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2018年我国气温日较差日数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区域差异
发布时间:2021-10-28 17:43
全球变暖背景下,学界对平均气温和极端气温关注较多,而对气温日较差研究相对较少。采用1961—2018年我国545个气象站点的观测数据,从均值、距平、变化趋势和波动特征等方面诊断气温日较差的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 1961—2018年我国气温日较差日数随气温日较差数值的增大而减少。5℃、10℃和15℃气温日较差日数呈西北多、东南少的空间分异格局。(2)不同气温日较差日数距平随年代逐渐由以正距平为主演变为以负距平为主,并具有年代分异和次区域分异特征。(3) 1961—2018年我国5℃、10℃、15℃和20℃气温日较差日数整体趋于减少。5℃和20℃气温日较差日数在西藏地区和黄淮东部地区趋于增加。(4) 1961—2018年我国5℃、10℃和15℃气温日较差日数年际波动呈东南大、西北小的空间分异格局。15℃和20℃气温日较差日数年际波动最大,10℃次之,5℃最小。(5)我国青藏高原和东南部需高度关注因气温日较差引发的崩滑流风险,同时也必须充分考虑气温日较差变化给水利工程、油气管线和高铁建设等带来的风险。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20,47(04)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3 页
【部分图文】:
不同气温日较差日数气候态空间分异特征
从20℃气温日较差日数距平看,1960年代至2010年代,20℃气温日较差日数主要由以正距平为主演变为以负距平为主,并呈现年代性的次区域分异特征(见图6)。1960年代,以天津至云南中部一线为界,该线以南和以东地区主要以负距平为主,尤其以江淮、黄淮和华南地区的负距平最明显,较整个研究时段偏少3 d以上(见图6(a))。该线以北和以西地区主要以正距平为主,尤其是青藏高原地区较研究时段偏多12 d以上。1970年代,全国以正距平为主,且零散分布。其中西藏地区整体呈正距平,较整个研究时段偏多3 d以上(见图6(b))。华北南部、黄淮东部和云南等地呈负距平,较研究时段偏少3 d以上。1980年代,长江中下游地区以正距平为主,相比偏多3 d以上;而西北中部地区主要以负距平为主,较研究时段偏少3 d以上(见图6(c))。1990年代,我国东南的黄淮东部、江淮东部、长江中下游南岸等地以正距平为主,较研究时段偏多3d以上。青藏高原主要以负距平为主,较研究时段偏少3 d以上,西藏地区较研究时段偏多6 d以上(见图6(d))。2000年代,华北南部、黄淮东部和云南南部等地以负距平为主,多数地区较研究时段偏多3 d以上(见图6(e))。青藏高原和西北中部地区呈明显的负距平,较研究时段偏少3 d以上。2010年代,除黄淮东部和华南南部呈负距平外,全国其他地区主要以正距平为主(见图6(f))。综上,通过对比1961—2018年我国不同气温日较差日数的距平年代变化,可以发现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我国气温日较差随年代发展主要呈减少态势,且具有明显的年代分异和次区域分异特征,表明在增暖背景下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的差异特征趋于减少。
采用的1961—2018年的气温数据来自于国家气象局气象信息中心的《中国国家级地面气象站基本气象要素日值数据集(V3.0)》,该数据集包括2 482个气象观测站点,其中气温指标包括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3项。数据的空间覆盖范围为73°40′E~135°05′E,4°00′N~53°31′N。鉴于我国多数气象观测站点建站时间在1960年之后,因此,研究时段从1961年开始。对所选站点的年值数据进行校验,对缺测数据,用临近站点数值进行插补,插补方法主要参考文献[28-31]。如一个站点的插补率小于0.1%,则保留该站点,否则剔除该站点,最终得到545个站点数据[28-31],站点分布如图1所示。1.2 计算方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1961—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气候变化分析[J]. 伍红雨,翟志宏,张羽. 暴雨灾害. 2019(04)
[2]互联互通背景下巨灾对经济影响的全球性和复杂性的进展与展望[J]. 孔锋,王一飞,吕丽莉,孟永昌,史培军.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6)
[3]近60年青藏高原东北缘极端气温事件与气温日较差分析——以西宁地区为例[J]. 陈锐杰,刘峰贵,陈琼,毛旭锋,周强. 高原气象. 2018(05)
[4]中国气温变化对全球变暖停滞的响应[J]. 杜勤勤,张明军,王圣杰,车存伟,邱雪,马转转. 地理学报. 2018(09)
[5]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气象灾害风险防范的对策和建议[J]. 孔锋,申丹娜,吕丽莉,王一飞. 中国减灾. 2018(11)
[6]浑善达克沙地及周边地区平均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及气温日较差的变化特征[J]. 高涛涛,殷淑燕. 江西农业学报. 2018(05)
[7]北半球温室气体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地面气温日较差的影响[J]. 胡祖恒,徐忠峰,马柱国. 气象. 2017(12)
[8]近54 a中国西北地区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J]. 商沙沙,廉丽姝,马婷,张琨,韩拓. 干旱区研究. 2018(01)
[9]中国夏季气温变化的主模态及环流特征分析[J]. 张灵,陈丽娟,周月华,熊开国. 气象. 2017(11)
