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地区大气对流层结构及再分析资料可靠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20 15:56
人类活动主要在大气对流层,尤其是大气边界层内。大气对流层和大气边界层与气候变化、天气过程、大气与海洋/冰雪/陆地等的相互作用关系密切,充分了解对流层、边界层结构有助于研究天气系统、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与中低纬度地区相比,北极沿岸地区自动气象站和探空观测站点密度低,北冰洋上仅有少量海冰漂浮自动气象站能持续工作、获得长时间序列的地面气象数据,缺乏大气对流层廓线数据。气象学研究者往往只能通过卫星遥感产品、再分析资料和数值模拟等方式了解北极大气对流层结构。本文使用我国第6次至第9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雪龙号”走航探空观测数据,计算对流层高度、温度、气压、相对湿度和风速,得出夏季北极太平洋扇区和白令海对流层高度约为10km且随纬度增大而降低,低于中低纬度地区但高于年平均值。递减率对流层顶(Lapse Rate Tropopause,LRT)和冷点对流层顶(Cold Point Tropopause,CPT)具有很强的一致性和极强正相关关系,均能用于判断对流层高度。将NCEP/NCAR Reanalysis1再分析资料的对流层顶位势高度、温度、气压与现场观测对比,确认Reanalysis1对流层顶产...
【文章来源】: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北京市
【文章页数】:8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2.1双线性插值方案
北极地区大气对流层结构及再分析资料可靠性研究16图3.14次北极科学考察探空气球观测时间及位置3.2LRT和CPT特征利用4次北极科考共计获得的200组有效探空数据,根据2.2节的方法,计算得到LRT和CPT(图3.2)。LRT在6650m至12850m之间,平均值为10003m;CPT在7.1×103m至1.4×104m之间,平均值为10116m;LRT和CPT之间相关系数高达0.94(通过显著性水平0.01的置信度检验),MAE188.75m,协方差1.58×106m;LRT和CPT主要集中在7×103m~1.3×04m。探空观测的纬度从57.64°N向北延伸至84.78°N,绝大多数位于70°N至84°N之间。计算60°N以南、60~70°N、70~80°N和80°N以北的LRT和CPT平均值(表3.1),可以发现随着纬度增大,
LRT和CPT对比(左)、LRT(右上)和CPT(右下)经向分布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2017年夏季北冰洋浮冰区海雾特征分析[J]. 陈志昆,魏立新,李志强,刘凯,丁明虎. 海洋预报. 2019(02)
[2]ERA5再分析数据适用性初步评估[J]. 孟宪贵,郭俊建,韩永清. 海洋气象学报. 2018(01)
[3]气候变暖背景下全球对流层顶高度和温度的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J]. 杜一博,张强. 干旱气象. 2017(02)
[4]北冰洋中心区夏季大气边界层结构特征及其与海冰范围变化的关系[J]. 卞林根,丁明虎,林祥,逯昌贵,高志球.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6(04)
[5]普里兹湾沿岸下降风特征分析[J]. 丁卓铭,张林,卞林根,孙启振. 极地研究. 2015(04)
[6]北极夏季大气垂直结构与空间分布特征[J]. 陈志昆,李志强,丁明虎. 海洋学报. 2015(11)
[7]青藏高原大气边界层结构特征研究综述[J]. 李英,胡志莉,赵红梅.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2(04)
[8]两种再分析资料与RS92探空资料的比较分析[J]. 朱彦良,凌超,陈洪滨,张金强,彭亮,余予.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12(03)
[9]利用探空气球升速判定敦煌夏季白天边界层高度的分析[J]. 惠小英,高晓清,韦志刚,侯旭宏,王超. 高原气象. 2011(03)
[10]北冰洋80°~85°N浮冰区对流层大气的垂直结构[J]. 马永锋,卞林根,周秀骥,逯昌贵,窦挺峰,汤洁.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11(02)
本文编号:3507661
【文章来源】: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北京市
【文章页数】:8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2.1双线性插值方案
北极地区大气对流层结构及再分析资料可靠性研究16图3.14次北极科学考察探空气球观测时间及位置3.2LRT和CPT特征利用4次北极科考共计获得的200组有效探空数据,根据2.2节的方法,计算得到LRT和CPT(图3.2)。LRT在6650m至12850m之间,平均值为10003m;CPT在7.1×103m至1.4×104m之间,平均值为10116m;LRT和CPT之间相关系数高达0.94(通过显著性水平0.01的置信度检验),MAE188.75m,协方差1.58×106m;LRT和CPT主要集中在7×103m~1.3×04m。探空观测的纬度从57.64°N向北延伸至84.78°N,绝大多数位于70°N至84°N之间。计算60°N以南、60~70°N、70~80°N和80°N以北的LRT和CPT平均值(表3.1),可以发现随着纬度增大,
LRT和CPT对比(左)、LRT(右上)和CPT(右下)经向分布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2017年夏季北冰洋浮冰区海雾特征分析[J]. 陈志昆,魏立新,李志强,刘凯,丁明虎. 海洋预报. 2019(02)
[2]ERA5再分析数据适用性初步评估[J]. 孟宪贵,郭俊建,韩永清. 海洋气象学报. 2018(01)
[3]气候变暖背景下全球对流层顶高度和温度的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J]. 杜一博,张强. 干旱气象. 2017(02)
[4]北冰洋中心区夏季大气边界层结构特征及其与海冰范围变化的关系[J]. 卞林根,丁明虎,林祥,逯昌贵,高志球.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6(04)
[5]普里兹湾沿岸下降风特征分析[J]. 丁卓铭,张林,卞林根,孙启振. 极地研究. 2015(04)
[6]北极夏季大气垂直结构与空间分布特征[J]. 陈志昆,李志强,丁明虎. 海洋学报. 2015(11)
[7]青藏高原大气边界层结构特征研究综述[J]. 李英,胡志莉,赵红梅.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2(04)
[8]两种再分析资料与RS92探空资料的比较分析[J]. 朱彦良,凌超,陈洪滨,张金强,彭亮,余予.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12(03)
[9]利用探空气球升速判定敦煌夏季白天边界层高度的分析[J]. 惠小英,高晓清,韦志刚,侯旭宏,王超. 高原气象. 2011(03)
[10]北冰洋80°~85°N浮冰区对流层大气的垂直结构[J]. 马永锋,卞林根,周秀骥,逯昌贵,窦挺峰,汤洁.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11(02)
本文编号:35076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3507661.html