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格点数据的中国1961—2016年≥5℃、≥10℃有效积温时空演变
发布时间:2021-10-29 05:15
为了解气候变暖对农作物种植区域的影响,基于5日滑动平均、累积距平、MK检验、多元回归插值方法,选用格点数据对中国农业热量资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5℃、≥10℃有效积温整体呈上升趋势,且≥5℃整体升幅更为显著,两者升幅均表现为南方地区最大,北方次之,青藏高原最小,秦巴山区积温呈现下降现象。(2)在空间分布上,≥5℃、≥10℃有效积温整体表现出自南向北随纬度更替变化的地带性分布和自东向西随海拔变化的阶梯状分布,东、中部地区受纬度影响明显,西部地区受海拔影响强于纬度。适宜喜凉作物种植的区域远大于喜温作物的适宜种植面积。(3)≥5℃、≥10℃有效积温均在1997年发生突变,突变后≥5℃、≥10℃各积温带界线呈现向北、向高海拔移动的趋势,积温整体升高。南方地区≥5℃、≥10℃积温增幅整体大于北方,青藏高原及高山山区增幅最小,秦岭地区积温增幅为负。(4)≥5℃、≥10℃有效积温初始日(结束日)整体呈提前(推迟)现象,且多数格点提前(推迟)日数在0~10 d以内,持续时间在突变后整体延长。青藏高原≥5℃、≥10℃积温初始日(结束日)提前(推迟)天数最大。
【文章来源】:自然资源学报. 2020,35(05)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页数】:12 页
【部分图文】:
1961—2016年有效积温均值空间分布
计算1997年突变前后各积温带增减面积百分比(表2),分析可知,≥5℃有效积温在突变后扩展面积最大的为>4000℃·d积温带,实际增加4%,实际减少面积最大的在1000~2000℃·d积温带,实际减少2.62%。≥10℃有效积温扩展面积最大的在3000~4000℃·d积温带,实际增加2.84%,实际减少面积最大的在<1000℃·d积温带,实际减少3.65%。总体来说,积温高值区面积增加,积温低值区反之。2.4≥5℃、≥10℃有效积温起始时间及持续时间变化
统计有效积温突变前后的起始、结束时间的提前或推迟天数和持续时间增加或减少天数,其空间分布如图5所示。北方地区≥5℃积温初始日提前天数整体少于南方地区,天山山脉初始日甚至表现推迟现象;结束日推迟天数整体多于南方地区。南方地区初始日提前天数整体较大,但部分地区如云南省初始日呈推迟现象;结束日推迟天数较小,且秦巴山区表现出提前现象。青藏高原初始日(结束日)提前(推迟)天数最多。全国≥5℃积温持续时间整体呈增加趋势,北方地区升幅整体低于南方地区,但北方部分地区如塔里木盆地边缘、山间谷地增加幅度较大,南方地区云贵高原持续时间出现减少现象。青藏高原持续时间整体增加最大,藏北高原及昆仑山脉最明显。全国除青藏高原以外地区≥10℃有效积温初始日(结束日)提前(推迟)均在0~10日以内,部分地区如塔里木盆地中部、环渤海西部地区初始日呈推迟现象。青藏高原地区≥10℃初始日(结束日)提前(推迟)天数整体最多,但部分地区如昆仑山脉及藏南谷地表现为初始日推迟、结束日提前现象。≥10℃持续时间整体呈增加趋势,南方地区较北方地区增幅大,青藏高原增幅最小,昆仑山脉、藏北高原及藏南谷地持续时间呈减少趋势。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作物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研究进展[J]. 赵彦茜,肖登攀,柏会子,陶福禄. 地理科学进展. 2019(02)
[2]中国粮食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及其水土资源利用效应[J]. 金涛. 自然资源学报. 2019(01)
[3]气候变化下汉中盆地水稻产量变化研究[J]. 胡慧芝,刘晓琼,王建力. 自然资源学报. 2018(04)
[4]新疆玉米产区三个玉米螟地理种群发育起点、有效积温测定与比较研究[J]. 阿依克孜,丁新华,付开赟,吐尔逊·阿合买提,何江,朱晓华,班小莉,古丽夏提,丁爱琴,郭文超. 新疆农业科学. 2017(10)
[5]近30年华北平原冬小麦有效积温的变化[J]. 王芳,刘宏举,邬定荣,王春乙,姚树然.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7(02)
[6]黄土高原冬小麦田土壤水分与小麦产量对降水和气温变化响应的模拟研究[J]. 王学春,李军,王红妮,郝明德. 自然资源学报. 2017(08)
[7]气候变暖对黄土高原冬小麦种植区的影响[J]. 吴乾慧,张勃,马彬,唐敏,王国强,贾艳青. 生态环境学报. 2017(03)
[8]1960—2013年中国≥10℃积温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主导因素分析[J]. 邱新法,王喆,曾燕,施国萍. 江苏农业科学. 2017(02)