[10]黑龙江省富裕县气温日较差变化特征[J]. 马繁东,程义武,邱海芝,袁湘玲. 安徽农业科学. 2017(28)
硕士论文
[1]城市群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气候响应研究[D]. 李佳阳.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
[2]中国区域温度日较差变化及其与降水日变化的联系[D]. 石岩.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463106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20,47(04)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3 页
【部分图文】:
不同气温日较差日数气候态空间分异特征
从20℃气温日较差日数距平看,1960年代至2010年代,20℃气温日较差日数主要由以正距平为主演变为以负距平为主,并呈现年代性的次区域分异特征(见图6)。1960年代,以天津至云南中部一线为界,该线以南和以东地区主要以负距平为主,尤其以江淮、黄淮和华南地区的负距平最明显,较整个研究时段偏少3 d以上(见图6(a))。该线以北和以西地区主要以正距平为主,尤其是青藏高原地区较研究时段偏多12 d以上。1970年代,全国以正距平为主,且零散分布。其中西藏地区整体呈正距平,较整个研究时段偏多3 d以上(见图6(b))。华北南部、黄淮东部和云南等地呈负距平,较研究时段偏少3 d以上。1980年代,长江中下游地区以正距平为主,相比偏多3 d以上;而西北中部地区主要以负距平为主,较研究时段偏少3 d以上(见图6(c))。1990年代,我国东南的黄淮东部、江淮东部、长江中下游南岸等地以正距平为主,较研究时段偏多3d以上。青藏高原主要以负距平为主,较研究时段偏少3 d以上,西藏地区较研究时段偏多6 d以上(见图6(d))。2000年代,华北南部、黄淮东部和云南南部等地以负距平为主,多数地区较研究时段偏多3 d以上(见图6(e))。青藏高原和西北中部地区呈明显的负距平,较研究时段偏少3 d以上。2010年代,除黄淮东部和华南南部呈负距平外,全国其他地区主要以正距平为主(见图6(f))。综上,通过对比1961—2018年我国不同气温日较差日数的距平年代变化,可以发现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我国气温日较差随年代发展主要呈减少态势,且具有明显的年代分异和次区域分异特征,表明在增暖背景下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的差异特征趋于减少。
采用的1961—2018年的气温数据来自于国家气象局气象信息中心的《中国国家级地面气象站基本气象要素日值数据集(V3.0)》,该数据集包括2 482个气象观测站点,其中气温指标包括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3项。数据的空间覆盖范围为73°40′E~135°05′E,4°00′N~53°31′N。鉴于我国多数气象观测站点建站时间在1960年之后,因此,研究时段从1961年开始。对所选站点的年值数据进行校验,对缺测数据,用临近站点数值进行插补,插补方法主要参考文献[28-31]。如一个站点的插补率小于0.1%,则保留该站点,否则剔除该站点,最终得到545个站点数据[28-31],站点分布如图1所示。1.2 计算方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1961—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气候变化分析[J]. 伍红雨,翟志宏,张羽. 暴雨灾害. 2019(04)
[2]互联互通背景下巨灾对经济影响的全球性和复杂性的进展与展望[J]. 孔锋,王一飞,吕丽莉,孟永昌,史培军.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6)
[3]近60年青藏高原东北缘极端气温事件与气温日较差分析——以西宁地区为例[J]. 陈锐杰,刘峰贵,陈琼,毛旭锋,周强. 高原气象. 2018(05)
[4]中国气温变化对全球变暖停滞的响应[J]. 杜勤勤,张明军,王圣杰,车存伟,邱雪,马转转. 地理学报. 2018(09)
[5]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气象灾害风险防范的对策和建议[J]. 孔锋,申丹娜,吕丽莉,王一飞. 中国减灾. 2018(11)
[6]浑善达克沙地及周边地区平均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及气温日较差的变化特征[J]. 高涛涛,殷淑燕. 江西农业学报. 2018(05)
[7]北半球温室气体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地面气温日较差的影响[J]. 胡祖恒,徐忠峰,马柱国. 气象. 2017(12)
[8]近54 a中国西北地区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J]. 商沙沙,廉丽姝,马婷,张琨,韩拓. 干旱区研究. 2018(01)
[9]中国夏季气温变化的主模态及环流特征分析[J]. 张灵,陈丽娟,周月华,熊开国. 气象. 2017(11)
[10]黑龙江省富裕县气温日较差变化特征[J]. 马繁东,程义武,邱海芝,袁湘玲. 安徽农业科学. 2017(28)
硕士论文
[1]城市群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气候响应研究[D]. 李佳阳.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
[2]中国区域温度日较差变化及其与降水日变化的联系[D]. 石岩.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4631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3463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