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气象学论文 >

人工增雨催化响应试验分析

发布时间:2021-11-06 10:01
  针对2003年7月8日吉林省境内一次积层混合云人工催化响应过程,确定人工增雨效果检验的背景区和催化响应区,分析云系人工增雨的可播性及背景区与响应区云的微物理量差别。结果显示:(1)催化响应区中冰粒子数浓度明显高于背景区,其中直径为37.5~187.5μm的冰粒子数浓度增加最多;(2)催化响应区中直径小于等于18.5μm的小云粒子数浓度低于背景区,而直径为18.5~45.5μm的大云粒子数浓度则相反;(3)催化作业后,过冷水含量减少,雷达回波强度增加,强回波区范围增大,此次人工催化作业催化响应明显。 

【文章来源】:干旱气象. 2020,38(06)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人工增雨催化响应试验分析


2003年7月8日08:00 700 (a)、850 hPa (b)天气形势

示意图,粒子,含水量,航线


图3为飞行航线以及试验区航线示意图。飞机于2003年7月8日06:58在长春起飞,09:48长春降落。飞行航线为长春—伊通—磐石—烟筒山—桦甸—长春[图3(a)]。07:54—08:55飞机在磐石以北20 km至桦甸以西10 km的试验区内进行了作业背景条件探测、增雨作业及探测、作业响应探测。07:54—08:05(A—B)飞机爬升;08:05—08:15(C—D)飞机在较低层作业,作业高度为3870~4125 m,对应温度为-3.1~-1.4 ℃;08:15—08:24(E—F)飞机在较高层作业,最大作业高度4600 m,此层温度为-5.7~-3.1 ℃;08:05—08:24作业时段中在云中共播撒液态二氧化碳(CO2)12 kg;08:24—08:44(F—G)横穿云系,寻找催化响应位置,作业探测云的0 ℃层高度为3600 m;08:44—08:55(G—H)催化响应[图3(b)]。图3 飞行航线(a)以及试验区航线示意图(b)

示意图,航线,试验区,示意图


图2 2003年7月8日07:56:12(a)和08:52:26(b)2D-C探测的粒子谱、含水量及粒子图像本次过程实测高空风向230°,云带自西南西向东北东方向移动,根据作业高度高空风速12~13 m·s-1,考虑作业有效影响时段为20~80 min,有效扩展宽度2510 m,有效扩展厚度420 m[22]。综上所述,为保证探测航线与作业航线在同一云带相同位置,在试验区飞行过程中,作业航线应与风向呈垂直状态,保证催化扩散影响面积达到最理想状态;由于背景探测、作业探测、作业都需在云系同一位置进行,因此飞行航线呈链条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人工增雨作业前后不同高度雷达回波分析[J]. 王以琳,姚展予,林长城.  干旱气象. 2018(04)
[2]武汉一次对流云火箭人工增雨作业的综合观测分析[J]. 李德俊,唐仁茂,江鸿,袁正腾,陈英英,熊洁.  干旱气象. 2016(02)
[3]地面人工增雨随机试验方法的探讨[J]. 王以琳,王俊.  干旱气象. 2015(05)
[4]山东济宁地区人工增雨效果检验[J]. 郭红艳,李春光,刘强,张岩岩.  干旱气象. 2014(03)
[5]西北干旱地区一次降水性层状云的飞机观测分析[J]. 庞朝云,张丰伟,张建辉.  干旱气象. 2013(02)
[6]河南省一次秋季层状云降水增雨潜力的观测和数值模拟分析[J]. 石爱丽,郑国光,孙晶,段靖.  气象. 2013(01)
[7]云降水物理和人工影响天气研究进展和思考[J]. 洪延超,雷恒池.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12(06)
[8]吸湿性物质催化云雨的研究进展[J]. 苏正军,郑国光,酆大雄.  高原气象. 2009(01)
[9]近年来云降水物理和人工影响天气研究进展[J]. 雷恒池,洪延超,赵震,肖辉,郭学良.  大气科学. 2008(04)
[10]中国人工增雨研究进展[J]. 张良,王式功,尚可政,杨德保.  干旱气象. 2006(04)



本文编号:34796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34796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356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