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气象学论文 >

大别山地形对一次江淮飑线过程的发展变化及组织结构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18 15:29
  本文利用中尺度WRF模式,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14年7月11-12日发生在江淮地区的一次飑线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地形敏感性试验和对比分析,研究了在经过大别山地形时飑线内部组织结构的变化特征以及地形对其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实况与模拟均得出了类似的飑线组织结构变化,即飑线在大别山主体西部发展,东部减弱,当飑线移至大别山东侧边缘时发展,在大别山山下位置,飑线中的对流线又有明显的后向新生现象,下山后呈现出成熟飑线特征。飑线经过大别山主体时在山前生成加强,过山后迅速减弱,其主要原因与山前对流不稳定、上升运动大于山后有关;大别山东部边缘对飑线的加强有增幅作用,当午后飑线移至大别山东部边缘时,东部边缘谷风加强并强迫对流单体在飑线的前部新生,试验得出:谷风可使低层风速最大增强6m/s左右,使低层冷空气与西侧暖湿气流持续交汇加强新生对流发展,与后部对流体合并,呈现前向新生型飑线,当无山谷存在时前向新生单体不再出现;大别山山下出现对流的后向新生,其原因为:对流线内部的偏冷出流迅速与西南侧的暖湿气流交绥,从而激发单体新生,使得对流线得以维持。(2)经地形敏感性试验得... 

【文章来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8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大别山地形对一次江淮飑线过程的发展变化及组织结构的影响研究


图1.1魔线组织形式不意图(a:?Bluestein总结,b:?Parker总结)??

模型图,飑线,系统概念,中纬度


从地面场上来看,飑线从前部直至其后部呈现出来一些不同特征,呈现??出分别为阵风锋出流、雷暴高£11、冷池、飑线下部的对流性强降水区域和飑线??后部的层状云降水区域等(图1.2)。Houze等[|5]也发现,处于中纬度地区的飑_??线的分布结构与大气环境条件存在息息相关的联系,不同的环境背景中则会形??成不同的飑线结构特征。同时,在一些典型的飑线天气系统中,其前部的对流??带后侧往往会出现一个回波较弱的细长区域。在这个窄带中,会出现对流云发??展形势逐渐变弱,它的特征逐渐处于层状云和对流云之间。与此同时,Barnes??等[16]也通过研究得出,飑线在热带地区发生时,其发展速度以及移速均呈现较??快趋势,对流层低层的垂直风切变表现出较强的特征,同时,其具有假相当位??温呈现的倾斜h升气流。除此之外,1^(1匕111等[|71研究发现,发生在中纬度和热??带范围内的飑线最重要的不同源于积雨云的生长环境不同。Thorpe等[18]发现

示意图,雷达站,地形,阴影


图1.3地形与雷达站示意图(阴影为地形高度)??(4)中尺度数值模式WRFV3.6?(ARW)输出的高分辨率模拟资料。同时设??计多组地形敏感性试验进行对比分析。??1.4技术路线及方法??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有:??(1)利用NCEP提供的FNL资料分析其大尺度背景场及发生发展的有利环??境配置,进而利用中国气象局提供的常规观测资料和多普勒雷达反射率资料分??析此次飑线过程的天气实况;??(2)利用实况雷达资料结合WRF中尺度数值模式的模拟结果,进一步分析??飑线宁尺度结构特征及演变过程;??(3)利用一系列地形敏感试验所得出的结果,基于背风波理论基础,通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鲁中山区一次漏报的强对流天气过程中地形触发作用分析[J]. 韩国泳,李兰兰,荆涛,赵敏芬,宋中玲.  干旱气象. 2016(03)
[2]大别山西侧极端降水中尺度对流系统结构与传播特征[J]. 张家国,周金莲,谌伟,张蒙蒙,黄小彦,牛奔.  气象学报. 2015(02)
[3]东北冷涡发展过程的位涡收支分析[J]. 吴迪,楚志刚,闫立奇.  高原气象. 2015(01)
[4]2009年豫南一次强暴雨过程的位涡方程诊断分析[J]. 赵小平,沈新勇,朱晶晶,庆涛,郭学峰.  气象. 2014(01)
[5]中尺度地形对梅雨锋暴雨影响的个例研究[J]. 赵玉春,许小峰,崔春光.  高原气象. 2012(05)
[6]华南局地锋生及对流系统发展的模拟分析研究[J]. 蒙伟光,戴光丰,张艳霞,李昊睿.  气象学报. 2012(03)
[7]2009年6月淮河中下游三次飑线过程的对比分析[J]. 曲晓波,王建捷,杨晓霞,刘鑫华.  气象. 2010(07)
[8]大别山地区7月份对流云合并特征的统计分析[J]. 刘慧娟,胡雯,黄兴友.  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 2010(01)
[9]Idealized Numerical Simulation Study of the Potential Vorticity Banners over a Mesoscale Mountain: Dry Adiabatic Process[J]. 王其伟,谈哲敏.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09(05)
[10]2003年夏季梅雨期一次强气旋发展的位涡诊断分析[J]. 赵兵科,吴国雄,姚秀萍.  大气科学. 2008(06)



本文编号:35031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35031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cd5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