型划分方法[J]. 李婧晗,江岭,左颖,凌德泉,杨灿灿.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8(05)
[4]安徽省气候变化特征与旱涝区域响应[J]. 唐宝琪,延军平,曹永旺,刘永林.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5)
[5]安徽省新型区域自动气象站数据传输方案及通讯协议设计[J]. 钱毅,朴权哲,董德宝,赵宝义.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 2013(02)
[6]1959-2007年安徽省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分析[J]. 江俊杰,孙卫国.  中国农业气象. 2012(01)
[7]近38年安徽省夏季降水日数和强度的分布与变化特征[J]. 黄勇,张红,冯妍.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2(02)
[8]无降雨记录地区的雨强计算方法[J]. 张瑜,王静,张玉生.  电波科学学报. 2002(04)
[9]全国降雨率累积分布R1(0.01)的研究[J]. 侯光明,王健,郭巧,闫绪娴.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02(02)
[10]由实测小时雨量预报地星通信雨致衰减的方法研究[J]. 李莉,朱元竞,赵柏林.  电波科学学报. 1997(01)

硕士论文
[1]我国Ka频段卫星通信雨衰分析及抗雨衰技术[D]. 郑进宝.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4610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34610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1c9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