[9]适应气候变化的中国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研究[J]. 李阔,许吟隆.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7(01)
[10]晋陕蒙地区≥10℃积温的时空变化特征[J]. 孟艳灵,殷淑燕,杨锋,周亚利. 中国农业气象. 2016(06)
本文编号:3464037
【文章来源】:自然资源学报. 2020,35(05)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页数】:12 页
【部分图文】:
1961—2016年有效积温均值空间分布
计算1997年突变前后各积温带增减面积百分比(表2),分析可知,≥5℃有效积温在突变后扩展面积最大的为>4000℃·d积温带,实际增加4%,实际减少面积最大的在1000~2000℃·d积温带,实际减少2.62%。≥10℃有效积温扩展面积最大的在3000~4000℃·d积温带,实际增加2.84%,实际减少面积最大的在<1000℃·d积温带,实际减少3.65%。总体来说,积温高值区面积增加,积温低值区反之。2.4≥5℃、≥10℃有效积温起始时间及持续时间变化
统计有效积温突变前后的起始、结束时间的提前或推迟天数和持续时间增加或减少天数,其空间分布如图5所示。北方地区≥5℃积温初始日提前天数整体少于南方地区,天山山脉初始日甚至表现推迟现象;结束日推迟天数整体多于南方地区。南方地区初始日提前天数整体较大,但部分地区如云南省初始日呈推迟现象;结束日推迟天数较小,且秦巴山区表现出提前现象。青藏高原初始日(结束日)提前(推迟)天数最多。全国≥5℃积温持续时间整体呈增加趋势,北方地区升幅整体低于南方地区,但北方部分地区如塔里木盆地边缘、山间谷地增加幅度较大,南方地区云贵高原持续时间出现减少现象。青藏高原持续时间整体增加最大,藏北高原及昆仑山脉最明显。全国除青藏高原以外地区≥10℃有效积温初始日(结束日)提前(推迟)均在0~10日以内,部分地区如塔里木盆地中部、环渤海西部地区初始日呈推迟现象。青藏高原地区≥10℃初始日(结束日)提前(推迟)天数整体最多,但部分地区如昆仑山脉及藏南谷地表现为初始日推迟、结束日提前现象。≥10℃持续时间整体呈增加趋势,南方地区较北方地区增幅大,青藏高原增幅最小,昆仑山脉、藏北高原及藏南谷地持续时间呈减少趋势。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作物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研究进展[J]. 赵彦茜,肖登攀,柏会子,陶福禄. 地理科学进展. 2019(02)
[2]中国粮食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及其水土资源利用效应[J]. 金涛. 自然资源学报. 2019(01)
[3]气候变化下汉中盆地水稻产量变化研究[J]. 胡慧芝,刘晓琼,王建力. 自然资源学报. 2018(04)
[4]新疆玉米产区三个玉米螟地理种群发育起点、有效积温测定与比较研究[J]. 阿依克孜,丁新华,付开赟,吐尔逊·阿合买提,何江,朱晓华,班小莉,古丽夏提,丁爱琴,郭文超. 新疆农业科学. 2017(10)
[5]近30年华北平原冬小麦有效积温的变化[J]. 王芳,刘宏举,邬定荣,王春乙,姚树然.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7(02)
[6]黄土高原冬小麦田土壤水分与小麦产量对降水和气温变化响应的模拟研究[J]. 王学春,李军,王红妮,郝明德. 自然资源学报. 2017(08)
[7]气候变暖对黄土高原冬小麦种植区的影响[J]. 吴乾慧,张勃,马彬,唐敏,王国强,贾艳青. 生态环境学报. 2017(03)
[8]1960—2013年中国≥10℃积温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主导因素分析[J]. 邱新法,王喆,曾燕,施国萍. 江苏农业科学. 2017(02)
[9]适应气候变化的中国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研究[J]. 李阔,许吟隆.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7(01)
[10]晋陕蒙地区≥10℃积温的时空变化特征[J]. 孟艳灵,殷淑燕,杨锋,周亚利. 中国农业气象. 2016(06)
本文编号:34640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3464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